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歐盟和美國於2017年6~7月先後宣佈對俄羅斯制裁延期,截止到目前仍未有停止的跡象。雖然目前來看,通過與亞洲國家的合作、政府推行出口替代計劃、調整稅收政策等反制裁措施,以及歐盟制裁政策執行的靈活性,俄羅斯油氣工業尚未受到較大沖擊,但制裁遙遙無期,對俄羅斯油氣工業的負面影響逐漸加重。從自身來講,俄羅斯政府還需要更多應對措施來保障油氣工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歐美對俄製裁一再延期

歐美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已持續3年多,如今看起來仍然沒有停止的徵兆。

2014年3月以來,歐美對俄羅斯能源領域的制裁以金融、技術、裝備和服務封鎖為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禁止或限制歐美公司參與俄羅斯難採、深水與極地大陸架資源的開採項目;二是禁止向俄羅斯油氣公司和大型銀行提供長期貸款;三是制裁與克里木能源項目直接相關的業務。由於俄羅斯與歐盟的能源合作較緊密,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天然氣市場上佔25%~30%的份額,出於對歐洲能源供應安全的考慮,上述制裁措施並不涉及俄羅斯天然氣及常規石油生產。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2017年6月,歐盟宣佈,對俄羅斯的制裁繼續延長至2018年1月,制裁內容沒有新變化。由於歐盟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比較密切,對俄羅斯的制裁成為一把雙刃劍,給俄羅斯經濟帶來損失的同時,對歐盟自身的經濟利益也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歐盟內部對俄羅斯的制裁意見並不統一,在政策執行上也保留了一定的靈活性。

2017年7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對俄羅斯制裁的新法案,收緊了現有的制裁措施,並擴大了制裁範圍,包括增加對鐵路和航運等方面的制裁,在油氣領域又加大了制裁力度。一是金融貸款期限和向俄羅斯提供設備與技術的限制變得更嚴苛;二是禁止或限制美國公司參與俄羅斯主要石油公司的頁岩油、極地大陸架和深水油田項目的範圍從俄羅斯境內擴展到境外;三是制裁項目擴大到出口油氣管道項目,限制向參與這些項目的公司提供產品、技術及貸款,明確反對北溪2號管道的建設。

由於制裁第二項對歐美公司與俄羅斯公司在阿塞拜疆、安哥拉、越南、加拿大、墨西哥、匈牙利、北海等地區共同參與的海外項目產生較大影響,制裁內容才有所妥協,制定了33%的門檻,即俄羅斯的石油公司參與份額達到33%的項目才會受到制裁。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批准該法案,對俄羅斯的制裁已成法律,而且修改制裁條款的權力從美國總統手中轉移到國會,意味著取消制裁將變得更難。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俄油氣工業後繼乏力

面對能源領域的制裁,俄羅斯政府近幾年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成立部委聯合工作組,致力於降低油氣領域對設備、技術的進口依賴度,出臺一系列促進國內技術創新和進口替代的政策和計劃。

俄羅斯油氣工業的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保障,國際油價下跌對政府財政收入造成重大影響,油氣收入佔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從2014年的53%降至2016年的36%。為了降低政府財政收入對油氣的依賴,並促進油氣資源的開發,俄羅斯政府幾年來頻繁調整稅收政策。在現行稅收體系下,俄羅斯的石油公司稅賦負擔主要來自礦產資源開採稅和出口關稅,均為按量徵稅,二者合計佔每桶原油售價的60%~70%。為了推動難採資源及新油田的開發,俄羅斯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無法改善行業整體的投資環境。為此,近幾年,俄羅斯政府一直在醞釀油氣行業稅收體系減少按量徵稅,增加按利徵稅。2017年9月,俄羅斯政府通過了徵收企業所得附加稅的法律草案。根據草案內容,新油田和年產量不超過1500萬噸的油田所有者可自願選擇繳納企業所得附加稅,取代部分出口關稅。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除加大油氣行業稅收體系改革力度外,為獲取更多資金支持,俄羅斯政府不斷擴大與亞洲其他國家的油氣合作。如2016年3月,俄羅斯石油公司與印度多家石油公司簽署協議。2016年4月,俄羅斯政府與越南簽署政府間協議,雙方通過合資公司分別在兩國開展地質勘探和油氣開採業務,雙方政府給予合資企業稅收及利潤分配上的優惠政策。2016年11月,中國絲綢基金與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加工及石化產品生產公司簽署了10%的股權收購協議。2016年底,俄羅斯政府成功將俄羅斯石油19.5%的股份出售給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巨頭嘉能可和中東最大主權財富基金卡塔爾投資局,獲得約110億美元的收入,是2014年歐美實施制裁以來俄羅斯獲得的最大一筆外國直接投資。但是,由於此次交易的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受美國新制裁影響,融資計劃受挫。

