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你是否知道一個有著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一箇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地方;一個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址的地方;一個獨特人文地理的地方;一個濃烈民族風情的地方;那麼我來告訴你,是寧夏!對,是美麗富饒的寧夏川!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1、古長城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您是否聽說過這樣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90年左右,一隻大紅氣球向鹽池縣一個村莊飄降,樸實的莊稼人聚集起來拿起石頭和獵槍紛紛嚴防,氣球上的人見狀呼喊:“不要開槍,我們是中央電視臺拍電視的!”此事情不久之後,《望長城》在公映,許多“長城在寧夏”的鏡頭浮現在寧夏人民的視線。總長度1500公里左右的寧夏古長城,從秦昭王在固原修築長城開始一直到戰國的秦長城、漢長城、隋長城、明長城等寧夏境內修築的姿態各異的歷代軍事戰略長城,被國人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2、賀蘭山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如今的銀川人只知道南北走向的賀蘭山擋住了風沙和寒流,讓寧夏人民安居樂業。可曾知道關於賀蘭山有個遙遠的傳說“遙遠的農耕時代,遼闊草原的遊牧民族,一對年輕的牧民夫婦在懷胎數十月之久誕下一個嬰兒,一個平靜再不能平靜的夜晚過後,孩子變成了一顆人形小石頭,終究牧民們知道了,就把他們一家趕出了草原。這對夫婦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認為這是神明的指示,每天用心呵護著小石頭。隨著草原的沙怪越來越肆意妄為,把草原的富饒土地變成荒涼之地,人們無法生活,危難之時小石頭壓住了沙怪,令沙怪無法施展荒漠化,沙怪與小石頭足足相持了數十年。最後,沙怪化成騰格裡沙漠,小石頭裂開了變成人形,向著家鄉的方向磕完頭也閉上了雙眼,身軀化成了雄偉的賀蘭山。

96年建成的世界巖畫博物館珍藏著五大洲的歷史巖畫,是中國第一個巖畫博物館,是凝固在岩石上的一部巨大史詩,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古巖畫在賀蘭山、中衛等地有上萬幅巖畫,對於研究我國北方民族的遷徙歷史、文化藝術、風土民情,有著重要價值。賀蘭山岩畫已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3、水洞溝遺址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昔日的水洞溝物產豐富,地大物博,人民安居樂業。一天,一道閃電劃破天空,打破了以往的安靜,雷電交加,大雨磅礴。人們紛紛逃跑,還沒來得及離開,“嘭”的一聲,火山爆發了。災難後,少數的人活了下來,全部遷徙離開了,留下了水洞溝遺址,我國最早進行系統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出土石器1萬多件,動物化石10多種,是寧夏人民重要的文化財富,對了解寧夏遠古歷史有重要意義。

4、古關津蕭關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漢代蕭關在今固原市以南,西北要衝,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關口,歷史上著名的關隘

詩句為證“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737年春(開元25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同時在河西節度使幕府中兼任判官,然而此時的王維遭受奸黨打擊,被排擠貶逐出朝廷,離開京城前往河西節度使幕府途中,處境不佳、心懷抑鬱的詩人被眼前雄奇壯麗的邊塞景緻所動,便寫下了這首氣度非凡的千古名作

5、古城堡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寧夏境內有100多處古城堡

銀川的興慶區、石嘴山省嵬城、海原西安州城、銀川橫城、西夏時期的平面城遺址固原黃鐸堡古城、戰國至漢時期的遺址西吉將臺堡城、始建於西夏的同心的韋州古城、還有鹽池的花馬池城址

每座城堡都有自己的故事,紅城子裡掩埋著千年前北宋西夏交戰時的累累白骨,朝那城裡誕育了魏晉名醫皇甫謐,北嘴城裡闖進了明萬曆年間茶三個馬蹄窩距離就拿下了江山的韃靼,薛家堡裡走過土匪橫行的歲月裡看破紅塵的薛善人,而解放軍在鸚鴿嘴與國民黨寧夏兵團打響了激烈的第一戰,364名戰士倒在血泊中……一座座城堡的故事連起來,就是寧夏人民走過的路前世今生的命運變遷。

6、古墓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西夏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於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明王陵位於羅山東麓,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木旃及其子孫們的陵園。

