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三和,你我的現實

老哥別去,那是黑廠,我們去上網。

這句調侃透著瞧不起的味道:不思進取、懶蛋、墮落、龍精虎猛大小夥子這麼廢。

看過NHK紀錄片《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後,三和大神幹一天、耍3天的無力感塞滿喉頭,那是黑廠不是藉口,是事實,三和大神們進過的廠絕X比遠遠看了一眼海新信的我換過的工作多,一天10幾個小時、承諾的工資各種剋扣...沒有第一代打工者的隱忍,維權、發聲渠道稀缺,唯一的反抗:黑廠,老子不幹了。

1500日元≈100人民幣。

三和人才市場周邊,7塊錢的快餐、4塊錢的掛X面、2塊錢的清藍大水、15元一晚的床鋪、1元1小時的網吧,幹一天日結可瀟灑3天,日結不存在剋扣工資陷阱,只存在即時滿足黑洞,陷進日結後從此遠離正常工作。

把日拉長到月,你我都是三和人,大神日光,你我月光,即時滿足是互聯網產品鎖住時間的牢籠,你我等不及進度條,大神等不到月底發薪,你我想在20浪蕩歲過上五子登科的生活,大神想在今晚過上明天不上班的生活,不過是修飾詞不同,生活都一樣。

大神陷進日結,黑中介、黑廠是歷史遺留問題,第一代打工者太好管、太任勞任怨,使得用人單位肆無忌憚:老子給你錢,你TM還這麼多事,愛來來不來拉倒。

現實問題是別無所長,只能靠出賣勞力(時間)賺錢,適應不了也沒機會適應其他分工角色,一天累死累活賺不到錢,一天組裝2000臺蘋果手機一個月到手不到3000塊,此處不留爺,各廠幹一圈,微薄的薪水、繁重的工作令人感到處處不留爺,三和才是永遠的家,閒來無事去網吧。

別無所長的只有大神?一業繁榮、萬業凋敝的房地產不是?只靠有限的土地躺著賺錢和只出賣一天勞力瀟灑度日,誰比誰短視?誰又比誰更依賴可控的回報?誰比誰更不思進取?

房價和地價比雞和蛋關係還複雜,昨天去深圳的高鐵上,我旁邊兩個濃妝豔抹、坦胸露乳的小姐姐8閨蜜的老公:幹實業難,貸款都貸不出來,辛辛苦苦好幾年,還不如搞套房...出門在外,能不戴耳機就別戴耳機,音樂是啥時候都可以聽的,路人的八卦在家是聽不到的,這話讓吳曉波來說,你會奉為圭臬:房產擠壓實體經濟...我不是吳曉波,我不會說,您自己編吧。

高房價、高地價乘數效應到“黑廠”產業鏈,成本增加,甲方爸爸不接受漲價,又沒獨一無二的產品,那就繼續黑廠吧。

紀錄片裡包子鋪獨臂老闆是第一代打工者,拿著在流水線用一條右臂為代價換回少的可憐的賠償開了家包子鋪,在深圳10幾年,女兒上學的年紀,面臨無學可上,昂貴私立還是送回老家留守的棘手問題,老闆說:我們在深圳是第六類人,從沒想過在深圳留下,就是來賺錢的...

三和大神多數是留守兒童長大後出來打工的,紀錄片沒明說,但多線敘事的拍攝無一不再暗含:包子鋪老闆為代表的務實打工者,留守在家的下一代誰能保證不會成為新的三和大神?

月光的你我,下一代又會在哪上學、長大?

紀錄片的最後場景是龍華汽車站(離三和不遠,2人摩的5塊),東東離開三和去了廣州,採訪了幾個剛出站的年輕人...有一個桂林的小姑娘,一個人到的深圳,我當年一個人到上海還自我吹噓了3年...

潮來潮去。

閒時多去車站看看,失落的人兒低頭而去,新鮮的人兒憧憬而來。

三和大神有1/3賣掉或被騙走了身份證,剛到上海我賣過唯一一張公交卡度日,地鐵裡撿到5塊錢都興奮了半個月,原以為我可以帶著平視的眼神到三和看看,去到之後,看到空洞的眼神、疲憊的神情,不自覺的就變成了知乎大神說的獵奇、俯視的目光。

三和大神百度貼吧裡塞滿貸款廣告...

我結束有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是逼著嘴笨、害羞、內向、靦腆的自我做了銷售,房價、地價這些大問題咱無力改變,偏離熟悉的賺錢路徑,上岸可能就不再是夢。

知乎大神曰:墮落比奮鬥更需要勇氣。

我還是覺得人是環境的產物,三和人接納了“墮落",有人拿20w去三和體驗,體驗到再也不想走出三和。

買不起房、娶不起妻、生不起娃...你我選擇了佛系,三和選擇了日結。

魔幻的三和,你我的現實

紅姐不在服務區

趁身份證還在,能走就走吧

奮鬥需要的是別人的肯定,墮落才需要自我的勇氣。

紀錄片請自行度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