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電一電廠「超賣」電量引紛爭!

华电一电厂“超卖”电量引纷争!

“兩個專業選手犯了一個業餘錯誤。”在華電陝西一位營銷負責人看來,近幾個月華電集團旗下瑤池電廠與幾家售電公司之間的糾紛頗顯“業餘”。

今年下半年陝西直供電售電市場一度出現“對峙”局面:瑤池電廠與售電公司簽訂購售電意向性協議,但之後卻表示不能按照協議履行;售電公司認為其“違約”,甚至指責電廠行為“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採訪核心當事人瞭解到,兩者本來合作順利。瑤池電廠以相對低價獲得市場份額,售電公司購得低價電,各取所需。但在雙方的意向性協議提交給相關部門之前,陝西省發改委為防止惡意競爭,一紙通告限定了電廠交易的額度。根據該規定,瑤池電廠簽約額度已達到了其能夠交易限額的近10倍。瑤池電廠與售電公司的“僵持”由此開始,作為直接監管機構的陝西省發改委也面臨一場監管智慧的考驗。

為何要在交易過程中發文限制交易量?近日,陝西省發改委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目的是防止在陝西省電力供大於求的背景下,發電企業為搶奪電量而惡性競爭,導致價格劇烈波動等情況。

僵局博弈:售電公司控訴電廠“違約”

9月1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京華電集團大廈的酒店裡見到了一臉愁苦的吳風(化名)。交談過程中,吳風不時接到電話——與電廠交涉,也要安撫客戶。

5月份,吳風的售電公司與華電旗下瑤池電廠簽訂了超過20億度的購售電意向性協議。6月29日,雙方所籤協議交至陝西省發改委相關部門。本以為這次合作可以順利完成,但在8月5日,瑤池電廠相關工作人員在未經任何協商的情況下向吳風發送說明函要求單方終止上述協議。

當時瑤池電廠方面給出的原因是簽訂的協議降價幅度太大,想要提高交易價格。吳風說,對於電廠的終止要求,售電公司顯然不會同意。

對於瑤池電廠的做法,吳風的公司立即作出了“回擊”。8月6日,也就是瑤池電廠發函的第二天,吳風所在公司給瑤池電廠發去律師函,要求繼續履行協議。同時,也向陝西省發改委反映這種終止協議的行為屬於“毀約嚴重影響市場秩序”。雙方爭執逐步升級。

就協議效力,華電陝西一位營銷負責人認為,這是一個意向性協議,其中有兩個關鍵要素:意向性協議上面寫明,要經過陝西省發改委組織的安全校核等環節在網站上公佈以後,才具備法律效力;電量要以電網公司的校核數為準。

“這是一個意向性協議,協議上也寫明瞭生效條件。現在很多人認為,‘簽字畫押了就生效’,這是一個不完全準確的表述。”上述負責人表示,如果寫明瞭生效條件,那麼只有生效條件滿足以後,才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在電力市場交易中,未經交易機構成交確認的購售電意向性協議是否具有約束效力?陝西省發改委回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未經交易機構成交確認、我委官方網站發佈的購售電意向協議並非市場出現結果,我們不予認可。”

不過,吳風認為,雙方協議“白紙黑字”,陝西省發改委公佈的電量也是以這份意向性協議的內容為依據。在市場交易中,雙方簽訂的協議應該理應有效。如果沒有效力,售電公司也不會根據這個協議內容與下游客戶簽訂相應的合同。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夠按照約定的價格賣電,吳風的售電公司有可能遭受嚴重損失。

吳風介紹,他們比照與發電公司的簽約價格同下遊客戶簽訂協議。一些下游用電企業用戶為了穩妥起見,還要求吳風所在公司預付了上千萬元的交易保證金。如果協議不能按時執行,售電公司面臨的不只是保證金收不回的風險,還可能會被下游客戶追責索賠。

雙方商議無果,8月和9月,吳風先後兩次前往華電集團尋求解決方案,希望華電集團督促旗下公司履約。

超額爭議:兩個專業選手犯了一個業餘錯誤

實際上,瑤池電廠與吳風的售電公司之所以出現糾紛,既與各方決策有關,也與陝西省發改委出臺的新規定有直接關係。

上半年,華電陝西的多家電廠獲得的售電市場份額較小,下半年便鉚足了勁去爭奪市場。上半年每度3毛多的電,瑤池電廠這次平均每度降價超過1毛,其承諾的交易價格之優惠前所未有。

價格攻勢下,瑤池電廠的協議電量大增。發電廠獲得市場份額,售電公司獲得低價電,各取所需。但是,撮合交易還在進行的過程中,6月14日,陝西省發改委發佈公告明確“本次交易(下半年電力直接交易)中除延安地區以外的發電企業與大用戶簽約電量,可按照各自裝機容量佔比(剔除延安地區裝機容量)對應的簽約電量上浮30%與售電公司或電力用戶簽約。”

