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班主任講壇丨爲了共生:喚醒生命的自覺(姚國艷)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为了共生:唤醒生命的自觉(姚国艳)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为了共生:唤醒生命的自觉(姚国艳)

全國優秀班主任講壇

(本欄目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 《班主任》雜誌聯合主辦)

姚國豔,江蘇省海安市實驗小學教師、班主任。

姚老師多年來致力於班級德育研究,是德育理論影視課程的倡導者,共生班隊的踐行者。她努力踐行“生命自覺”理念,認為培養未來公民的生命自覺,是班級建設的核心目標。她竭盡所能幫助孩子們做到三“明”,即“明自我”“明他人”“明環境”,讓德性得到更好的滋養和生長,讓未來社會的共生理想成為孩子們心靈深處的一種生命自覺。

姚老師是江蘇省南通市師德標兵、德育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姚國豔德育工作室”領銜人,海安市首屆十佳班主任,在各類刊物發表文章三十多篇,並獲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比賽一等獎。

為了共生:喚醒生命的自覺

陝西勉縣的武侯祠裡有一棵千年古柏,蒼翠虯勁,在這稍顯沉寂的蔥鬱裡卻開滿了紅色的花朵,煞是好看。古柏怎麼會開出如此鮮豔的花朵?仔細看,卻是纏繞其間的凌霄盛開的鮮花。凌霄離開依傍是無法生存的,古柏隨處可見,而這一株卻在給了別人依仗的同時,獲得如此獨一無二的奇觀。兩種植物相依相存,彼此變得更加美好的生物現象稱之為“共生”。

每一種生命之間,每一個人自身之間,每一個人與周圍的一切之間,都可以努力形成共生、共贏、共長的態勢,這種教育理想就是海安縣實驗小學的“共生”理想,而“共生園”裡的每一個“共生小家”就是發現、啟迪、激發每一個兒童生命自覺的磁場。我,是這磁場中的一個。

“生命自覺”是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最早提出來的。她說:“時代呼喚生命自覺,生命自覺是‘新基礎教育’追求的核心價值觀。”李政濤教授指出有“生命自覺”之人,至少具有三大特徵:一是擁有對自我生命的自覺,即“明自我”;二是擁有對他人生命的自覺,即“明他人”;三是擁有對外在環境的自覺,即“明環境”。

培養未來公民的生命自覺,是學校的文化使命,也是班級建設的核心目標。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竭盡所能幫助孩子們做到上述三“明”,讓德性得到更好的滋養和生長,讓未來社會的共生理想成為孩子們心靈深處的一種生命自覺。

明自我:以班書啟迪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班級是兒童在學校的小家,班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會對孩子有所折射,都會或多或少地對孩子的現在或是未來形成影響。我從班級生活入手,開啟兒童對自我的認知、瞭解、自省和提升,讓學生在放大每一天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是明自我、愛自己的最好表達。

真實的班級生活充斥著大小事件,充滿了情趣意韻,但大部分時候,如果不加以注視和聚焦,日子便會毫無痕跡地溜走,只留下日復一日的貧乏。我們的班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循環週記開始,再到班報,最後到班書,一路行來。

把兒童的目光聚集到自己的生活當下,去發現和感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品味和獲得成長中的波折和拔節,在內省自我、外觀他人的日常中,自覺或是被捲入式地去觀照自己的行動、素養,從而獲得德性的滋養。

1

寫循環週記

循環週記寫什麼?

一寫班級中的熱點事件。班級總會有一些熱點事件發生,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影響了孩子們的生活。這樣的熱點事件既是孩子們週記的熱點,也是班級德育的熱點,更是兒童生長的發酵點。

剛開學,班上轉來了一個韓國學生小趙。在小趙來之前,我們先開始了討論:“如何迎接新同學?”學生設身處地地設想了很多細節,然後在循環週記中用文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文字梳理的過程中,在分享前一個人的想法中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可能的行動,從而獲得認知:如何大方交往,如何恰當表達熱情,如何在細節處改進。無需班主任的嘮叨,他們便實現了自我教育的過程。

