咸陽清渭樓新說

  清渭樓建於公元1035一1037年,和江南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同有名氣。一說是唐建安黃孝先建。經過對唐史和宋史的多方查詢,證實是宋建安黃孝先任咸陽知縣時,在宋咸陽城的西南角建的清渭樓,清渭樓的城牆外就是漕運渠道,而宋咸陽城中清渭河東西穿城而過,清渭河南就是清渭樓,清渭樓按宋咸陽地圖,樓是高三層重簷樓閣共五間,中間一間跨度較大,視野寬闊,兩邊各二間,二三層有出簷,四周有帶座椅的護欄,可四面瞭望,八面來風,是文人墨士,達官貴人飲酒作樂,賦詩歌唱的好地方,曾經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風流故事和詩詞圖畫。

咸陽清渭樓新說

  據有關史料紀載:宋代知縣黃孝先是福建建安人,生於宋鹹平六年(1003)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為進士,深受其舅父宋翰林學士,工部侍郎楊憶的喜愛,自幼經常跟隨楊憶到過很多地方,楊憶是宋鄭工部陝西隨軍轉運使,曾為軍隊來陝運糧三年,文章詩詞曾談到了茂陵、關中、隴西、長安、渭橋、柳營、終南等地方,根本未提到清渭樓,所以說明當時清渭樓並未建,但是他對清渭河水有深厚的感情,對唐代寫清渭河的詩詞十分清楚,這可能是黃孝先到咸陽為知縣,為回憶舅父經常談清渭詩詞,建清渭樓的原因吧。黃孝先的父親姓黃名晞字景徽號螯隅子。自幼通經好學,普聚書萬卷,經常與眾學者其遊。宋國子鑑直言講,石介曾以禮相聘,黃晞不從,而匿避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處,和兒子一同建清渭樓。清渭樓建好後,因兒子太忙,就一個人躲在清渭樓上,南看漕運被泥沙遂漸淤睹和終南煙霧,古老而被唐人歌領的清渭河水也開始混濁,提示後人要保護生態自然環境,因此起名清渭樓,希望給後人留下清澈透底,明亮如鏡清渭河水的願望,懷念美麗的清渭河。

咸陽清渭樓新說

  黃公愛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樓,

  為官落得官上隱,愛山不得山中游。

  朝看暮看山更好,古人今人空自老,

  天生安分不可移,白雲悠悠寄懷抱。

  並序:餘嘗守宮咸陽,縣廨之後臨渭河,訂嶼中,連歲秋有孤雁,來棲於葭葦中。今歲冬深,不復至矣。或已在矰弋,或去而之他,皆不可知也,感而為詩。題亭壁:

  天寒霜落雁來棲,歲晚川空雁不歸。

  江海一身多少事,清風明月我沾衣。

  這二首詩,第一首是黃孝先寫自己的父親黃晞,宋國子鑑請他去當官,他不想同流合汙而不去當官,卻把自己困在清渭樓上,想的都是官場的事情,抱著官隱而不忘,是否還想當官呢?他看到父親整天看著終南山,卻不去山中去遊玩,整天憂國憂民,這樣下去,怎麼能不老呢?人的命是天生的,日月不催人自老,人死就會象白雲一樣逐漸消失。因為黃孝先身為知縣,不可能整天不工作,在清渭樓上休閒無事,現在己是知縣,不存在過官隱,因為自己才32歲,正是三十是狼四十是虎的好時代。另外公與翁應該寫的是父親或岳父,黃孝先是不會犯,文盲識文爵字的錯誤,而稱自己為翁或公的。

  第二首才是黃孝先在寫自己在清渭河邊,看南來北往大雁來歸的情況,而表達自已的情懷罷了。清風明月我沾衣,咋不寫成清風明月公沾衣?這就是對公翁最好的解釋吧!

