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爲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新時代領路人


靖難戰爭中,朱棣打下南京後,雖然只佔據了少數領土,但已經摧毀了建文皇帝的軍事政治重心,因此全國臣服。

套用克勞塞維茨的話,一次戰爭,雙方都存在著戰略上的重心。如果重心被摧毀了,那麼即使還殘留一些力量和資源,卻是大勢已去。如果重心還存在,那麼即使損失慘重,還能堅持,甚至捲土重來。例如,大秦朝的戰略重心就是關中之地,劉邦破了關中秦朝就亡了。楚霸王項羽的重心是霸王本人和江東子弟為核心的東楚部隊,四面楚歌部隊散了就完了。

而在靖難戰爭中,建文皇帝的重心有兩個,一個是他從各地調集的明軍主力部隊,一個是他坐鎮南京擁有的大明天子法統。

下面我們簡單看看靖難戰爭的流程:

戰爭在1399年正式爆發。燕王只有幾萬人馬,而建文皇帝調集了幾十萬部隊,這幾十萬部隊也就是他的重心。最初,燕王只控制了北京附近地區。


1399年夏,建文皇帝用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率軍13萬伐燕。八月十五日,燕軍偷襲雄縣,又攻克鄚州,殲滅數萬中央軍。

建文帝又任李景隆為大將軍指揮。九月,李景隆調各路軍馬號稱50萬北上,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燕王則轉戰外線,九月二十五日擊敗吳高,十月十三日攻克大寧,收編寧王部隊及騎兵精銳朵顏三衛。

十一月,燕王回師與李景隆大軍在鄭村壩會戰,中央軍喪師十餘萬人,丟棄大批輜重。

十二月,朱棣出師攻大同,克廣昌。


1400年二月,燕軍攻打大同,得手,卻調動了中央軍主力,並獲得蒙古軍隊。保定也投降燕王。

四月,李景隆抽調援軍,合兵六十萬,與燕軍在今高碑店市新城縣南決戰。燕軍先敗後勝,大將瞿能父子被斬,喪失大批輜重,部隊投降就有十多萬。燕王乘勝追擊,攻入山東,幾乎全殲李景隆所部。

此後燕軍攻打濟南不克,於八月撤回北平。




十一月,燕軍再度南下山東,並於十二月在東昌與盛庸率領的中央軍決戰,失敗後退出山東。

1401年,燕王再度南下,與三月進軍夾河,與盛庸部二十萬大軍會戰,殲敵數萬人,重新獲得戰場優勢。

閏三月,兩軍再度交戰,燕軍斬首六萬餘級。

此後燕軍佔據了戰場主動,南下進攻,六月十五日到達沛縣,焚燒大量南軍糧船,燒掉糧食數百萬石。十月,擊敗明軍真定部隊和房昭軍,回到北平之後又擊敗了遼東敵軍。

至此,燕軍屢戰屢勝,但依然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

隨後,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南京。於是從1401年十二月開始一路南下,所向披靡。1402年四月,燕軍與中央軍主力在靈壁決戰,燕軍大勝,生擒三十七員大將,一百五十名朝廷大臣,繳獲馬二萬餘匹,降者不計其數。燕軍徹底摧毀了中央軍主力。


此後,燕王一路南下,六月攻克南京,建文皇帝不知下落。

從上面的大致歷程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1402年六月攻克南京時,燕王只佔據了從北平到南京的狹長領土(甚至都沒能有效佔領),但卻完全摧毀了建文帝的戰略重心。

(1)建文帝的主力軍隊已經完全潰敗。明朝軍隊按編制總數也不過一百多萬,包含了各地的衛所軍。而朱棣在之前三年的多次大會戰中,殲滅明中央軍主力已經接近百萬。此後南下大舉進發途中,基本都是所向披靡。建文皇帝不但已經找不到軍隊來圍攻朱棣,甚至連守城的部隊都找不夠了。這種情況下,即使建文皇帝逃到其他地方繼續頑抗,也無非繼續被朱棣一個接一個攻克,可以說毫無希望。

