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王阿提拉西侵之路最大戰役-匈羅之戰,羅馬聯軍決戰匈奴鐵騎

公元395年,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被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西哥特人於公元401年攻陷羅馬,繼而佔領高盧,再其後以西班牙為中心點,建立起武力強大的西哥特王國。

公元439年,崛起的汪達爾人攻陷迦太基,自此汪達爾王朝誕生,而法蘭克人此時也征服了高盧,最終,西羅馬帝國只剩下意大利地域的部分領土。但這些僅存的領土,依舊沒有逃過被征服的命運。在東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開始將目光由東方窺探到了西方,而這個遊牧民族的統領,就是匈奴王---阿提拉!

匈奴王阿提拉西侵之路最大戰役-匈羅之戰,羅馬聯軍決戰匈奴鐵騎

4世紀末。匈奴人的擴張慾望愈發強烈,到了5世紀,匈奴人已經佔領了包括現在的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俄羅斯南部地區,此時的匈奴王者正是阿提拉。

這個野心勃勃的王者於公元451年,親率50萬大軍入侵西羅馬帝國的外高盧,一路上,匈奴人燒殺搶掠,肆意蹂躪被他們征服的異族人,就連巴黎也未能倖免。面對這樣的對手,西羅馬皇帝命大將埃提烏斯快速集結了一支同樣強大的聯軍,用以迎擊阿提拉。

5月初,匈奴大軍到達奧爾良城下,遂進行破城之戰,但是奧爾良守軍異常頑強,一個月未能將此城攻破。而此時,埃提烏斯帶領著由西羅馬人、西哥特人、法蘭克人以及許多小邦國組成的聯軍到達城外,隨即對阿提拉發動攻擊。

匈奴王阿提拉西侵之路最大戰役-匈羅之戰,羅馬聯軍決戰匈奴鐵騎

阿提拉腹背受敵,難以支撐,下令退守至塞納河東側的平原地帶,以此作為戰場,準備與西羅馬人進行一次決戰。

在阿提拉的聯合大軍中,右翼以日耳曼僱傭軍為主,左翼為盟友東哥特人,而最精銳的匈奴騎兵則位於中心位置。

面對這種陣型,埃提烏斯採取了不同於傳統戰法的佈陣方案,他將最不可靠的阿蘭人(大獅注:阿蘭人又稱綠眼回回,為現在車臣人的祖先)放在西羅馬聯軍中心位置,用以阻攔精銳匈奴騎兵的進攻。阿蘭人有著遊牧人的血統,十分善變,而且性格狡詐,以他們為盟友是迫不得已。

匈奴王阿提拉西侵之路最大戰役-匈羅之戰,羅馬聯軍決戰匈奴鐵騎

而紀律良好的西哥特人則被部署於右翼,法蘭克人與西羅馬軍隊位於左翼。希望寄以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阻擋並打擊匈奴人相對較弱的兩翼,而後從兩面包抄阿提拉的主力部隊。戰爭打響後,埃提烏斯的戰略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他真的低估了匈奴人的戰鬥力。

雖然兩側被埃提烏斯所擊垮,但是中心位置的匈奴人靈活作戰,以一己之力對抗西羅馬聯軍數支隊伍。首先,便將阿蘭人打敗,繼而,刀鋒直指西羅馬聯軍右翼。匈奴人與西哥特人展開激烈廝殺,法蘭克人和西羅馬人趁機襲擊匈奴人暴露出來的另一側。這樣一來,使得匈奴人一側受到重創。雖如此,兩方仍沒有看出勝負。

匈奴王阿提拉西侵之路最大戰役-匈羅之戰,羅馬聯軍決戰匈奴鐵騎

最終,這場戰役的雙方都受到了慘重的傷亡,雙方死傷人數估計為16-30萬之多。為了保住其精銳主力,阿提拉下令所有匈奴騎兵不惜代價衝出去,並且在此期間將西哥特國王射死,國王一死,西哥特人也無心戀戰。匈奴人藉此機會,衝了出去,保存了實力。

最終,這場戰役以雙敗為結局,誰也沒有佔到便宜,而且元氣大傷。阿提拉與埃提烏斯簽訂了城下之盟,而後率軍撤走。

匈奴王阿提拉西侵之路最大戰役-匈羅之戰,羅馬聯軍決戰匈奴鐵騎

這場無結果的戰役,大大削弱了匈奴和西羅馬的實力,使得兩者同時走向衰亡。不過可以肯定,這次戰役,是歐洲人阻止匈奴西侵的一次重要戰役,不但打擊了匈奴的銳氣,而且令歐洲的佈局和走向有了一個新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