對於瑤池電廠400MW的裝機容量來說,其下半年交易額度最大為3.5億度左右,這個額度約為其已經簽約意向性協議電量的十分之一。

當時,無論是售電公司還是下游客戶都對這個規定表示了擔憂,生怕影響交易。吳風稱,新規定出來後,公司立即與瑤池電廠溝通,對方表示其代表的是瑤池電廠和華電陝西,上述規定要求的限額在其售電範圍內,其可以通過華電陝西內部協調其他電廠予以消化分配。

而且,電廠和售電公司也有自己的考慮。按照新規定執行的話,發電廠損失爭來的市場份額,售電公司或損失上千萬元的保證金。幾經商議,雙方仍提交了原來的協議申請交易。

提交協議後的兩個多月裡,瑤池電廠和吳風幾乎每天都要通電話,不斷商議解決方案。但不管哪種方案,都繞不過陝西省發改委6月施行的這條限制性規定。

陝西省發改委方面介紹:“瑤池電廠遞交簽約的意向性協議電量超過130%限額,違反本次交易公告規定,我委要求瑤池電廠將超出的電量退出,隨後瑤池電廠給我委書面報來退出電量涉及的用戶清單。”

當吳風人還在北京尋求解決方案的時候,9月11日,陝西省發改委公佈了下半年自主協商模式電力直接交易第一次成交結果。這次公示結果與吳風公司簽訂的協議電量差距甚大。瑤池電廠實際成交量僅為3.58億度,約為與全部售電公司所籤意向性協議電量的十分之一。而協議電量中,超過18億度是瑤池電廠與吳風公司簽訂。

上半年沒有額度限制,只要安全上沒問題,雙方籤多少就認多少。上述華電陝西營銷負責人說,但是下半年公告的和上半年規則不一致,“這個說白了,是一種典型的情勢變更”。他介紹,受到限額影響的不止是瑤池電廠一家,還有幾家電廠簽訂的意向性協議也超過了限額。

該人士認為,目前面對的情況是一個複雜的局面,但絕對不是華電陝西單方面造成的情況。他表示,在籤意向性協議時,協議雙方應該說本來就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在裡面,“不管是瑤池電廠也好,售電公司也好,他們應該是很清楚這個不確定因素的”。

“要說有過錯,也是售電公司和電廠這兩個專業選手犯了一個業餘錯誤。”上述華電陝西營銷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瑤池電廠與售電公司雙方都是資深的業內參與者。

市場震盪:有售電公司丟了客戶還難賺錢

第一次交易結果公佈的同時,陝西啟動了第二次交易。吳風繼續奔走,希望獲得足夠份額的電量,收益暫且不考慮也要留住客戶。

9月17日,二次交易結束,吳風公司約18億度的電量終於有了著落。華電陝西的電廠因為額度限制只接了一部分,大約7億度電量,剩餘10億度左右的電量由其他發電集團接手。

“這比原來預計的要好多了。”9月18日,吳風嘆了一口氣後,在電話另一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二次交易價格相比之前,無論是售電公司與發電廠,還是售電公司與下游客戶,整體交易平均價提升不少。吳風的售電公司在此前協議的基礎上每度電讓利給瑤池電廠3釐,這7億多度的電量就讓利200多萬元。另外10億多度電量,其他發電集團的電廠每度電給降了5到6分錢。

“總體上說,這個事情大家都是希望磨過去。但是,今年這個事兒把人折騰的夠嗆。”這幾個月的時間裡,吳風沒有睡過幾次好覺。

在吳風看來,“直供電市場肯定有一個從不規範到規範,從野蠻成長到有序發展的過程”。

不過,有些中小型售電公司並沒有像吳風這樣的“運氣”,既沒有獲得足夠電量,也損失了大客戶。

記者瞭解到,今年下半年第一次交易的意向性協議中,多家售電公司與瑤池電廠簽訂的電量都出現未成交的情況。

“第一次交易公示的結果中,多家售電公司1度電都沒有。”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無奈之下,在二次交易中,這些售電公司選擇其他發電企業。不過,經過此次售電波折,有售電公司合作的用電企業流失了。一家售電公司負責人透露:“我們流失了8家下游客戶,第二次可簽約的電量只有第一次的10%左右。”

這些售電公司遇到的問題,也有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陝西電力交易中心7月12日發佈一則通知,以備案合同缺少售電公司法定代表人簽字為由,要求售電公司與電廠繼續簽署證明材料。

但是,有售電公司在致華電集團的律師函中稱,“華電瑤池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諉,拒不簽署前述文件,不配合售電公司進行協議備案工作”。

7月17日,陝西電力交易中心以這家售電公司與電廠未簽署證明材料為由,宣佈6月29日的備案合同無效。

對於陝西電力交易中心的規定,部分售電公司頗有怨言,並對其發佈的時間節點等問題提出了疑問。“陝西電力交易中心在7月12日前,並沒有明確向市場公告‘缺少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人簽字的合同無效’,且陝西電力市場上半年電力交易中,缺少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人簽字的合同均未被認定為無效,並正常地進行了交易。”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電力交易中心如修改交易規則,設置交易條件,應提前告知,不應該臨時改變交易規則,設置交易條件。在修改交易規則、設置交易條件之前,已簽署和備案的合同應不受影響,認定為有效。”