(2)朱棣俘虜了大批大臣,攻克了首都南京,建文皇帝原本用於駕馭整個帝國的中央朝廷已經垮臺。同時朱棣本身也是朱元璋的兒子,身上有一定的法統。當雙方實力差距過大時,足以彌補原本道義上的差距。

因此,此刻雖然朱棣佔領的土地很少,但其他地方的大片土地,也不再具備抗拒他的能力,無非是望風而降的份。大明江山從此易主。


巴山夜雨涮鍋


因為朱棣運氣太好,對手是朱允文。

朱允文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我們就不說了,來看看他在朱棣進入南京後的表現。

火燒皇宮,不知所蹤。

朱棣淚流滿面,真是我的好侄兒。

等的就是你自殺,或者看起來像是自殺。

如果朱允文帶著守軍和朱棣打,死在朱棣手裡,朱棣罪過就大了,其他藩王想不打也不行,至少也要表面上聲討朱棣。明軍罪過就更大了,主辱臣死,至少嘴上不能臣服朱棣。朱棣會被放在架子上烤,政權平穩過渡的可能性會降至零。

如果朱允文投降,落在朱棣手裡。朱棣罪過不大,頭就大了。名義上和實際上朱允文都是皇帝,朱棣是來清君側的,殺了方孝如,朱棣你走不走。朱棣:我來效仿周公。朱棣也許會像曹操一樣,當一輩子周公。也許會像曹丕一樣,逼朱允文禪讓。也許多年後某一天,朱允文病死了。但是這個過程中,誰知道會不會有變故,誰知道會不會哪裡鑽出來一個專諸豫讓,朱允文可是皇帝,有的是大傻冒願意無條件為他去死。

如果朱允文明著逃了,隨便到一個朱棣暫時控制不了的地方。那朱棣慘了,朱棣全部家當都在南京,可能連北京都保不住。南京地區的明軍不能名正言順地投降,朝廷也不能平穩過渡。朱允文只要發話,仍然有很多大傻冒會幫他和朱棣死磕,甚至藩王中也會有這樣的大傻冒,即使朱柏屍骨未寒。明軍不止南京地區的中央軍,還有很多藩王的護衛,強大的邊軍,戰鬥力非常靠譜的衛所。朱棣未必能再運氣彪悍一回。

朱棣應該感謝上天,有這麼一個對手。


尹瀟深


首先,朱棣打下南京城本身就是個傳奇。從北京到南京,就是55開的兵力,也不會4年就打下來,光補給線就能拖死。不要拿國軍和共軍比,朱棣當時是孤身奮戰,且不得人心的叛亂。只能說明對手太弱,剛即位,對老朱家的江山還不熟悉。都說朱允炆傻逼,下令不殺朱棣,其實當你坐擁天下,去對付一個省級叛亂時,你也會覺得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輕鬆(拿錢就可以砸死朱棣)。為啥會失敗呢?原因在於老朱家坐了幾十年江山,第一代武將死的死,老的老。大權在文官手裡,你要說文官會打仗,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一巴掌可以數過來的人。且這些人並不是重臣,都是一些從底層混經驗混的見識多了。清朝曾國藩的湘軍,也只是佔了內亂的便宜,之前被農民軍打的幾度自殺。

再來說朱棣,最早的閃擊戰創始人,某天頭上一到靈光乍現,心想,光山東濟南就熬的白了頭,還不如冒險走河北,一路直下呢,於是在臨死之前,選擇了瘋狗模式。誰料想,整個老朱家江山,除了山東之外,其餘的根本就是紙糊的,要不統帥沒經驗,要不就是望風開城。除了在南京城下遇到點麻煩,簡直就是一路綠燈。

進了南京城,手握大權時,就開始一系列的安撫人心。廢了的親王復原,去缺衣少糧整日膽戰心驚的親王家裡的查查水錶,欠費的趕緊幫著繳費。其餘過得還算小康的親王本來在朱允炆時期就沒想著造反,當然實力也差的遠,頂多就是發發牢騷。現在朱棣當家做主了,時不時的還給他們送溫暖,誰還會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

