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豪傑功比堯禹舜之北宋聖烈皇后高滔滔

高滔滔,北宋英宗皇后,史稱宣仁聖烈皇后。公元1085年至1093年這八年間曾臨朝稱制,執掌朝政。她當政期間,北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蒸蒸日上,因而被後人評為“女中堯舜”。

出身名門

高滔滔出身將門,家世顯赫。其曾祖是北宋初年名將高瓊,父親是名將高繼勳,都是有過戰功的人,父親官至節度使。高家又跟北宋開國元勳曹彬結為秦晉之好,高滔滔的母親就是曹彬的孫女。曹彬的另一個孫女嫁給了宋仁宗,就是皇后曹氏。曹皇后是高滔滔的姨媽。高滔滔很受姨媽喜愛,從小就被曹氏養在宮中,視若己出。大家都稱高滔滔是“皇后女”。

由於宋仁宗沒有子嗣,所以就把濮王趙允讓的兒子趙曙過繼過來,當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宮人都稱他為“官家兒”。

女中豪傑功比堯禹舜之北宋聖烈皇后高滔滔

趙曙和高滔滔年歲相當,整天在一起玩耍,有一次宋仁宗看到後,就對曹皇后說,“這兩個孩子青梅竹馬,應該配成一對兒。”當時就給兩個孩子指了婚。曹皇后自然也歡喜不盡。於是,到了兩人可以結婚的年齡後,宋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他們主持婚禮,當時轟動全國,老百姓都說這是“天子娶媳,皇后嫁女”。兩人婚後生活十分恩愛。

公元1063年,宋仁宗因病崩逝。趙曙即位,是為宋英宗,封高滔滔為皇后。

宋英宗天性仁孝,好讀書,不愛遊玩,生活樸素。在做太子時,經常穿著朝服去見自己的老師,並說你是我的老師,不敢不以禮相見。英宗久聞蘇軾大名,即位後想把蘇軾提拔上來。他打算按照唐朝的舊例,把蘇軾直接召入翰林院,授予知制誥一職。結果宰相韓琦反對說,蘇軾有才,天下皆知。只要朝廷栽培他,他早晚會受到重用。但是突然把他提拔上來,會遭到別人的非議。這對蘇軾並不好。不如按部就班地栽培他。

英宗聽後只好讓蘇軾在史館裡繼續任職。

英宗文弱,也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在位僅五年後就因病崩逝,即位的是他的長子趙頊,即宋神宗。趙頊即位時年僅二十歲,他跟他父親可不一樣。從小就非常好學,當太子時最愛讀的書就是《韓非子》,對法家那一套“富國強兵”之術很感興趣。他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很欣賞王安石的治國理念。當時的宋朝,正面臨著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危機,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官僚機構臃腫,軍隊吃空餉,表面上看似很繁華,事實上內憂外患,暗流湧動,危機重重,亟須改革。於是神宗剛一上臺,就任用王安石變法。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主導了宋朝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這場變法涉及了宋朝的經濟、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對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女中豪傑功比堯禹舜之北宋聖烈皇后高滔滔

但是,變法並沒有真正使國家富強。在用行政手段把民間財富斂為國用之後,神宗把它用於戰爭,結果在西北邊境針對西夏的軍事行動中打了敗仗,損失了二十多萬軍士和幾百名校將。消息傳來,神宗在朝堂上失聲痛哭。從此便萎靡不振。

垂簾聽政

1084年秋,宋神宗在一次宴會上突然抽搐起來,把酒杯打翻。太醫慌忙進宮為他診治,但宋神宗一天天病重下去。到次年正月,神宗就臥病不起。後來越發嚴重,不能再處理朝政,甚至連話都不能說出口。三省樞密院長官前來請安時,宰相王珪看到神宗這副模樣,知道朝不保夕,就催促趕緊立皇子趙煦為皇太子,以備不測。神宗只聽得進話卻說不出口,唯有點頭同意而已。王珪又建議皇太后高氏暫時處理朝政,等神宗龍體康復再行歸政,神宗再次點頭認可。

眾人退出神宗的寢殿後,宰相王珪帶領大臣們跪在皇太后高氏的面前,請求她處理政務。高氏連連拒絕。宦官張茂進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后不可推辭,當以國家社稷為重。高太后才答應下來,開始垂簾聽政。

神宗在位時,高太后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由於不能過問政事,所以只能眼看著朝廷裡反對變法的老臣們被神宗貶到外地。等她剛一執政,就把之前被宋神宗貶到處地的那些老臣如司馬光、歐陽修等人重新起用。一般的政務,都讓這些老臣來處理。而她則主要料理皇室內部的事情。

爭儲風波

當時重病在身的宋神宗,雖然同意了立兒子趙煦為太子,但是一直沒有下達正式的詔書。趙煦是神宗的第六個兒子,母親是德妃,他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因此本來就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神宗的前五個兒子都夭折了,所以他就成了長子。這一年他才十歲。神宗還有兩個年富力強、春秋正盛的弟弟,一個是雍王趙顥,時年三十六歲;一個是曹王趙頵,時年三十歲。這兩個王爺都是高太后的親生兒子,無論是出身,還是地位,都有做皇帝的資格。更何況他們的年齡也很適合挑起這個重任,相比較十歲的小侄子趙煦來說,他們有著更為豐富的從政經驗和治國理論。而且當年宋太祖駕崩後傳位給宋太宗,北宋開國就有“兄終弟及”的傳統,因此兄弟二人就對皇位產生了想法。

