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效爲王到整合大潮水處理如何應對下一個十年

從成效為王到整合大潮水處理如何應對下一個十年

事實上,過去十年,正是本土水處理企業崛起、市場復甦和消費者成熟的一個漸進過程。

梳理可以發現,中國本土化品牌的發展也一路伴隨國際治水龍頭成長與突圍。十年前,大量外資品牌都將目光投向了潛力尚未完全開發的中國市場。憑藉夯實的系統技術和出眾的品牌價值,包括威立雅、蘇伊士在內的舶來品牌先鋒們俘獲了對“天藍、水綠、土淨”愈發急切的需求端。

不過,業界普遍認為,本土核心競爭力需要思考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問題,否則有可能重演此前被動的發展局面。目前,水處理行業碰到增長瓶頸。一方面,補貼退坡力度加大,以往備受青睞的商業模式淪為傳統渠道;另一方面,傳統板塊已觸天花板,這都讓品牌面臨巨大挑戰。

對於這樣的發展態勢,業界直言不諱地指出,現在任何品牌如果只想依靠某一個單一渠道使無法生存發展的。“媒體傳播、受眾和渠道都在發生鉅變,治理需求從單向輸出到多元化傳播,無法向以前一樣利用單一渠道輸入品牌概念,統一的大眾印記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供給變革、市場需求和跨界資本共同建起了看不見的新渠道,而治理成效將成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鍵載體。”

在傳統的品牌觀念中,擁有越多的終端,品牌就能覆蓋越廣闊的市場,接觸到越多的消費者。在轉化率不發生大波動的前提下,這就意味著更高的銷量和營收。無論是水處理裝備製造還是水環境治理綜合服務商,在市場需求旺盛的當時,規模為王的渠道戰略的確成就了一大批品牌。但市場風向的變化總是讓人難以捉摸,曾經熱鬧非凡的板塊面臨著景氣度下降的難題,而日益上漲的材料成本正侵蝕著整體產業鏈的利潤空間,而新鮮血液的匱乏讓整個渠道鏈條顯得步履沉重。

而這樣戲劇性轉折背後的出路也正日漸明晰:終端運營的核心能力在於提升品質內核,讓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價值快速銜接,一切以治理成效為導向。對於水處理企業而言,今明兩年將是行業的拐點,更是企業如何發展的戰略選擇時點。站在十字路口,水處理企業亟需反思行業屬性、行業核心競爭的根源以及企業未來出路等多維度問題。

十年前水處理設備剛推向市場的時候,許多品牌受益於不斷湧出的政策利好,而隨著新的消費理念、方式和模式崛起,市場格局和品牌趨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新品牌,或者說是需求端期待的品牌,都和治理成效、運維管理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承載著連接新一代品牌與消費者這個重任的,就是各種形式的內容和理念。

在內功普遍堪憂、補貼逐步退坡雙重因素疊加下,以市場需求為主水處理市場的發展環境必將導致產業鏈新一輪兼併重組的整合大潮,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而在工業廢水治理需求側和以城鎮供水等為代表的公眾需求市場,一些具備核心內核的中小企業有可能控制點源防控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