文武百官更是簡單了,以前朱允炆時代不得志的人,紛紛擁護新主子,以求更進一步。那些寧死擁護朱允炆的,宗族實力大的根本不存在,因為他們誰都不傻,換皇帝了,我再舉宗族之力去對抗朝廷,結局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再說了,朱棣上位後也沒觸犯他們的利益,他們還是照樣手握權利和撈錢。當然這是前期,中後期有部分人就有點慘了。


心悅遊戲家


首先,朱元璋死的時候,太子朱標已經死了很久了。按理講,長子死了,第二個兒子,就應該成為長子,具備合適的法統地位,而不是孫子輩。

但是朱元璋卻為了樹立一個榜樣,為後世子孫畫框,偏要選擇性格柔弱,宮裡長大,毫無基層經驗的長孫朱允炆這個小年輕繼位。這一步棋,本身就讓很多兒子,包括很多大臣不滿。國家初創,立長不立幼,這是教訓。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得人心。

其次,這是一場皇族內部的爭鬥。朱元璋給各位親王統兵大權,目的就是為了拱衛京師,守護朱家江山。換句話說,只要是為了維護大明王朝,都是可以提兵入朝的,只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而已。

朱棣提的口號是清君側。也就是說,不是為了奪皇位,而是為了幫助皇帝,清理奸臣權臣。那麼這個口號,是站的住腳的,而且師出有名的,並不同於亂臣賊子。即使大家心裡都明白,是一場皇權之爭,但是對於當成臣子來說,跟誰混,都是姓朱的,何必太認真?

第三,朱棣可是朱元璋裡,最有才能的皇子。文能安邦,武能打天下。當年可是跟著藍玉等大將,北伐過蒙古高原。看他坐守北京,就知道他的軍事才能了。所以,很多武將,都是偏好於朱棣的。

第四,朱允炆死後,皇帝沒有了。皇位自然就變成了朱元璋兒子之間的競爭。朱元璋幾個有出息的兒子中,能帶兵打仗,有作為的皇子中,只有晉王秦王可以和朱棣一比,尤其是晉王,又是朱棣的大哥,又手握重兵,也是頗有才能。可是靖難之役時,晉王早死了。所以當時親王皇子中,朱棣的威望最高。

第五,最重要一點,那就是朱棣手握重兵。他和中央朝廷抗爭了4年,手下精銳騎兵天下無敵,而且控制了都城,北京城,這樣的局面,還有哪個藩王敢和他抗爭?

當年李景隆五十萬大軍,都被朱棣打殘了,何況此時南京城周圍,已經兵力空虛。各路藩王,更是不敢來爭這個江山了。


三生有畫




首先,朱棣之前可能喝酒後會對自己要向侄子磕頭有點不爽,也可能覺得自己比侄子更適合當皇帝。但清醒後,他肯定覺得還是做個手握兵權的燕王比較實惠。因為親王沒事造反玩,這個成本比起自己老爹當初乞丐造反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但是削蕃這事把他逼到了牆角。並且造反這事一旦幹起來,是沒有回頭路的。

其次,看看朱允炆的牌面。朱允炆繼位以來,天下已經昇平二十多年了。除了邊境打仗,中原百姓已經過起祥和的小日子了。加之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將都殺了,只留了一個會守城的耿炳文。那樣,朝中的將領基本都是二代們,如李景隆。那麼和平年代文官集團開始掌權,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三個人名氣之大,說出來都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可惜一水的書呆子。齊泰腦子一熱,想學晁錯。可惜他忘記了朝內沒有周亞夫。

再次,看看普通當官的和老百姓對朱棣造反的看法。剛才說了老百姓已經過了二十來年的太平日子。都相信這天下姓朱。至於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孫子當皇帝這不重要。反正這是你們家事。我該繳稅繳稅,該納糧納糧,該徭役徭役。

那麼朱棣真那麼容易就造反成功了麼?顯然沒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敗無數次,打得自己沒信心的時候抱頭痛哭。但是年輕不懂事的朱允炆給了朱棣一個免死金牌,“不要讓朕揹負殺叔之名”。還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風,這個大風要不是記載在史書上,我是不會承認的,因為科學無法解釋。和元朝攻打日本時遇到的神風效果是一樣的。日本的那個神風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點科學依據。朱棣遇到的神風,這這沒法解釋。