二寫班級中的突發事件。班級中的每一次突發事件都是很好的德育資源,但班主任不同的處理方式會使事件向著不一樣的方向發展、衍生。某週五下午,學校突然停水,下課時有人洗手發現沒水,忘了關水龍頭。週六早晨來水了,自來水嘩嘩地流了一整天才被發現,教室甚至樓下教室早已都浸泡在水中,學生無法上課。

這一突發事件,班主任如果只是一言堂批評是根本無法讓每個人從中明白責任的意義的。於是,我在早讀課先組織解決問題,打掃樓上、樓下教室,去幫樓下學生換教室;再在晨會課進行事件討論,“這一場水災讓我想到了什麼”“這件事後我做了什麼,這件事發生前我可以做什麼”;晚上又讓學生在週記中梳理自己想說的話,循環交流中續寫觀點併為班集體其他事務漏洞群策群力,如此安靜卻深刻的對話中,突發事件成為成就兒童生長的臺階。

三寫班級的敏感事件。例如男女生相互喜歡的問題,冷處理和過度關注都不妥,不如以安靜的聊天方式開啟師生個別或群體的對話,讓學生以循環日記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彼此的困惑,班主任再進行有的放矢的疏導,讓敏感事件走向正確的方向。

四寫班級中的小美好。希望兒童有一雙發現的眼睛,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某天講臺上多了一盆花、一包紙巾,某一天發現那個安靜的小孩子笑得特別燦爛、那個沉默的孩子悄悄去倒了垃圾,這些班級中的小美好,由我的眼到我的口,從我的口到孩子們的筆下,相信不只是停留在他們的筆端,他們的心靈也在跟上,久了,多了,行動也會跟上,漸漸地,他們會從這些小美好裡找到並綻放屬於自己的芬芳。

這一系列的書寫,引導著兒童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對生活變得敏感,對與人交往變得敏感,對集體變得敏感,試著主動去與生活對話,和夥伴對話,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和這個世界對話,在安靜的、自由的、包容的言論環境裡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頻繁的互動,心平氣和的交流。

在一天天的滋養裡,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獲得生活的快樂,懂得是非,明白事理,欣賞別人,形成“主動生長、共生共長”的態勢,從而逐漸遇見更好的自己,班級德育也真正地、生動地活起來了!

2

從班報到班書

一篇篇情真意切、犀利真實的週記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心路,也是這個集體獨一無二的生活脈絡,就這麼放下,有點可惜。經過商量,孩子們提出了出班報的想法。怎麼做?做成什麼樣?我帶著孩子們開始了新的活動:

1.選週記。選擇那些班級中發生的熱點事件、爭議事件、正能量事件……它們是班級生活中的濃墨重彩;選擇那些文筆犀利、引發大家共鳴的,它們是班級生活中的成長脈絡;選擇那些小美好、小定格,它們會留存住班級生活中的溫馨,彰顯出生活的情懷。

2.當主編。每個人都有機會當主編,那麼務必要形成一些約定,形成一套機制,直至所有人達成共識。比如,每週六中午12點前務必要把電子稿發送給主編,主編要在家長的指導下校對稿子,設計版面,排版文章。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意識,才能把主編當好。

3.出班報。班報名稱、報頭、版式、尺寸、打印要求、費用等問題都需要共同體合作完成,家長參與其中,班主任指導細節。合作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在收穫。

4.用班報。當漂亮的班報帶到班級中來的時候,孩子們歡騰了,他們一起把班報貼在教室門前的走廊上,不僅課間圍著看,只要走過,總是會駐足不前。一學期下來,門前的班報成了班級最獨特的文化長廊。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班級成員都參與了。班報成為班級每一個人的事,一週一到兩張班報出刊,把集體中的每一個人都捲入其中,寫週記,循環傳遞、篩選、出報,班級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參與的權利,合作的意願,集體的凝聚力逐漸形成,孩子們之間的合作、協商、做事能力穩步提高,他們樂此不疲。而我,靜靜地陪伴,慢慢地放手,參與並欣賞,讚賞並激勵,讓兒童成為創造幸福生活的主人,遇見越來越優秀的自己。

出書是在大家提議之下,家長義工投票表決之後進行的。我們以項目學習的方式,列出工作表,用一個月的時間鋪開,從書名的徵集到封面、封底的設計,再到邀請校長為我們的班書寫卷首語,最後拍一張漂亮的班級合影放在書的扉頁。