1967年,韋州周新莊村為了用磚,派人將村西南的一座墓拆毀。當寧夏博物館聞訊派人趕到時,墓室內早已空空,只剩下"大明慶靖王壙志"一盒

北周李賢墓:北周李賢墓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鄉深溝村南

固原北魏墓,1973年夏,鐵路部門在固原縣西郊公社勘探時發現一座古墓.墓中出土了棺板漆畫,波斯銀幣及銅器、陶器等珍貴文物。

固原南部隋唐墓地,固原北朝、隋唐墓地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墓葬群。它位於固原市原州區西、南郊(現開城鎮)的小馬莊、羊坊、深溝、大堡、王澇壩五個自然村和南塬一帶

窯子梁唐墓,位於鹽池縣花馬池鎮硝池子村南,是寧夏黃河以東干旱荒漠地帶首次發掘的唐代墓葬。3號墓葬(前一)出土的墓誌記載,墓主人為月氏人,是西域康國昭武九姓中的何姓。此墓葬的發掘,進一步驗證了鹽池縣也是古絲綢之路寧夏段的重要驛站。

涇源澇池宋墓,1977年10月,寧夏博物館在寧夏南部的涇源縣涇河源公社澇池大隊發掘清理了一處北宋磚室墓。這座墓是夫婦合葬墓,由兩個左右相通的墓室組成.

同心王團墩子匈奴墓,1983年至1985年發掘的寧夏同心縣倒墩子村匈奴墓地,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隨葬品1500餘件。這些墓葬多為土坑墓,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比較固定,多朝向北方,骨架大多足高頭低,有木棺。

銀川兵溝漢墓,在銀川東邊40公里的地方,有一處漢朝的墓葬群,高低錯落,神秘莫測,是一處難得一見的古蹟。從銀橫公路過黃河往北,沿203省道行駛就能夠到達。

7、石窟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始鑿於北魏,盛於唐代的須彌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距今1400多年。經西魏、北周、隋、唐等歷代不斷添鑿,以及後來的修葺重妝,形成如今的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窪、三個窟、黑石溝等風景區。

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群寧夏最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繪、壁畫、石刻題記的洞窟70餘座,造像350餘軀,漢藏文刻記12處,碑刻3方,殘碑11塊,尤其以北周和隋唐開鑿的大型廟窟的石雕造像最為精美。

絲綢之路上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絢麗多姿、流光溢彩的佛教石窟造像,惟妙惟肖地展現著內涵豐富的絲綢之路文化。絲綢之路寧夏段沿途分佈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和石窟寺。這些石窟向我們展示著當年這條古老商道上貿易往來頻繁、商旅雲集的景象,也向我們訴說著東西方文化及宗教的交融與碰撞。

在西吉縣火石寨鄉有北魏建造的掃竹嶺石窟。

彭陽縣川口鄉有宋代建造的天堂山石窟

8、古寺廟群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牛首山,初建於唐代以前的牛首山古寺廟群是寧夏境內建築規模最大位於青銅峽市南約20千米處的黃河東岸。其文華峰和武英峰南北聳峙,宛若牛首而得名

同心清真大寺,建於明代的古寺,是寧夏規模最大、年代最久的一座伊斯蘭建築,也是第一個回族自治縣——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族自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

克馬倫丁長老拱北清真寺,於公元16世紀建造,位於銀川市賀蘭山滾鐘口,是為紀念阿拉伯也門的克馬倫丁長老的。

9、古閣樓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銀川玉皇閣,原供奉銅鑄玉帝像,因而稱之為玉皇閣皇閣。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古代建築,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點歷史文物。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鐘鼓樓,東為“迎恩”、南為“來薰”、西為“挹爽”、北為“拱極”、臺基上為十字形歇山頂式的三層樓閣 。

銀川南門樓(南薰門)素有“小天安門”之譽。銀川人習慣上稱之為“南門樓”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1020年西夏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靈武)遷至懷遠(銀川),大起宮室,擴建城池時建造,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於戰火。

10、古塔

寧夏這十個地方還有誰不知道的,進來看看吧!

海寶塔、俗稱北塔,相傳為十六國夏赫連勃勃所建,其造型獨具一格。

承天寺、俗稱西塔

青銅峽一百零八塔均建於西夏,特別引人注目、

寧夏是全國古塔最多的省份,區域內至今約有古塔三百多座。說起古塔之最,總有人會打趣說,光青銅峽的一百零八塔就佔數不少,其實不然,這些古塔星羅棋佈於寧夏曆史上經濟文化發達的城鎮要地內,映射出了寧夏曆史文化變遷的脈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