近幾年,俄羅斯政府通過改革與調整適應制裁環境,社會經濟狀況惡化趨勢得到遏制並出現恢復性增長。2017年上半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為1.5%,與2016年的-0.2%相比有明顯好轉。

與此同時,俄羅斯油氣工業生產並未下滑。2017年上半年,俄羅斯原油產量為2.7億噸,同比增長0.9%;原油出口量為1.3億噸,同比增長1.6%,出口增長主要來自亞太地區。天然氣產量為342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6%;天然氣出口量為99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5%,除向意大利、土耳其和英國的出口量下降外,向德國、法國、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天然氣出口量均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俄羅斯油氣生產保持增長的根本原因在於:一是歐美的制裁原本就不針對俄羅斯天然氣及常規石油生產;二是油氣工業投資具有長效性特點;三是金融制裁造成俄羅斯的石油公司融資困難,低油價也使石油公司現金流緊張,不得不大量出售石油籌集資金,所以使國內油氣生產保持較高水平。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雖然俄羅斯油氣生產並未因制裁而下滑,但制裁對俄羅斯油氣工業的負面影響也從多方面呈現出來。首先,俄羅斯大型油氣公司的債務比率相對較高,一些大項目主要依靠外部融資,融資困難對項目的影響較大,且石油公司資金缺乏,上游投資多用於生產領域,勘探領域的投資呈下降趨勢,對資源開發非常不利。其次,近幾年,俄羅斯成熟老油田減產嚴重,產量維持及增產主要靠新投產油田,但發現和開採新油氣田困難重重,技術與設備的不足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制裁使埃克森美孚、殼牌等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在俄羅斯的很多合作項目初始階段就陷於停滯。再次,俄羅斯新的接替資源多為難採資源,位於沿海陸架、北極、東西伯利亞等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較惡劣地區,迫切需要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經驗,而這些正是歐美製裁的目標。長此以往,俄羅斯將陷入資源接替困境,給俄羅斯油氣工業發展造成後繼乏力的長遠影響。

未來俄油氣更多寄希望於中國

雖然從目前來看,俄羅斯油氣工業尚未受到重大沖擊,但制裁結束遙遙無期,負面影響只會逐漸加重,所以俄羅斯政府還需要更多應對措施來保障油氣工業的穩定健康發展,而中國成了俄羅斯希望所在。

2011年投產的中俄原油管道改寫了中國進口原油80%必經馬六甲海峽水路運輸的歷史,邁出了原油進口多渠道和運輸方式多樣化的標誌性一步,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2016年,俄羅斯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原油進口來源國,其中原油進口量5248萬噸。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全面貫通,每年經中俄原油管道進口的俄油量將從過去的1500萬噸增加到3000萬噸。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2014年,中俄達成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和購銷合同,30年的供應時間,每年380億立方米的供應量,4000億美元(約合2.5萬億元人民幣)的合同總額,這是這份大單的三個關鍵數字。美聯社稱,這被視作普京在受到西方外交和金融孤立後獲得中國的鼎力支持。而未來俄羅斯必將更加“向東看”,也使歐洲擔心自己的“能源安全”。中俄東線天然氣項目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合作項目之一 ,由此,俄羅斯境內近4000公里、中國境內近5000公里管道將貫通,俄羅斯最高每年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中國東北方向能源進口通道實現“油氣兼備”。

2015年5月20日,中俄在聯合聲明中提出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關係,能源合作被置於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階段的框架與高度之下。中俄原油管道、東線天然氣管道等能源領域戰略性大項目相繼運營或開工建設,成為兩國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據中國石油管道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中俄天然氣管道正在加快建設,預計全線2020年建成投用,當年供氣量約100億立方米,此後每年增加供氣量50億立方米到100億立方米,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

除此之外,中俄超級工程亞馬爾LNG項目的合作也是舉世矚目,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後實施的首個海外特大型項目。作為超級工程,亞馬爾項目的資金需求量十分巨大,而中石油為了推動此項目的順利投產,幫助合資公司進行了成功的鉅額國際化融資。

歐美對俄油氣領域制裁一再延期,俄油氣盯上了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據瞭解,亞馬爾項目共獲得等值190億美元國際融資,其中中方融資120億美元,佔比達到63%。在整個項目運營中,中石油參股20%,絲路基金參股9.9%,法國道達爾參股20%,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控股50.1%。亞馬爾LNG項目不僅將帶動俄羅斯能源產業和邊疆地區的發展,也有望豐富中國清潔能源供給,助力優化中國國內優化能源結構。

中國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由來已久,近幾年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從薩哈林項目到TNK-BP被收購,俄羅斯的能源投資環境一直不太樂觀。由此,中國的油企真正參與俄羅斯上游油氣資源開發的項目並不多,更不要說爆發式增長。由於歐美實施制裁,未來俄羅斯把合作方向更多轉向東方是必然,但不會在中國孤注一擲,而會在中國、印度、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間取得平衡。

文章資料來源中國石化報和新浪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