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的罪魁禍首:生於剛兌,死於破剛兌

P2P爆雷的罪魁禍首:生於剛兌,死於破剛兌

好買說

這段時間,P2P行業給人的感受好像稍有好轉,似乎沒那麼多爆雷的新聞出現了。

確實,出事的平臺中大平臺少了。七八月份的時候,原本高大上的知名P2P平臺都相繼出事,情況比較猛烈。當時恐慌情緒蔓延,大多數平臺的資金都在淨流出。金融最怕的是擠兌,七八月份大規模的P2P爆雷潮進一步推動更多的平臺出問題。

近期,P2P爆雷的形態可以概括為:平臺良性退出、老闆不見蹤影、投資人擠兌。

想起兩三年前,P2P正興旺的時候,很多投資人對10%以下的收益的類固收產品都不屑一顧,因為在這些人可供參考的時間不長的P2P投資歷史中,本金收益一分錢沒少過,而且時常有各種加息、送禮物等各種優惠活動。他們大概沒想過哪天會連本金都收不回,更不會認為自己會成為風暴中的接盤者。

對於一些P2P投資人來說,他們既是曾經的既享利益者,也是今天的受害者。

對於P2P平臺來說,它們曾是不顧中介身份不惜靠自身擔保吸引投資人的依靠者,也是今天也成為投資人口誅筆伐的唾棄者。

誰是P2P爆雷潮的罪魁禍首?是畸形的投資理念,是變異的發展模式,是專業能力的缺失和道德的淪落,共同演繹了這場爆雷潮。而它這場風暴帶來的啟示將長久影響著我們的投資價值觀。

01

全世界都有P2P

為什麼中國暴雷這麼多

P2P 原本是個體與個體通過互聯網實現的直接借貸,是民間借貸的一種。2005年全球首家網貸平臺Zopa在英國成立,2006年美國有了Prosper。而中國在2007年成立了拍拍貸,借貸雙方通過網上競拍的形式達成直聯交易。

P2P說到底只是金融信息中介,而且正規的P2P公司核心在於擁有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和信息透明度。

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個體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信息中介核心在於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服務。當借款人提出借款申請,P2P利用大數據分析篩選出資質和信用符合標準的借款人,並將借款人的信息公佈在網絡平臺上供投資人自行選擇。平臺負責信息披露和交易撮合,投資人作出決策並承擔風險。

可是在中國P2P網貸已經異化發展了很久,很多平臺的定位已經不是簡單的信息中介,若P2P平臺為出借人提供“本息保障”,則已經變身成銀行,從信息中介變成了信用中介了。加上監管力度不夠、准入門檻低、行業風險管理能力差等因素,使得P2P行業亂象叢生。而最近宏觀下行,信用偏緊,管理不善、資金鍊脆弱的P2P平臺自然會首當其衝,走在違約的第一線。

其實P2P爆雷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2013年宏觀經濟下行時期部分平臺就已經爆雷。2014到2016年監管相繼落地,行業風險爆雷,捲款跑路事件頻發。2017年年底到現在,在金融去槓桿的大環境下,很多平臺兌付壓力巨大,加上監管加強和投資者信心下降等因素,市場又迎來了新一輪P2P爆雷潮。

02

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騙局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P2P發展監測報告》,上半年新發現違規P2P平臺近280家,其中涉嫌虛假標的和自融的有89家。根據網貸之家的提供的信息顯示,問題平臺中,2013年有8.3%捲款跑路,2014-2016年爆雷潮中有64.7%,而今年1-7月份跑路的有12.4%

違法的這些P2P,要不是快速募集資金後跑了,要不將資金用於平臺的關聯項目或者實際控制人自己的項目。比如,一些平臺通過發行虛假標的,即虛構借款人、借款項目等方式募集資金,在宣傳中也是承諾高收益,承諾保本,通過線下渠道銷售其理財產品。募集來的資金往往也不是一對一的出借,而是形成資金池,最終資金的真實投向就不得而知了。

而對於一些受行業爆雷影響因為擠兌而被迫退出的P2P平臺,更多是因為風控短板的爆雷,正所謂“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總體上看,P2P的爆雷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1.風控能力較差

正如馬雲所說,互聯網金融的關鍵在於有較強的大數據風控能力,可是很多P2P平臺根本不具有這樣的能力,只是穿著大數據的外衣。

我國的徵信體系發展不發達,有信貸記錄的人數較少。有公開數據顯示,人行個人徵信系統截至2017年8月收錄自然人9.3億,其中只有4.6億人有信貸記錄。徵信體系本來覆蓋面就較小,而且P2P不能接入央行徵信系統,只通過客戶提供的有限的材料很難做信用評估。如果平臺自身不具備大數據蒐集能力,也難獲得外部數據庫的支持,則風控能力堪憂。而且