咸陽清渭樓新說

  話說公元1031年隴西李元昊被大宋封為夏國公,賜姓趙元昊。公元1032年趙元昊自稱西夏國,恢復李元昊,就引起大宋王朝的警惕,咸陽作為大宋王朝與西夏作戰的運輸轉運站,對大宋和西夏戰爭非常重要,而加強了宋咸陽城池的建設,就是重中之重。但是由於當時大宋重文輕武,所以公元1035年,派黃孝先當咸陽知縣來加強防務。因黃孝先父親和舅父都是文學家,都愛用賦詩繪畫,都用美好的詩詞來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詩大多都是大自然,山水秀美,山青水秀,山川秀美,所以對清澈透亮,明銀河清鏡色的清渭河特別喜愛,又加之宋朝當時南北方,建樓臺亭閣成風,互相攀比,互相邀登,賦詩留畫,飲酒作樂作為紀念。一家比一家建的好,建的美,都在為自己樹碑立傳,這正好迎合了黃孝先,建清渭樓,純喜樓的願望,就因為他建清渭樓,純喜樓,不注重軍事建設,他只當了參年咸陽知縣,1038年,就被調往漢州錦竹縣降為中丞。而父親黃晞乃留在韓琦身邊,協助韓琦工作。

  西夏建國後,屢屢侵犯宋境,攻陷城池,給宋朝人民帶來沉重災難,西夏東附遼國,西聯土番,給大宋江山帶來大威脅。據宋史紀載:公元1039年,韓琦升為陝西安撫使,進升為摳密學士,與范仲淹同為經絡辦事,共同經略宋夏交戰事宜。

  公元1043年,西夏請和,韓琦班師回朝,向皇帝推薦黃晞,黃晞才被封為太學助教。這時黃孝先也隨之回京,他的好友胡宿為他寫了一首詩,送給黃孝先:日下東京旅,才華變世雄,高門真偉囂,正始得遺風,鳴玉來江表,笑聲蒲話中,銀鉤專墨妙,犀柄檀淡頌,一札公車詔,千鉤翟相了,卿才歸樸斫,英彀入牢籠。佛寺題名塔,無家奏試官,鷦鸚有短羽,赤恐附鴛鴻。說的是英雄入牢籠,象鳥一樣,羽毛不能當令箭,只浮上天空,是一隻寃狂的飛鴻……。黃孝先官終為待常博士。公元1056年,韓琦拜相,被封為孔國公,經常與黃晞一起談論國家大事。

  而我的的鄉黨,和韓琦一塊抵禦西夏的范仲淹,也被調到京師,公元1046年9月15日,應巴陵太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之請范仲淹寫文,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岳陽樓記傳世名言,流芳千古。

咸陽清渭樓新說

  從各方史料證實,清渭樓是黃孝先父子共同建造,清代兩部縣誌記載,是宋建安黃公所建,民國縣誌記載是黃孝先所建,都是正確的,也是符合歷史本來面目的,清渭樓是黃孝先父子共建是有道理的。另外,宋時咸陽將原灃河現沙河改道向東流入渭河,是為了避免灃河水對咸陽城的威脅,但是這件事,還無從查對,還需探討。

  多年來,我搜尋描述關於清渭詩詞有64首,唐代最多。著名的詩詞有,清渭天鑿。渭水銀河清。紆徐清渭車。耳臨清渭洗。漢國臨清渭。東流入清渭。待蹕俘清渭。欲動入清渭。花飛清渭流。晚來清渭上。愛茲清渭流。濁涇清渭何當分。清渭東流劍閣深。玉壺清渭笑清潭。造舟浮清渭。沙苑臨清渭。清渭無情趣。回首清渭濱。萬戶映渭清。百里之清流。水澈故鄉流。清渭如鏡色。寶馬香車清渭濱。清渭三年伴濁涇。 清渭如帶陣軍容。幾時清渭向西流。 唯有滔滔清渭水。涇渭雙流濁鏡閣。腑首憐清渭。渭水清明甸。清水鮮渭撟。閒釣清渭濱。清渭漢陵前。清清渭水流。清渭泛紅鮮。恨天清渭樓。遠臨清渭水。清渭本源分。旅泊窮清渭。清渭無情。 濁涇清渭何當分。北平連城渭水清。

