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作為一名農村出來的博士,在讀書時,本人一直堅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工作後越來越發現自己像一部想超車而又動力不足的老爺車,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甚重。

不得不承認,農村大學生混得比較差這個現象非常具有普遍性。下面結合自身的思考和觀察,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後援力量嚴重匱乏


人在讀書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太多後援,吃飽飯有衣服穿能買得起幾本書就可以了,相對而言農村出來的學生反而更容易有上進心,本人讀書時靠兼職就能活得很滋潤,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當時在主觀心態上是吊打一切富二代、學二代、官二代。但是工作後競爭條件不一樣了,後援變得越來越重要


舉個例子,本人有兩個非常好的朋友。A農村來的,讀博時科研實力槓槓的,神一樣的學霸,讀博士時在學術圈的知名度就大過一些教授。B家境殷實,有教養,喜愛讀書,特別努力,但是科研能力平平,屬於被A吊打的類型。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他們倆畢業後在同一個大學任教。B的父母在他工作確定後立馬給他全款買了150的豪華精裝房和一輛80多萬的車。然後B安安心心的做讀書、教書、參加學術會議、做科研。A畢業後,結婚的婚禮錢都是借來的,本人還借給他一些。然後現在做各種兼職,賺錢養家,房子和車子更是全靠拼命兼職,根本無法靜下心來做科研。其實,我們私下都知道,A是真正具有學術天賦和能力的人。


我相信,這樣下去,五年以後B和A在學術上可以打成平手,十年下去B將遠勝於A。最後發現A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B,而是B他爹媽。去年春天的一個夜晚,我跟A還有一眾好友在長江輪渡上喝夜啤酒,有一位賣唱的女孩走過來,我點了一首《老男孩》,春天的夜晚微風拂醉,江景如畫,女孩歌聲感人,A乾掉一杯啤酒,突然嚎啕大哭,神情激越而悲愴,一眾友人不知所措。我把A樓了過來,輕拍了幾下他的肩膀,一會A又談笑風生了,我想此時我是懂A的。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多線作戰,如果沒有家庭的後援,精力必然被嚴重分散,而無法在某個方向上堅持和做出東西。


第二,急於盡孝的心態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一旦畢業工作,普遍有急於盡孝的心態,給父母錢,給父母親戚買東西等等。這本身都是人之常情,孝敬父母也是理所當然。但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剛工作時,收入本來不高,再急切地把錢寄給家裡,必然會減少自身的社交資本,久而久之,即使工作很久,圈子也不會大,發展自然受限


多數農村父母,孩子一工作,普遍有嚴重的熬出頭來的心態,殊不知這一心態會嚴重壓縮孩子的發展空間。本人發現一種現象,農村出來的孩子工作後的前兩年盡孝熱情高漲,後面就逐漸熄火,後勁嚴重不足,主要原因還是收入水平跟不上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其實,農村娃工作時,父母的壓力剛好得以減輕,孝敬他們就應當做長遠打算,好好奮鬥將來他們有個大病小災,你也有錢給他們治療。不然你實力不夠,再有孝心,經常也是於事無補。


至於村裡人說某某又給爸媽買了啥,這種直接忽略,如此膚淺的評價,如果都能影響到你,你不一樣變得膚淺了嗎。見過太多的孩子剛工作後給父母買這個買那個,然後過不了一年半載又要傾全家之力湊首付款,何必顛來倒去呢。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本質上,急於盡孝反應的是一種急於證明自己的主觀心態,這句話尤其適用於男生,這個問題同樣凸顯一個人的格局


第三,自身格局不夠大


農業社會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的性格和格局。根據本人的觀察,農村出來的,混的比較好的大學生,多不來自於農業家庭,而是來自於農村的商人家庭、村領導家庭、教師家庭等等。


純粹的農村加農業出身的孩子,格局容易受限。工作後,月收入6000塊,這些孩子的想法是使勁省著花,堅持過苦日子,把錢攢下來。殊不知,6000塊,再怎麼攢,不吃不喝,也成不了7000塊。攢錢的心態,本質上是一個人缺乏冒險精神和投資意識的體現。這種心態會嚴重地限制一個人的發展。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本人讀碩士時,有兩位同學都是農村來的,後來他們都做了律師,收入差不多,前兩年大概每年8萬左右的水平。A極為節儉,省吃儉用,除了必要的行頭衣服支出(律師行業行頭消費佔比很大)外,幾乎從不請客吃飯,能省則省,省錢買房。B平時做律師,晚上做家教,各種插空兼職,動不動搞聚會、豪情萬丈、江湖氣十足。第二年B買一輛二手車,後備箱裡隨時放著中華煙和五糧液,所有收入全部幹光。現在A年收入15萬多點,B基本上保持在50萬以上,座駕也換成了寶馬5系。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很多人認為眼界限制了農村孩子的發展,這個不可否認。但是對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而言,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眼界而是格局、胸懷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眼界可以隨著見識的增長而開闊,而後面幾個則需要自身痛徹的反思和領悟得來。

能準確的鑑別前面的到底是芝麻還是西瓜,不僅僅靠眼睛,更重要的是靠內心


第四,不善迂迴的自尊心


農村來的孩子,讀到大學、研究生、博士畢業的,在家裡、村裡一般都有一個比較好的口碑和風評,這類孩子的自尊心也往往比較強。但是在工作中、交際中,過於明顯的自尊傾向,會嚴重限制一個人的迂迴騰挪能力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像比如,本人對待自己的學生,對於家境貧寒的學生,如果他不是性格特別活潑那種,本人會極為尊重地跟他們交流,一般不開玩笑,因為懂他們的心態,玩笑開錯了容易傷到他們,本人讀書時也是如此。當有能力給予我們機會的人,跟我們舉止有禮,客氣三分的時候,這意味著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沒有達到打成一片的程度,那個可能被提供的機會也僅僅是潛在的。


其實心態陽光一點,不要總去想宏大的理想抱負,多出去接觸一些朋友,會讓農村娃的情商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另外,戀愛也是改變一個人的絕好機會,尤其是如果有幸找到一個識大體、有格局、有眼界的女朋友,自身會改變很多。


第五,人設崩塌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多數人的傳統觀念對我們的基本人設是勤奮、上進、肯吃苦、淳樸等等,這些好的人設或品質是我們的優勢和名片,有很多工作就是需要這樣的品質


然而,最近幾年發現越來越多的窮人家的富二代出現,導致自身人設崩塌。窮人,如果丟了吃苦耐勞和勤奮,就是去了讓人尊重或者說敬畏的理由,因為這是我們賴以翻盤的唯一資源。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短卻不自知。


說了一通,儘管生活很艱辛,階級固化嚴重,但是本人相信,只要努力,有方法的努力,前途仍舊可以一片光明。在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上跨越一個階級,不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代人能夠輕鬆完成的事情。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作為農村娃,本人比較讚賞的努力方式是,承認並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條件性缺陷和不足,沉住氣,不去跟人比,在某個行業領域深耕,建立起自己在該領域的口碑和知名度,這樣你和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會增強,這個對於農村出身的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等你四五十歲,在行業領域內、單位內有一定地位和聲譽以後,很多改變就順其自然了,總之沉住氣吧,正所謂艱難苦恨玉汝於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時刻提醒自己抱有這樣一種自省心態,我相信不會混得差。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是幸運的,也是苦澀的。人在異鄉,“命運如浮萍、飛砂風中轉”,我們的多數人或許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無力感,或許這正是生活的本質,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溫暖你。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普遍混得比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