不接入徵信系統意味著違約成本較低,增大了投資人的風險

這是所有P2P平臺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行業共同存在的風險點。不過在同樣的背景下,不同P2P平臺資質良莠不齊。

儘管P2P的最初定位是信息中介,但當國內越來越多P2P開始提供擔保,深入介入資金端、資產端的時候,它已然具有了金融的屬性,而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管理。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出事的平臺,會發現很多創始人都不曾有正規的金融背景,有些是實業出身,有些是媒體出身,有些是互聯網從業者,甚至有些實控人也只是一些普通理財業務員出身,真正受過系統化、正規化金融訓練的很少。這決定了他們對風險的理解不夠深入,決定了他們風控上的短板。

而在亂象叢生的P2P行業,為了爭奪優質資產,一些相對劣勢的P2P平臺不惜降低風控門檻,這也為後續的違約和爆雷提供了基礎。

2.剛性兌付的迷信

剛性兌付一直是中國資管行業的傳統,也是一個頑疾。原人民銀行副行長、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多次呼籲:“在財富的管理行業中,管理人只對職業準則、信息透明負責,而不對投資人的本金與收益負責,投資人本人才是投資風險的第一責任人”。 剛性兌付其實是加大了金融機構的債務負擔,但是在監管機構的屢次要求之下,一些P2P平臺仍以各種方式明裡暗裡“剛性兌付”,根本上是在迎合投資者的心態。

過去十多年來,投資人習慣了剛性兌付,像買信託那麼多年,儘管有延期兌付,但很少聽說本金真正損失的了。真出了事,投資人在政府門前拉個橫幅,要求剛兌。對於投資人來說,這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本來你秉著對他們負責的態度,告訴他們潛在的風險,可能他就不投資了。

而對於P2P平臺來說,前兩年,風口之中的P2P引來了大量資本的青睞,大部分P2P都是靠融資生存發展。對於這些資本來說,它們迫切需要提升P2P平臺的估值,而作為互聯網金融,流量是P2P最核心的資產。在行業劇烈競爭下,一些P2P平臺為了吸引更多投資人的註冊和購買,不惜以高息誘惑,動不動10%以上的收益,各類優惠、促銷活動不斷。

最最關鍵的是,一些P2P平臺引入各類擔保,讓投資人有種剛性兌付的幻想和錯覺。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收益背後意味著底層投資標的的高風險,常識告訴我們,這類資產違約率也會較高。

所以,剛性兌付乍一看是保護投資人利益,但其實只是緩兵之計,拆東牆補西牆而已

。當風險積累,平臺資金鍊斷裂,給投資人甚至是整個金融市場帶來更大的損失,雙方得不償失。

3.流動性緊縮和嚴監管是導火索

本次P2P暴雷潮離不開行業發展異化的內因,也離不開宏觀環境的影響。內憂外患相加,P2P必然會率先爆發風險。

在融資環境偏緊的情況下,資質較差、能源獲取能力較弱的主體最先受到影響。

縱觀各類借款渠道,P2P底層的借款人資質較差,因為P2P主要瞄準的是難以得到傳統金融機構授信或者難以得到理想授信額度的個人和中小微企業。這些底層的借款人本身資質和還款能力就較差,在整個市場信用風險升溫的大背景下,這些主體會最先受到影響。

03

不要一棒子打死所有的互聯網金融

和其它理財產品相比,P2P理財一直是高收益高風險的代名詞。而大多數人之所以積極投身其中,並非真正願意承擔風險,只是被高收益誘惑,又抱著“剛性兌付“的信仰。

其實,在這次暴雷潮中,大部分人都知道投資P2P有風險,但還是被高額返利所誘惑,起初小心翼翼,但撿了第一桶金之後便大膽起來,一發不可收拾。於是當暴雷潮來臨,就出現了成千上萬的受害者。人們都期望高收益,想著只要賺一把就立馬抽身,但往往引火上身。

因此,高額返利也就成為了P2P的慣用伎倆,例如本次暴雷潮中略有名氣的唐小僧,一直通過投放大量廣告以及高返傭來開拓市場,推出“投100元3天返50元”的活動吸引用戶,很多產品利率均在10%以上,都是非常誘人的收益。

早在今年6月舉行的上海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而2018年上半年P2P平均收益率高達10.2%。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投資人應該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並且應該瞭解所投底層標的是什麼,切勿被高收益誘惑,連自己投資的是什麼都不知道,最後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過,P2P暴雷,我們不能因此一棒子打死互聯網金融,更不能因此對所有類固收產品都抱著恐懼的心情。

不麻木追求高收益,不抱著剛性兌付的信仰走天下。但對於一些風控能力強、資產質量優質、收益風險符合特徵的P2P平臺以及一些類固收產品,依然是值得選擇的。

好買提醒: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如有轉載需求,請在文章下方留言。

P2P爆雷的罪魁禍首:生於剛兌,死於破剛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