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以鄰為壑的美國

20世紀30年代初,全世界都籠罩在大蕭條的悽風冷雨之中。1933年,美國羅斯福總統入主白宮,立即著手振興經濟,其中有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大量收購白銀。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美國是生產白銀的傳統大國,儘管白銀工業在美國經濟中並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白銀對於銀礦比較集中的西部七州卻很重要,而來自這七個產銀州的參議員控制了參議院中1/7的投票權,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當時羅斯福總統為了通過有關新經濟政策的一系列法案,需要白銀集團的支持。來自美國西部白銀生產州的代表就開始跟總統討價還價了:我們西部產銀州數萬從業者因為國際銀價下跌,生產無利可圖而下崗,要我們支持你的新政改革,你就要支持我們提高白銀價格。

他們還將矛頭指向當時唯一一個仍然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大國—中國,說因為銀價低導致中國的購買力低,中國人只能購買本國的便宜貨,促進了中國工業的發展,而減少了美國貨在中國的銷售,從而使中國成為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最具有破壞力的競爭者”。若提高銀價將使中國貨幣升值,增加中國工業產品的成本,削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中國人的對外購買力也會增強,美國過剩的汽車和小麥也有了銷路。

這與今天美國人逼人民幣升值簡直沒什麼兩樣。今天人民幣的匯率美國沒法左右,可是當年白銀的價格美國卻有辦法操縱。

羅斯福是多麼精明的政客,面對這一“政治訛詐”,當然知道不能因小失大,遂支持國會通過《1934年購銀法》,宣佈美國政府將大量購買白銀,直到白銀數量達到美國貨幣儲備金的1/4,或者使國際市場上的銀價飆升到1.29美元/盎司,才肯善罷甘休。

中國被抽空了

美國大量高價收購白銀,導致世界銀價攀漲了幾乎一倍。一時間投機商、冒險家趨之若鶩。在中國的外國銀行家更甚,他們把大量銀元熔化為銀塊,用輪船甚至兵艦裝運,出口獲利。中國人還沒有看見自己購買力的提高,就發現中國的存銀像潮水一樣地外流出去。就連美國自己也說,“我們收購白銀達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半年內,中國白銀外流總額高達6.45億盎司,約佔中國當時白銀流通裡的一半左右。可以想象,當一個市場一下子少了一半的通貨,那將是怎樣痛苦的情景:上海各銀行的存銀大量減少,幾乎是無論出多高的利息也借不到錢。生產成本加大,工廠虧本,紛紛停工減產,甚至關閉破產,大批工人失業。基礎薄弱的銀行抵擋不住危機的衝擊,開始大量的倒閉。市場蕭條,批發價格一下子猛跌下來,大批工商業者破產,中國鄉村則發生了經濟大衰敗。

民國政府一方面呼籲美國結束這一以鄰為壑的政策,另一方面下令限制白銀出口,徵收高額的出口稅,但是根本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金融邊界。

這時候最開心的是佔領東北,蠶食華北的日本人,他們乘機從中國大量走私白銀,運至倫敦國際市場高價出售、牟取暴利。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8月,日本從華北走私偷運的白銀達3000多萬兩,積累的鉅額資金用來建造兵艦,以便與美國進行軍備競爭。美國當初收購白銀主要是為了補貼美國國內白銀生產者,順便提高中國的購買力,但怎麼也沒有想到真正的贏家卻是日本人。

誰能力挽狂瀾?

當中國發現無法爭取美國的配合、無望穩定世界銀價時,終於決心著手幣制改革。很顯然,乘著國際銀價飛漲之際,放棄銀本位,並把手中的白銀換成外匯,作為新貨幣的準備金,不失為一項解決辦法。1935年11月初,中國政府宣佈白銀國有,併發行可以自由兌換外匯的紙鈔—法幣。人們必須在限期內用白銀換法幣,以後一律使用法幣,禁止白銀流通。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全國人民支持法幣,踴躍地把白銀兌換給政府,使法幣推行相當順利。國民黨政府一下蒐集到三億元白銀,兩次出售給美國,共得到美金2600餘萬元,用於購買戰爭物資,抗戰初期的軍費即來源於此。

法幣政策實行後,隨著銀根鬆動、通貨緊縮現象的消失,國內各大城市、各種商品的物價均有大幅度上漲,從而刺激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復興,農民購買力恢復,國內各種新興工業轉危為安。改革之後的頭幾個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貿易順差,出口超過了進口。

到1937年7月7日之前,中國是什麼樣子?在這一年,中國擁有了3 935家現代工廠,1萬餘公里鐵路,11.6萬公里公路,12條民航空運線路。中國棉稻麥也基本實現了自給,農民開始購買1931年以來從不敢企望的工業品。國家已經償還90%的外債。中國債券在倫敦市場節節上揚,價格超過日本的債券。至這一年的6月底,國家稅收總額達到法幣8.7億元,是8年前的2.6倍。。而貿易逆差為1.5億元,不足兩年前的一半。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有了這樣的經濟基礎作底子,忙碌的中國陸軍整理處處長陳誠,正致力於將170餘萬人的中國軍隊整訓為一支現代化武裝。按照他們的計劃,到1938年底,中國將擁有60個具有現代作戰能力的陸軍師。在湖南和南京等地兵工廠,已經制造出德式1924式步槍,仿捷克式輕機槍,金陵兵工廠出品的重機槍性能與德國製造的一樣好。到1937年5月,中國空軍已有600多架飛機及262個機場。