其實朱棣即便拉上寧王打敗了李景隆幾十萬大軍,其實南軍後起之秀還是一個接一個冒出來,比如盛庸,比如鐵鉉。基本上在軍事上徹底打敗南軍(政府軍)是沒有希望的。到這感謝後來為整個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勢力。沒錯,死太監。正是在朱棣幾乎絕望的情況下,這幫死太監告訴朱棣,南京城空虛,速來,皇位就在這裡,等你!朱棣繞開山東,直奔南京,基本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

天下要臣服朱棣,是有先決條件的。

首先,你得是大家認可的皇帝。按說你是朱元璋的兒子,大家可以認。但前提是隻有一個人自稱皇帝。朱允炆一把大火燒了皇宮,朱棣在沒找到朱允炆屍體的情況下宣佈,朱允炆死了。卻暗地裡派了兩個人去找,一個叫鄭和,一個叫胡瀅。

其次,你一個藩王跑到南京來自稱皇帝,必須名正言順。當然這個道衍和尚幫他策劃好了,造反的名義是“清君側”,這仗叫“靖難之役”;所以殺齊泰和黃子澄;再讓方孝孺寫個詔書;廢除“建文新政”;恢復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順了。可是方孝孺卻寫了個“燕逆”,又氣又怕的朱棣滅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還是感謝一個人的,楊榮一句:“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沒有因為心急釀成大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三楊”輔政。

再次,朱棣必須幹出點政績來,才能服眾。所以登基以後,他發動了幾次對漠北蒙古人的討伐;提出“天子守國門”,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鄭和下西洋”出使各國,宣揚國威;鑄就了《永樂大典》宣示盛世;設置內閣,開創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功績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終通過胡瀅告訴了朱棣,朱棣終於解開心結。


炒米視角


這一點,確實是比較費解,為什麼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當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沒有反抗,然後直接臣服朱棣了,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而且朱棣還是直接繞過了濟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這個在戰爭上是個大忌的。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種,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訓做為依據,如果朝中沒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話,藩王是可以帶著兵進京剷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來的目標,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

朱棣還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還在世的最年長的嫡子,因為他跟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后的兒子,雖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個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說自己是被迫的,並不是為了帝位而去的。

但顯然,朱棣所依據的這些祖訓,都是被朱棣所修改過的,是對朱元璋的一些話做了斷章取義的理解的,因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會留下這種給藩王造反的依據的,但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朱棣勝利了。

第二種,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還是被燒死了,或者自盡了,總的來說,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嫡子,都是朱家人當皇帝,對於各地來說,其實沒啥區別,只是換了個人而已,照樣還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種,其實明軍的主力,在跟燕軍的主力對決中,已經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現在朱棣的燕軍入主南京城,在怎麼反抗都是無濟於事了。

而對於其他幾個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還有被朱棣奪了部隊的,其他的實力都不怎麼樣,即使心裡有想法,也無可奈何,索性就轉過來支持朱棣了。

第四種,建文帝才當了四年皇帝就失敗了,根本還沒有足夠的威望。


歷史簡單說



為什麼朱棣打下南京,逼死建文帝就能鼎定天下,而李自成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禎帝卻沒能守住天下?那是因為古代的帝位傳承體制決定的。


朱棣是朱元璋嫡子,太子朱標的弟弟,一生戎馬倥傯,隨老子朱元璋南征北戰,屬於馬背上長大的皇子,既有武功又有韜略且富閱歷,朱標在世時,無論資歷德行都讓朱棣服氣,無話可說,朱標意外去世,必然就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一些王子有了遐想的空間和野心。

古代的帝位傳承,無論如何傳承,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必須是血親,也就是家族傳承,否則就會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討伐之。朱棣本為朱元璋嫡子,而且戰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傳,資歷又淺,在一幫書呆子的慫恿下,根基未穩,就匆忙削藩,朱元璋在世時,有他如日中天的威勢壓制,這些藩王們只能低調度日,一旦朱元璋過世,那些藩王們好不容易透了一口氣,朱允炆一個黃口小兒就要削他們的藩,收他們的地,下他們的權,這幫驕兵悍將焉有不怒不反的道理?