咸陽清渭樓新說

  另外還有南宋蘇籀登清渭樓。清黃中璜登清渭樓。嚴玉森登清渭樓。等詩詞都是留給後人讚美清渭樓的深情厚意。

  另外在清渭河畔還有一個臨渭亭,是唐代上林苑有名的亭子。唐代李琦的遊禁苑幸臨渭亭應制。唐代宋子閔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唐代閻朝隱幸臨渭亭應制。唐代韋書旦幸臨渭亭應制。唐韋嗣之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唐李義降臨渭亭遇日應制。唐李廷遊孔幸臨渭亭應制。唐徐長伯遊苑臨渭亭應制。唐薛稷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唐沈佺期九日臨渭亭待宴應制得長安。還有題臨渭亭等詩人在清渭河臨渭亭賞美景的詩句。

  其中,唐蘇鋌的幸臨渭亭登高應制詩中禪名:嘉會宜日長,高筵順時動。曉光雲天外,洗晴色雨餘。滋降鶴因韶,吹花入御洞。願陪陽數節,億萬九秋期。的詩詞聯想到臨渭亭北的唐咸陽四大里之一的嘉會里,是否與此有關。嘉會里建於隋,盛於唐,百餘戶千餘人,樓堂店捨生意興隆。嘉會東靠宋時的河伯廟渭水驛,明靠禹王廟咸陽西門。引證宋時的咸陽清渭樓可能就建在唐時的臨渭樓遺址上。否則黃孝先題在清渭樓牆壁的詩,是不會寫成題亭壁的,看樣子唐代臨渭亭是十分繁華的,不然那麼多的詩人文學家的詩,是不會寫為幸就是有幸,登高應制,就是應邀來登到臨渭亭的高點,來觀景寫詩繪畫的。

咸陽清渭樓新說

  而黃孝先的第二首詩:天寒霜落雁來棲,歲晚川空雁不歸,江海一身多少事,清風明月我沾衣。分明寫的是題亭壁,難道清渭樓的前身就是在唐代的臨渭亭的遺址上建起來的。黃孝先能把清渭樓寫成題亭壁上難道是巧合,還是有意而為之呢?

  宋朝因金人侵襲,咸陽毀於一旦,元代咸陽被撒銷歸興平,直到明朝常遇春打敗元軍,洪武四年,重建咸陽城,才在城東又修建了清渭樓。

  千年的歷史蒼桑,改朝換代,但許多詩人讚美清渭河水詩句和讚美清渭樓的詩詞卻一直在人間傳播。`咸陽市委市政府重新規劃,按照明清清渭樓的樓臺亭閣的建設形式,採用古建與現代技術相接合的混凝土框屋架鋼木結構建成了,高42米,六層為三層三重疊,屋面玻璃瓦,簷下配有五彩如童拱,四角屋簷下配有銅鈴,紅木雕的門窗,漢白玉的扶攔。摟體平臺為兩層統高展廳。平臺業三層四周都有覆廊,屋外有寬敞的眺望平臺。高大聳高的風摩銅避雷針,雄姿優美的立在清渭摟頂,好不雄偉壯哉。清渭摟應紀念清澈明如鏡色的渭河水,提高全民保擴生態,保護環境,給祖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家園,從觀念上徹底改變環境保護的新思想新觀念,就可以把歌頌清渭河山詩詞,作為亮點,廣泛的宣傳,刻在清渭樓上。詩曰:

  清渭樓高入雲霄,風摩銅頂造型超,

  六層三層三重疊,四十二米古英豪。

  五彩童拱簷出稍,四周覆廊圓包抄,

  樓體平臺層舍門,眺望四面八方瞟。

  漢白玉欄防雨澆,紅木門窗圖畫雕,

  四周八簷銅鈴響,天地水樹景色邀。

  周圍盛景豔麗迢,美麗畫卷遊人朝,

  二龍戲珠涇渭陽,亞歐邊疆茯茶銷。

  一路一帶立功勞,絲綢之路鐵路艘,

  南望終南古華美,清渭鹹湖水滔滔。

  古色秦景廊橋挑,動車高架共十撟,

  帝都咸陽逢盛世,燈光輝煌亮明鼗。

  牢記清渭明鏡嬌,環境保護觀念高,

  山河秀美民誇好,和諧社會樂逍遙。

  (作者系當代國學家文史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