1936年月12月1日,陳誠講道:“假如現在就發動對日本作戰,一定會處於被動地位;再遲一年,最低可以爭取到半主動地位;再遲兩年,可以爭取到完全主動的地位。”

法幣改革的成果讓日本人惴惴不安。他們已察覺到中國的種種變化,假如再給中國五到八年的時間發展,讓中國的農業能夠改造,工業能夠建立基礎,現代化的軍隊能夠整編完成,那麼中日戰爭應該就會出現極大的不同。因此先發制人,提早引爆中、日全面戰爭,摧毀中國剛剛形成的凝聚力,也就成為日本的戰略選擇。法幣實行20個月後,日本終於打響了盧溝橋的第一槍。

一位外國學者曾著文說:“中日戰爭在中國來說是早了五年,在日本來說卻是遲了五年。”如果再給中國五年時間,又會怎樣?

貨幣的戰爭

抗戰時期,由於沿海發達地區淪陷,國民政府財政收入銳減,軍費開支激增。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龐大的戰爭費用如何籌措呢?收稅和發行國債作用都很有限,國民政府只能靠推行通貨膨脹政策,大量發行鈔票,籌得鉅額的戰費,堅持了八年的抗戰。《第二次中日戰爭史》評價,假如中國一直停留在銀本位時代,中日戰爭一旦爆發,就會面臨戰費籌措困難,抗日戰爭恐怕無法支撐半年以上。

抗日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在大後方,需要有一臺強大的物資生產“機器”。“七·七”事變後,國民黨政府花費鉅額資金把沿海地區的工礦企業遷往內地,包括礦業、冶金、機器、造船、電器、化工、建材、紡織、食品加工、日常用品等民用工業和生產飛機、大炮、槍支彈藥的兵器工業。重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廠。民營工礦業在抗戰期間增長14倍,堪稱我國民族工業的又一個黃金時代。機關槍、迫擊炮彈、手榴彈的產量分別比戰前增長677%, 867%,165%,舍此要維持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不致最後崩潰是很難設想的。而這些也都是建立在狂轉的印鈔機基礎上的。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為了擊潰中國的經濟,日本侵略者對法幣發動了大規模的貨幣戰,禁止淪陷區人民保存和使用法幣,甚至規定持有法幣60元以上者處死刑的嚴刑峻法。同時日本人又利用種種手段蒐集華北、華中地區的大量法幣,運到上海、香港去套取外匯基金,再到國際市場上去購買侵華戰爭所需的軍用物資。

面對日本人猖狂的貨幣戰,國民政府想盡各種辦法維持法幣的匯率。從1938年6月開始,中國銀行和英國匯豐銀行投入了鉅額外匯,進行市場操作以維持法幣穩定。直到1939年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相對於美元和英鎊的下跌,法幣在上海市場上不跌反升。在與日戰區聯銀券、軍用票的較量中,法幣始終處於上風,在淪陷區也仍然通行,而聯銀券在市場上卻無法獲取物資。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1940年5月初以後,國民政府又取消法幣,無限制買賣外匯。結果使日本侵略者無法通過蒐羅法幣去套匯,無法獲得中國的大盤外匯基金,造成其資金方面的困難,其宣傳已久的偽中央銀行很長一段時期內竟“無法成立,華興偽幣也不能大量流通”。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沒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在貨幣戰中也沒能戰勝中國。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國民政府在法幣方面作的這些政策調整是銀元等硬幣流通時所做不到的。有人甚至說,“法幣更無疑的是抗戰的重要支柱”,“中國如無一九三二年之幣制改革,決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戰”。中國雖然看起來虛弱,但在農村有游擊隊,在城市有法幣,在國際上有外援,自從1939年起日本的高層人士就已經明白,自己陷入的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

法幣的崩潰

1945年,中國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然而大量發行鈔票猶如武俠小說中的邪派武功,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爆發出力量,對肌體卻會造成致命的損害。國民黨政府終於嚐到了通貨膨脹的痛苦。

狂飲鈔票輔助打贏抗日戰爭,卻猶如練邪派武功造成致命傷害!

常言道,通貨膨脹要靠通貨膨脹來維持,就是說通貨膨脹到一定階段,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自動加速,這個速度如此之快,連它的發動者都叫苦連天。國民政府的印鈔機在勝利之後再也停不下來了。100元法幣的購買力,1937年為2頭牛,1938年為1頭牛,1941年為1頭豬,1943年為1只雞,1945年為1條魚,1946年為1個雞蛋,1947年為1/3盒火柴,1948年連一根火柴都買不到了。法幣終於崩潰了,一年之後,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也崩潰了。

貪婪而短視的白銀集團企圖借提高銀價為美國商品開闢中國市場,並增加白銀的使用,結果卻是摧毀了中國的長期進口能力,逼迫中國廢除了將近400年的銀本位制度。而國民黨政府雖然利用法幣打贏了抗日戰爭,最終自己也在惡性通貨膨脹中崩潰。歷史常常如同黑色幽默,令人難以釋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