朱棣雖歷九死一生佔領了南京,逼死了朱允炆,還殘忍的處置了建文帝的家眷以及以方孝儒為代表的一干忠臣,但是天下到手不過10%,為何沒有人高舉義旗、勤王造反,彈壓朱棣叛軍?


那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自殺身亡,朱棣造反時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朱允炆自殺後他還假惺惺的悼念了一番,說叔叔只是想幫你除掉身邊奸佞之徒,恢復侄兒王權,幫你做一個好皇帝,你何苦要如此?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鱷魚的眼淚,然而朱允炆一死,朱棣身為皇嫡子,而且又有大勝之威,朱允炆很多政策操之過急,確實也傷了既得利益階層的人心。

如此一來,天下還是朱家的天下,換了一個更加強力優秀的CEO而已。對於外人來說,原本就不怎麼瞧得上眼的舊CEO已經去了,新CEO正要大展宏圖,廣開新政,而且朱棣手段之暴烈殘忍,絲毫不下其父朱元璋,這幫文臣武將早已噤若寒蟬。何必再去自討苦吃,多管閒事?


謝金澎


朱棣當皇帝無疑不是跟中華民族開了一天大的玩笑……朱棣是個好大喜功的一介草蔻。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如果的話,大明朝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大轉折點。朱標不死,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朱標如果當個十年的皇帝再死,朱允炆肯定能得到很好的帝王權術的磨練。朱允炆本身是有大才的人物,是塊寶玉……可惜大才沒有經過很好的鍛鍊和過度,寶玉也需要匠人的打磨,過早的被動的推出檯面。

大明王朝沒有朱棣好大喜功的入主與問得鼎。順位朱標的過度和朱允炆的主動上位。通過邏輯分析,很可能在大明王朝的中期到晚期直接進入資本主義體制。家天下的思想必將止步於明王朝……反之,朱棣當皇帝本身就名不正則言不順。故所以總想幹點驚天大事來淹蓋他自己內心不安。以至於過度消耗國民經濟……故所以大明王朝朱棣後期一直沒有達到宋朝世界百60%的經濟總量。經濟總量達不到一個點,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出現的……沒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某些人說明王朝曾經出現過資本主義萌芽,個人以為就是個消話。資本主義要出現在中國,除非按宋朝的繼續發展,沒有蒙元在中國90年的胡作非為。那必須出現在中國。明王朝註定不可能出現資本主義。因為朱棣這個猛夫行為早就斷送了明王朝的最好發展時期……


九燈一合


因為朱棣打出的旗號——清君側!(別誤會,我是幫侄子清理壞人滴!)

要知道,那個年代,消息閉塞的情況下,時事政治的時效性,來的尤為後知後覺

而朱棣準確的抓住了這一點,而且十分心機的拉著他的十七弟寧王下水。所以說,很多人都認為朱棣是真的為了幫朱允炆,而且一路上征討檄文都是他這個弟弟也就是寧王給寫的,多了個佐證的人,事情的信服力就大了不少

所以,除了那些必須攻下的軍事重鎮和朱允炆的嫡系部隊;其他地方的平民和官員,都可以用一個詞去忽悠——那就是清君側

“我朱老四是為了掃除侄兒身邊的奸臣,才這麼幹的,並非造反喲!”朱棣把輿論就這樣控制住了

至少,很多百姓、官員雖然不知道這場仗是在打什麼,但卻明白一件事情——這是明朝朱家的家事!這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叔叔在幫助“愚昧白痴”的侄兒!

解決了輿論還不夠,畢竟朱棣也是個明白人,老百姓好忽悠,但是朱允炆的人是不會相信自己的鬼話的!

朱棣自己也深刻的瞭解到要想成功,必須要經歷艱苦卓絕的戰鬥!

是的,這的確是一場惡戰,朱棣曾三次發起進攻,以“清君側”。彷彿有上天的幫助,朱棣竟然在幾率極小的情況下成功了,他完成了自己的造反事業,併成功上市,打垮了前任CEO朱允炆

轟轟烈烈的靖難之戰,從朱棣的咬牙跺腳開始!