監管初衷:為防惡意競爭要求限額交易

針對華電瑤池電廠與多家售電公司出現爭議一事,陝西省發改委回覆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

陝西省發改委方面在回覆內容中提到,6月14日,其在官網上發佈的《陝西省2018年下半年電力直接交易有關事項的公告》,已經明確了有關上浮30%與售電公司或電力用戶簽約的規則。

半個月後的6月29日,陝西省發改委收到各市場主體遞交的意向性協議。經統計後,發現瑤池電廠遞交的已簽約意向性協議電量超過130%限額,違反本次交易公告的規定。

因此,陝西省發改委要求瑤池電廠將超出的電量退出。隨後,瑤池電廠給陝西省發改委書面報送退出電量涉及的用戶清單。

最終,在9月11日,陝西省發改委在官網發佈了今年下半年第一次交易的成交結果。

對於市場所關心的出臺限額政策的原因,陝西省發改委表示,對發電企業簽約電量設置上限,是充分考慮了陝西電網網架結構、電源支撐、系統調峰需要等實際情況。經與西北能源監管局、國網陝西省電力公司、陝西電力交易中心多次協商後製定的規則。

“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在陝西省電力供大於求的背景下,發電企業為搶奪電量而惡意競爭、導致價格劇烈波動等情況。”陝西省發改委表示。

目前,由於首次交易並未完成預計的交易量,剩餘約55億度電量已經納入二次交易。

在開展今年下半年第一次交易過程中,監管部門嚴格按照交易規則和公告進行市場出清,將有關電廠超出規模電量與未提交電量一併開展二次交易。同時,已達到電量上限的相關電廠不得參與二次交易。

陝西省發改委表示,其考慮了一次交易中出現的情況,與西北能源監管局、國網陝西省電力公司、陝西電力交易中心協商後,決定繼續按照下半年既定原則,保持規則的一致性。如果二次交易還未完成交易電量,將考慮通過下半年集中競價模式完成全年電力直接交易電量規模。

目前,陝西省發改委已要求交易中心抓緊完善交易技術支持系統。具備條件後,將實現在交易平臺上提交意向協議,通過技術支持系統過濾超籤電量,進一步促進交易規範有序開展。

電改摸索:價格戰中考驗監管智慧

從2014年底至今,陝西省電力直接交易改革正在不斷推進並完善。在新一輪電力市場化改革如火如荼之際,陝西售電市場從2017年開始慢慢走向成熟,吸引了各方資本參與。

今年陝西電力直接交易電量規模為400億度,上、下半年各200億度。全年採用雙邊協商+集中競價方式組織,兩種形式組織的電量規模分別為300億度和100億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自2014年11月陝西省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工作至今,共完成直接交易電量900億度,為參與的電力用戶節約購電費用35.6億元。

但在市場發育前期,發電廠、售電公司等參與主體如何通過市場手段實現有序博弈,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相關政策如何實現適時、適度引導,也考驗著參與方和監管機構。

瑤池電廠之所以降價競爭,也有自己的苦衷。上述華電陝西營銷負責人介紹,陝西省去年全社會發電和用電量1700多億度。但是,包括水電、新能源在內,陝西全社會的裝機容量達到3800多萬千瓦,裝機負荷遠超過陝西省的用電量。“電廠壓力很大,供應遠遠大於需求。所以,現在電廠是拼內部管理,拼設備的能耗水平。誰的管理水平高,誰的內部成本低,誰就能活下去。”

在這種局面下,發電廠對售電市場格外看重。長期關注電改的電力行業研究專家展曙光介紹,目前在售電市場上,其他省份的做法一般是限制某一主體佔各售電市場的份額不超過一定比例,比如15%、30%,這麼做是為了防止出現壟斷的問題。但像陝西省的這種規定,比較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單統計陝西上半年自主協商直供電結果發現,上半年同樣是約150億度的交易規模,大唐陝西的幾家電廠獲得了超過60億度的份額。華電陝西下半年的角色與上半年的大唐陝西類似。

不過,與上半年相比,陝西下半年電價下降幅度明顯,下半年第一次交易價格不同類型用戶電價下降了7%到11%左右。瑤池電廠與吳風所在公司簽訂的價格遵循量大價優的原則,降價幅度更大。

目前來看,電廠的這種“價格戰”無疑讓下游用電企業獲得了實惠,而成本控制更好的發電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

一位不願具名的陝西龍頭售電公司總經理表示,直供電改革,需要放開價格、放開交易量,減少干預市場的行為。他認為,上半年沒有限制交易額度,但下半年卻要限制。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護了上半年獲得優勢的電廠。

“在不影響電網安全的前提下籤訂協議,應該給市場各個主體更多的靈活性和自由選擇權利。這樣才是市場。”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喜梅說。

對於監管智慧的提升,劉喜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政府部門應該制定戰略規劃,根據全年經濟運行情況或者是市場的發育程度、交易實際情況來確定可交易電量的擴張。它可以根據市場的運行狀態提前給市場一個信號,這樣有利於電力市場參與主體能按照一個穩定的信號來調配自己的生產經營或者營銷模式。

新聞爆料、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國經營報微能源

华电一电厂“超卖”电量引纷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