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解放日報》的民兵英雄王來法

眾所周知,武鄉民兵英雄王來法是名震太行的“地雷大王”。1944年11月在黎城縣南委泉村召開太行區首屆群英會上,被評為腹地民兵二等殺敵英雄,同時在戰績館人民武裝展覽部還展出了他埋雷炸汽車的宣傳畫,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鮮為人知的是,早在群英會召開半年前,4月2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便以《太行我軍收復榆社武東獎勵模範民兵與殺敵英雄地雷大王王來法炸死敵人廿八個》為題,對他的殺敵事蹟進行了報道。

登上《解放日報》的民兵英雄王來法


王來法原本是河北沙河縣人,1914年,年僅6歲的他隨家人逃荒來到武鄉縣,被賣給李峪村王森林為子,12歲離開家鄉到和順山上給地主放羊,因欠地主的債無法歸還,15歲就給地主當了長工。1938年,日軍入侵武鄉實行了殘暴的“三光政策”,李峪村因是武鄉到蟠龍的必經之地,日軍在李峪殺害無辜群眾4人,打傷十幾人,被殺害的人中就有他的養父。同年4月,八路軍在武鄉長樂重創日寇,粉碎了日寇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一舉收復了包括武鄉在內的18座縣城。據李峪村王來法紀念館的版面介紹:“在中共武鄉縣委、縣犧盟會、縣抗日政府的組織下,李峪村青壯年積極支援前線。王來法第一個報名參加了村裡的抗日自衛隊,並號召他的夥伴們參加,不到一個月,李峪村的抗日自衛隊擴大到20多人。”

1941年5月,時任村武委會主任的王來法到東溝村參加地雷訓練班,學會了爆炸及埋雷偽裝技術,在隨後的戰鬥過程中不斷用地雷襲擊敵人,成為名震太行的“地雷大王”。1944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的不斷勝利,日寇逐漸走向全面崩潰,其守備與進攻大為減弱,在這種形勢下,太行區軍民從1944年2月開始,展開了局部的對日反攻。作戰之初,太行三分區的部隊民兵向蟠武線出擊,掃清該線之敵,收復了被太行區軍民圍困八月之久的蟠龍鎮。接著,二、三分區軍民又乘勝向榆武線進擊,從3月26日起,主力部隊在榆社附近民兵武裝的配合下,於3月29日一舉收復榆社縣城,並掃清了沿線杜餘溝等據點。與此同時,圍困蟠龍勝利後,為及時總結經驗、表彰先進,武東縣於3月21日召開了全縣民兵、自衛隊檢閱大會,對在戰鬥中湧現出的模範民兵班和模範民兵進行獎勵。勝利的消息於4月1日傳到延安,2日出版的《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便以《太行我軍收復榆社武東獎勵模範民兵與殺敵英雄地雷大王王來法炸死敵人廿八個》為題進行了報道。

登上《解放日報》的民兵英雄王來法


《解放日報》創刊於1941年5月16日,由原中央機關報《新中華報》和新華社編髮的《今日新聞》合併成立。作為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日報,《解放日報》的創辦發行受到了毛主席的持續關注和大力支持,不僅題寫報名,撰寫發刊詞,並多次親自動手寫社論、改稿件。《解放日報》最初是鉛印四開兩版,出版四個月後擴大為四版。從1942年9月起,《解放日報》又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解放日報》歸由毛澤東任書記的宣傳委員會統一管理,報紙每一階段的宣傳方針,都由中央討論決定。由此可見,在《解放日報》上刊登的尤其是頭版頭條,必然是在一個時期以內能夠集中反映黨的政策方針的稿件。

蟠龍圍困戰始於1943年6月14日,日軍36師團葛目聯隊的小林大隊在漢奸赫竹亭的帶領下,侵佔了武東重鎮蟠龍,在胡蠻嶺、馬莊等村紮下據點,企圖控制武東革命根據地。武東縣委指示當地群眾進行空室清野,並制定了“勞武結合、圍困敵人”的鬥爭方針,迫使敵人退出蟠龍。接下來的日子裡,太行區軍民不僅頻頻打擊出來掃蕩之敵,同時採用釋放寬待俘虜、散發傳單、喊話等方式對日寇展開強大攻勢,動搖據點裡敵人的軍心。1944年2月28日,蟠龍據點之敵被全部擠出。據資料顯示,圍困蟠龍過程中,武東7個區軍民共進行大小戰鬥2753次,殲敵2100餘名,湧現出了許多感人事蹟,其中王來法用26個地雷炸死28個敵人、兩匹戰馬的事蹟尤為突出。

2018年2月28日,我走進了紅色李峪村,踏訪了在閱讀王來法的戰鬥故事中那一個個熟悉的地名。在王來法紀念館中,與左手拿雷、右手拿鋤,斜挎手槍和大刀信心滿滿的英雄合影。英雄的故鄉書寫著英雄傳奇,英雄的光芒照耀著英雄後人。如今,在村委書記王竹紅的帶領下,戰爭年代人人會造雷埋雷的英雄後代,不僅能夠演出根據王來法的事蹟改編的舞臺劇,而且人人成了魔術師,將李峪村打造成為聞名全國的中國魔術第一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英雄故里的人們將會踏著英雄的足跡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來源:紅色太行 陳慧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