在政治白痴朱允炆和蹩腳智囊黃子澄、齊泰的幫助下,朱棣身上有了免死金牌——勿讓我背上弒叔之名——授權人朱允炆

如此白痴的命令導致的結果就是,原本可以擒殺朱棣的,可偏偏因為和這個號令,導致大量將士畏首畏尾,不敢上前。原本要發揮巨大作用的大炮,也因為投鼠忌器而大打折扣,甚至說朱棣竟然當先鋒,帶著人直接衝了過來,給朱允炆部隊的炮兵作了

敢怒而不敢言的朱允炆部隊,就這麼被朱棣牽著鼻子走,畢竟打了敗仗不至於殺頭,而一旦傷了朱棣,可是必死無疑啊!

緊接著,在大帥哥兼窩囊廢李景隆的努力下,朱允炆的精銳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潰不成軍。讓原本實力不強的朱棣迅速的壯大

可此時的朱允炆依然活在夢裡——這個叔叔雖然猛一點,但是不要緊!

最後一個關鍵點——耿秉文

作為朱元璋煞費苦心留下的超級防守悍將,朱允炆用了,只是用的方式完全錯誤。

已經被李景隆延誤了最佳戰機,朱允炆非但不轉攻為守,卻十分急躁的要求耿秉文領兵出戰

而這一次,徹底把手中的一把好牌打廢了,畢竟耿炳文最擅長的就是防守,如果憑藉南京城的建古城牆和耿炳文的防守能力,朱棣想要攻破城池還真是難入上青天

只是,朱允炆並不這麼想,他還是認為自己是可以擊敗這個叔叔的,於是乎他下令讓耿炳文全軍出擊,結果就不多說了......

既然打不過,那就防守嘛!等待天下勤王軍一到,朱棣是否能奪取天下還未可知,而且南京城是沈萬三出錢建的,十分堅固,講道理防個十年八年的,問題應該不大,不打死你也耗死你!

只是,朱允炆的如意算盤卻因為一個人而失算。畢竟古往今來,但凡固若金湯的城池,除了宋末釣魚城,其他大部分都是由內而外破掉的,恰巧李景隆同志無私的出賣了自己的靈魂,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他選擇打開城門迎接朱棣

絕望之中的朱允炆選擇“自焚”。伴隨著宮殿被燒燬,建文帝結束了自己的統治

在永樂第一謀士姚廣孝的策劃之下,朱棣去拜竭了孝陵,“證明”了自己的合法性

隨後,朱棣命令方孝孺給自己寫洗白文(要知道,當時方孝孺是天下第一讀書種子,公信度極高),然而方孝孺卻誓死不從,只寫了四個字“燕賊篡逆”

朱棣勃然大怒,準備滅方孝孺的九族,結果方孝孺也是個硬骨頭,臨死之前仍然硬剛朱棣“你特麼有種滅我十族”

要知道,朱棣雖然不是那種動輒威脅你看不到明天太陽的人,但他卻可以保證明年的太陽會準時照在你的墳頭上!於是乎方孝孺被滅十族,造就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慘案!

朱棣就這樣成為了新的皇帝,隨後也完成了遷都、著書、遠征等一系列豐功偉績

對於百姓來說,皇帝依然姓朱,大明依然光明,這就夠了!

不得不說,朱棣是明朝歷史上最為知名的皇帝之一,而且他也的確是個貨真價實的好皇帝

永樂盛世在朱棣的努力下,得以實現,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朱棣的成功,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畢竟朱允炆的一錯再錯,讓朱棣如魚得水,一步步成長

不過,朱棣之所以能夠奪取南京即可拿下整個天下,和自己的謀劃也不無關係

所以說,朱棣完成了一個幾乎不能完成的任務,而且幾近完美!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發現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為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從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明朝建國後,平定天下,恢復國家的經濟生活,確實得到了當時民眾的支持。因此,當他在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後,史稱“洪武之治”,也不算溢美之詞。

通過三十年的統治,民眾已經認可了朱明代替元朝天祚,將朱家傳承帝位看做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這是當時的大背景。