而朝中一些大臣時刻也在琢磨這事。大臣蔡確與宰相王珪素來不和。他看到王珪擁立皇太子,就想從雍王和曹王這兩個王爺中挑出一個繼承皇位,這樣,自己就有了擁立之功,還可以順便幹掉王珪。於是他就和另一位大臣刑恕結為一黨,密謀此事。兩人分析了一下,覺得在這場爭儲鬥爭中,高太后的態度是最重要的。因為兩個王爺是她的親生兒子,小皇子是她的親孫子,她夾在中間,很難做出選擇。但正是難以抉擇,才有希望去爭取。於是兩人決定聯合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

這高公繪和高公紀哥倆兒,說起來是太后的侄子,卻一點都沒有沾上光,反倒吃了大虧。因為高太后為了避嫌,不讓他倆升官。他倆對高太后也非常敬畏。刑恕和蔡確以賞花為名,把他倆邀請到刑府上,開門見山地說,皇帝已經病入膏肓了,就算是扁鵲復生也回天乏術。皇帝定下的太子年齡太小,不足以擔當大任,雍王和曹王都很有能力,他們更有資格繼承皇位……話未說完,高氏兄弟就大驚失色道,刑公你這是要害我們全家啊。說完便趕緊離開刑府。

蔡確看到高氏兄弟怕事,無法共謀,就打算來個陰招,他讓開封知府蔡京帶領殺手埋伏在路上,並邀請王珪一起進宮看望皇上,故意從有殺手埋伏的那條路上走,然後在半路上詢問王珪對立儲之事的看法。如果王珪繼續支持趙煦,他就讓兩邊埋伏的殺手把王珪殺死。到了那一天,蔡確問王珪對於立儲是什麼看法,王珪慢吞吞地說,皇帝陛下有子。蔡確聽後,本想殺死他,但看到他那走路的樣子,料也活不了多久,就沒有下令動手。果然,三個月后王珪就病死了。

王珪是仁宗朝的榜眼,以寫得一手好文章著稱,也因為文章而仕途通達。他為皇帝起草詔書長達十八年,文字瑰麗有力。連大文學家歐陽修讀到他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詔書時,都忍不住讚歎道,真學士也!

不過王珪為人膽小怕事,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他是出了名的“三旨相公”。上奏稱為“取聖旨”,皇帝裁決後說是“領聖旨”,傳達皇帝的命令就是“已得聖旨”。因此他對當朝政治幾乎沒有影響。但是他對後來的歷史影響很大。他的長女嫁給了當時的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下一個女兒叫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公認的文學成就最高的女子。他的四子王仲岏的女兒王氏,嫁給了秦檜為妻,成為害死岳飛的兇手,遺臭萬年的“長舌婦”。當年,當秦檜因為殺不殺岳飛而猶豫不決時,正是這個王氏告訴他,一定要殺,必須得殺,不殺不行,然後秦檜害死了岳飛。

得不到宰相和太后的支持,蔡確無計可施。但這個愚蠢的陰謀家並沒有及時地轉向支持小皇帝,而是在外面散佈流言,說高太后和王珪有廢掉趙煦的陰謀。他妄圖把水攪渾,然後渾水摸魚。不過,他最後沒有“摸到魚”,反而把自己淹死了。

當然,不止是蔡確一個人在搞小動作。作為目標人選,雍王和曹王片刻也未閒著。他倆經常以看望兄長的名義進宮探查情況,並且在神宗的病榻前做出各種無禮的舉動。神宗知道他倆心懷叵測,但也無能為力,只能怒目而視。高太后看到這一幕之後,就下令禁止兩個兒子再進入神宗的寢宮。高太后的這個禁令釋放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兩位王爺不要有非分之想,皇帝之位非趙煦莫屬。

不僅如此,高太后還當著群臣的面誇獎趙煦聰明,並且把趙煦為父親祈福所抄寫的佛經拿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紛紛交口稱讚。高太后就趁機把趙煦叫出來,當著群臣的面,宣讀神宗的詔書,立趙煦為太子。自此,爭儲風波正式平息。

不久,宋神宗崩逝。趙煦即位改元,尊稱祖母高氏為太皇太后,軍國大事一應交付祖母處理。於是,五十四歲的高滔滔開始垂簾聽政,行天子之權,達八年之久。她執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當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到外地的重臣都召回來重新起用,尤其是重新起用了司馬光,這對宋朝的影響非常大。連宋朝的敵人遼國聽說司馬光又當上了宰相,也非常敬畏,告誡邊關將士不要挑起事端,因此宋朝又實現了宋仁宗時期的和平之勢。

高滔滔私德很好。她當皇后時,她的弟弟高士林很久都沒有升官,英宗要給高士林升官,她說,士林能夠在朝做官,就是很大的恩典了,豈可再升?

她當太后時,神宗要給高氏家族建豪宅,被她拒絕了。最後只劃了一片地,建房子所用的錢,還都是高家自己出。

高滔滔的侄子高公繪,有一次呈上一篇奏章,高滔滔看了就把高公繪叫來,向他說,你那點文化水平根本寫不出這樣有文采的文章,這是別人的代筆吧?高公繪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是刑恕幫我寫的。高滔滔大怒,把侄子逐出了朝廷,不許他再做官。

1093年秋,高滔滔崩逝。

女中豪傑功比堯禹舜之北宋聖烈皇后高滔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