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如何認識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今天(2018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7週年紀念日。在當時,辛亥革命擊潰了腐朽無能的清王朝,這是在中國歷史上一個開天闢地的大事情。今天,我們應當如何正確看待辛亥革命呢?

把辛亥革命看作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鉅變,它的主要歷史功績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到的苦難實在太深重了。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並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此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劇。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親歷過這場事變、建國後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吳玉章曾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

“……我還記得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的時候,我和我二哥曾經痛哭不止……我們當時悲痛之深,實非言語所能表述。

可見甲午戰爭的震動和影響之大。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但是事情的發展遠未到此為止。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租膠州灣(今天的青島),自此各國紛紛在中國強租領土,劃分勢力範圍。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向一個國家發動戰爭,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此後,八國聯軍佔領中國的首都——北京長達一年之久,並實行分區管制,居民要分別懸掛佔領國的國旗。這種恥辱,不能不深深刺痛中國人的心。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90年後鄧小平還談到:“我是一箇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就聯想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七國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軍的八個國家。

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接下來的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在華利益,在中國東北進行了一場日俄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中朝兩國曆來唇齒相依,唇亡齒寒。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朝鮮,又給了中國人很大的刺激。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瀕臨滅亡的邊緣。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長期以來,清政府以“天朝大國”自居,許多國人盲目自大、安於現狀。即便鴉片戰爭後,中國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但一般人的認識還是不足,危機意識仍不強。

1894年,孫中山成立了興中會,第一次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

第二年,改良派的嚴復寫了一篇《救亡決論》,最先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陳天華在《警世鐘》中說:“要革命的,這時可以革了,過了這時沒有命了!”,反映出當時中國人那種焦慮和急迫的心情。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如何改變這樣的危局?中國的出路在何方?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維新變法等許多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此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他不僅首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而且組建成立了同盟會,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也就是要實現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並且要通過革命的手段來實現。

這在當時是最進步的思想,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所以,毛澤東同志也說過:“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但它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君主彷彿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頂巔。《紅樓夢》裡的王熙鳳有一句名言:“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見在那個時候,誰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馬”,就得要有“捨得一身剮”的勇氣,一般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而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這個封建社會的“頭”,整個舊秩序就全亂了套。

從此以後,從北洋軍閥到蔣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馬燈那樣一個接一個登場,舊社會勢力卻再也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比較穩定的政治秩序來。這樣的狀況和辛亥革命以前顯然不同。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有人評價辛亥革命導致了中國軍閥割據,社會更加混亂。似乎革命只能破壞舊的,卻建立不起新的來,徒然造成社會的混亂,妨礙了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這其實是一種目光很短淺的看法。

實際上,辛亥革命將清政府打倒後,舊勢力只能用赤裸裸的野蠻的軍事強權來維持統治,顯然這種方法是無法持久的。而且,軍閥混戰使舊統治勢力四分五裂,也有利於以後人民革命的開展。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帶來了民主意識的高漲和思想的大解放

民主意識就是指國民對自己在國家中所處地位的認識。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公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孫中山在其中特別提出要寫上“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這是他最看重的一點。

雖然,中華民國並沒有給人民帶來當家作主的現實,但提出而沒有實現同根本沒有提出兩者的差距相當大。民眾的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了。

所以民國成立後,各種政治團體紛紛成立,報刊雜誌空前活躍起來,群眾活動多了。

可以這樣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因為如果沒有辛亥革命創造的這種社會氛圍和民眾心理狀態,五四運動很難發生。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另一點是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將過去被看得至高無上的皇帝推翻了,連皇帝都可以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過時的東西不能懷疑、不能推倒呢。

陳獨秀在《新青年》寫了一篇《偶像破壞論》說:“其實君主也是一種偶像,它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出眾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號令全國,稱作元首。一旦亡了國,……比尋常人還要可憐。”五四運動時期對許多舊事物的懷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帶來的思想解放有很大關係。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提出的民主共和等歷史功績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評價。

從近代歷史上說,太平天國洪秀全做了天王實際上還是皇帝;戊戌變法是想靠一個好皇帝來實現;義和團運動打的還是扶清滅洋的旗號。

從世界範圍來說,世界大國實行共和政體的只有美國和法國,其他的都不是共和政體。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也有弱點和不足。

首先,沒有一個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沒有足夠的認識,單純的認為推翻清政府就成功了,結果清朝一倒臺就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共同方向和動力,沒有根本解決反帝反封建的問題,沒有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其次,沒有廣泛地發動群眾,特別是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工農大眾。

辛亥革命的主幹力量是受過近代教育的愛國青年。他們在會黨和新軍中做了許多工作,開展了有力的革命宣傳,博得了相當廣泛的同情。

這是武昌起義後能夠迅速得到多數省響應的原因所在。它在一定程度上發動了群眾,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它並沒有能依靠和發動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群眾,特別是在農村沒有一個大變動。

而沒有中國最廣大的農民參加和支持,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面前就覺得自己勢單力孤易於妥協,這是它失敗的重要根源。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再次,同盟會是一個相當鬆散的組織,成員複雜,當革命取得初步勝利後,內部就四分五裂,無法形成一個把革命推向前進的堅強核心。

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沒有一個能提出科學的明確的革命綱領、能依靠和發動最大多數群眾、由有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堅強有力的政黨。

因此,儘管辛亥革命取得了那麼大的成績,但仍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這也迫使許多投身過這場革命或受到它影響的愛國者不能不嚴肅地重新思考國家社會的許多根本問題,尋找新的出路。

今天,我们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走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和第三步。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從正反兩個方面,為五四運動的興起,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直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