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法顯大師住錫潮海院,住持圓寂廟產充公,改爲村集體學校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遠渡重洋和異鄉,冒著生命危險求取真經的高僧,一位是西去的玄奘法師,另一位就是東歸的法顯和尚。在嶗山的華嚴寺山門前,不多遠有一尊銅鑄法顯立像,雕像周邊,還有一圈故事牆,展現他萬里求法的艱難歷程。

青島:法顯大師住錫潮海院,住持圓寂廟產充公,改為村集體學校

法顯大師生活於東晉時期,俗家姓龔,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這位大和尚,是東晉著名僧人,他發現當時的佛教教義混亂,僧人講法沒有規矩,且不尊律法,遂以六旬高齡毅然決定前往佛國尋求真理。

法顯大師從東晉隆安三年(399年),由長安出發,在漫長的旅程裡,歷盡苦難,萬里求法,先後遊歷了天竺、斯里蘭卡等三十餘個城市和國家,學習了梵文和佛像的繪畫技藝,抄錄和收集了許多梵文經典,進行了東西方佛教教義的交流。

這位大師至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四月從獅子國(即今天的斯里蘭卡)經水路動身,返回祖國。出海後不久,就遇到了大風浪,被吹到耶提婆(一說為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另一說為墨西哥西海岸),在這裡經過重新修整,補充了給養再次出發。經過數月的海上旅途,在食物和飲水幾乎耗盡的時候,終於到達陸地,傳說大師登岸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嶗山區沙子口一帶。

青島:法顯大師住錫潮海院,住持圓寂廟產充公,改為村集體學校

這一天是東晉義熙八年(412年)的七月十四日,大師在他的《佛國記》中寫道,"見蒺藜,知是漢地。船入浦,見獵者二人,知是長廣郡牢山南岸。"說他在岸邊看到了蒺藜這種植物,知道是回到了漢地。船進入港口,他看到兩個獵人,經詢問,確認此地是長廣郡不其縣的牢山南岸,即今天的嶗山南部海岸。此時的法顯大師已經七十八歲了。

當時東晉的長廣郡屬於青州府管轄,治所就在不其縣城,時任太守李嶷聽鄉里人傳言,有高僧從海上來到,就趕緊從不其縣城前往迎迓。李太守盛情招待了這位遠道歸來的高僧,法顯也很高興自己回到故土。

為了紀念法顯的壯舉和在此登岸的歷史,在李太守的支持下,當地村民集資修建了一所寺院,用來供養高僧,建成後取名為"石佛寺"(因寺內供奉十座佛像,又傳為"十佛寺")。李太守親自迎接法顯住錫於此,讓法顯譯經說法,佛教由此在嶗山地區生根繁衍。

在嶗山講法大約半年之後,法顯大師帶著取回的佛經,共計六大部六十三卷共計百萬餘言,前往東晉國都建康(今南京),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法顯大師終老於荊州,享年八十六歲。

青島:法顯大師住錫潮海院,住持圓寂廟產充公,改為村集體學校

唐代一度崇道滅佛,特別是唐武宗時期會昌年間,朝廷發起了全國性的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許多寺廟由此遭殃。作為即墨地區最古老的法海寺和石佛寺也在禁燬之列,直到宋代,才在原址復建了石佛寺,更名為"潮海院"。

宋代重修之後,潮海院又歷經多次修繕,至明代時期增建了崇德庵和大士庵,作為潮海院的腳廟,到了清代,石佛寺(潮海院)與華嚴寺(即墨黃氏修建的華嚴庵)和法海寺已經並稱為嶗山三大寺院。

據說,清代光緒年間,有一位姓曲的和尚,是本地沙子口石灣村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他看破紅塵,在大士庵出家為僧,法號"海靖"。後來海靖和尚又到潮海院,拜在住持大師覺成座下。這位覺成大師佛法造詣和武術功底都很厲害,屬於臨濟宗,海靖和尚受益匪淺。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覺成大師圓寂,享年七十六歲,彼時方才二十二歲的海靖,遵照師父遺願,繼承了潮海院的住持之位。

繼位之後,海靖和尚開始整修廟宇,在他的主持下,僧眾四處募化資金,於光緒二十九年,將潮海院殿堂重修一新,擴建了圍牆院落,修建了大金魚池和娘娘殿。海靖有一位朱姓至交好友,是大軍閥吳佩孚的幕僚,在他的牽線之下,吳佩孚為寺廟題寫了"潮海禪院"四個字,由海靖和尚製作了匾額懸掛於屋簷下。廟宇最盛時僧眾達20餘人。

青島:法顯大師住錫潮海院,住持圓寂廟產充公,改為村集體學校

至清末民初時期,廟宇頗具規模,香火依然鼎盛,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是當地廟會正日,許多當地村民香客,到石佛寺內參拜娘娘,求子賜福,祈求平安。周圍擺小攤、玩雜耍、踩高蹺、扭秧歌、演百戲,鞭炮聲聲,熱鬧非凡。

後來吳佩孚兵敗,這位朱姓好友也來到潮海院,作為俗家弟子,擔任執事,協助海靖管理寺務。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寺內只剩下海靖和尚和弟子二人在此居住。此時,潮海院尚有廟宇九間,僧舍二十六間,廟產土地一百餘畝,廟內藏有金剛經、焰口經各一部。

至1955年前後,海靖和弟子先後圓寂,廟產無人繼承,遂充公劃歸於栲栳島村所有。村裡曾經將廟宇作為小學和技校教室使用,後廢棄失修。至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廟宇被破壞,內藏塑像、文物、經卷等全部無存,吳佩孚手書匾額也遭到毀壞。

2000年,駐青某單位將潮海院開闢為招待所,院牆及內院修復後,門額"潮海院"系已故湛山寺方丈明哲大師題寫,正殿廊道里懸掛有高僧法顯畫像和西行路線圖。院內有幸存銀杏樹六棵,據鑑定有四棵樹齡已在千年以上。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