建文帝

朱元璋去世時,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亦稱建文帝、明惠帝)。

年紀輕輕繼位的建文帝,並沒有執掌國家的經驗,所以實際上一個主少國疑的局面。如果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繼承大統,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穩定局面,以民生為重,讓自己的政策深入人心,獲取更多人的支持。

應該說,歷史是給了他這個機會的,朱元璋在位時,認為太子朱標過於仁厚,因而強力拔刺,大殺功臣並牽涉極廣。雖然在他強硬的彈壓下,沒有人敢於反抗,但心中忐忑是一定的。如果,建文帝能夠採取一定的懷柔政策,應該能夠很快收攏人心。

但他並沒有採取這種政策,而是在身邊幾個所謂大儒的鼓動下,選擇了以削藩為手段來鞏固皇權。

在中國歷史上,削藩從來都是非常敏感的一件事,幾乎每次都會釀成動亂。作為深受建文帝崇信的幾位大儒不會不知道前朝舊事,他們憑什麼會認為自己比漢文帝手段更高?

另外,從建文削藩的炒作來看,實在是個“三無產品”——無計劃、無預案、無善後。這種近乎兒戲的做法,又怎麼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獲得成功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去世,建文帝臨朝。當年七月便削周王,廢其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次年(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連削三王,廢齊、湘、代三位親王為庶人。

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湘王的遭遇,震動諸藩人人側目,可建文帝並沒有做好安撫工作,甚至連假裝心痛都懶得表演一下,而是乾脆利索的給了他一個

“戾”的諡號。要知道,古人是極為重視哀榮的,這個惡諡,足以表明建文帝對叔叔們的態度了。

估計按照建文帝和他身邊人的想法,皇帝要削藩,這些大明的番王,不但要洗乾淨脖子準備好,而且還得歡欣鼓舞的感恩戴德。真不知道,他們從哪兒來的自信?要是當時,他進行了充分的戰爭動員,大軍壓境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也行。可從朱棣起兵後,中央軍隊的表現來看,遠遠沒有事先有所準備的跡象。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朱棣起兵抗命幾乎是他唯一的選擇。但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在四年的戰爭中,朱棣數次戰敗,也算是險過剃頭。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即便是建文帝繼位不久,他對於軍隊依舊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這種控制力顯然不是來源於他自身,而是來源於天下對朱家為正朔的認知。

明成祖朱棣

另外,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靖難之役中,其他番王全都作壁上觀,沒有一個支持建文帝,這也足以說明各地番王對中央政權的態度。要知道當時的各地番王,可不是明朝中晚期,那些連出趟城門都需要報備的番王。這時期,他們對於自己身邊的軍隊還多少有些控制力,但他們的表現也足以說明,中央政權在他們心中已經不值得支持了。

當朱棣攻入南京,靖難大戲落幕,南軍大將都先後臣服。這說明當時大多數人,都認可這是一場皇族內部的戰爭,並不是漢夷之爭。因此,也就沒有那麼多反彈。

另外朱棣登基後,迅速恢復了周王、齊王、代王的爵位,並改湘王朱柏諡號為“獻”,算是對建文帝的削藩做了交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各地諸王。

靖難之役

最後,如果建文帝沒有削藩,朱棣會不會謀反?

我個人覺得,應該不會。從靖難的戰爭過程來看,中央政權的軍隊並不是沒有戰鬥力,否則這場戰爭也不會耗時數年之久。朱棣是一個帶兵之人,這一點他心裡不會沒數,所以如果不是退無可退,他也犯不上拼死一搏。

但以朱棣的能力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有實力的藩鎮是很有可能的。畢竟,北地邊患是實實在在的威脅,朱棣還算是朝中能夠儀仗的戰將。所以,他手中的軍權應該會越來越重。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個選項了,既然建文帝已經圖窮匕見了,朱棣除非引頸就戮也就只有拼死一搏了。

最後,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黑朱棣。

雖然朱棣皇位所得不正,但從他一生的施為來看,在有明一朝,排進前三應該毫無問題。或者說僅次於創業的朱元璋,也不算溢美。

而且,這種皇位得來不正的君主,為了能夠證明自己是個好皇帝,一般都能兢兢業業的苦幹,來開創一個時代。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靖難之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管窺歷史、一家之見!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歡迎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