所有這一切,都源自孩子們自己的創意。他們群策群力,樂在其中。那種感覺就像在釀一罈好酒,他們在思考、合作、實施、修改的過程中,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冷靜,生命的自覺在這樣的點滴裡發醇,然後生髮成新的素養滋養兒童的生命。

拿到書的時間一般都在學期末準備放假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暑假後就面臨著分班,此時,捧著沉甸甸的班書,意義非凡。對於集體而言,它就像是一種歷史般的班級演義,獨一無二的定格,集體雖然不復存在,但是班書使這個帶著他們生命生長氣息的集體定格為永恆。

明他人:以家校合作鼓勵孩子用心愛他人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路上非常重要的支點,但大部分時候家長參與教育的形式是參加家長會、學校活動日,或是接到班主任打來的解決孩子問題的電話,家長的參與體驗很被動。

如何讓家長變被動地參與為主動、積極地投入呢?如何讓家庭教育和學校德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兒童對父母的瞭解、理解和尊重?我通過“家長講壇”和“義工行動”,讓更多的家長以不一樣的姿態走進班級中來。

1

家長講壇

小周,新學期轉來的一個學生,他總是在課堂上毫無顧忌地想說話就說話,自己玩得開心了,冷不丁還會放肆大笑,排隊時也是隨意地和別人交流,在原本和諧守紀的集體中顯得格格不入。

多次談話、批評、教育之後,雖有效果,卻沒能讓他從思想上真正轉變。冥思中,我想到了他的父親——一位遠在福建的軍人,軍人鐵的紀律於小周而言是多麼的需要啊!

我開始了和他父親的溝通,交流了孩子的現狀,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如何讓軍隊鐵的紀律來影響小周的行為?可不可以請家長到班級中現身說法,讓小周和其他孩子感知鐵的紀律的重要性?小周的父親特別支持,決定在國慶探親時來班級做講座。

當週爸爸著一身戎裝來到班級的時候,孩子們沸騰了!周爸爸在同學們好奇的等待中作了“紀律,部隊之魂”講座,圍繞“鐵的紀律為什麼很重要”這一話題展開,用一個個小故事、視頻、圖片來串聯。

視頻中部隊閱兵式上整齊的步伐及背後日日艱辛且枯燥的練習,讓孩子們感受到只有每一個人都遵守部隊紀律,才能有這樣鋼鐵長城般的形象;小周爸爸現場演示、講解部隊宿舍的杯子如何放、毛巾如何掛、被子如何疊,引導孩子們聯繫實際思考自己的生活態度……

短短的一節課,小周和班上那些紀律意識薄弱的“小周們”聽得眼睛發亮,紋絲不動。

以後,小周悄悄發生了變化,當課堂上的他逐漸像“一位遵守紀律的小戰士”一樣端端正正地坐好,目不轉睛地盯著我上課時,我被打動了,他的言行告訴我,他想像爸爸一樣做一個擁有“鐵”的紀律的人!而小周父親,也在這樣的一次活動中,親身感受到兒子真實的課堂生活、校園生活,能親自為兒子授課,感到特別自豪。

如何讓更多的家長參與班級德育對話?反思此案例的成功之處,我開始對班級所有家長的職業及專業特長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羅列班級學生的問題,思考與之對接的入口,從生活的廣角繼續探求,以“家長講壇”為平臺,成功地挖掘出一條班級德育的特別路徑。

家長講壇的成功之處在於三點:

1.距離產生美。當父母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孩子和他之間的距離產生了不一樣的美感,當別人用羨慕的眼光看著父母時,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他也會以父母的形象為榜樣,這將成為孩子主動改變的動力。

2.改善了親子關係。

不只是距離產生了親子之間的美,還因為要講課,孩子需要成為父母的助手,比如小周與父親之間,電話內容從之前只談作業變得生動豐富起來,他成為班級和父親之間交往的紐帶,親子之間形成了新的交往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逐步建構。

3.學習內容更新鮮、更實用。家長講壇區別於一般的課堂,內容更新,形式更新,上課的人也是新的,不同的家長根據自己的特長、專業、職業來到我們的課堂,比如預防近視、走近消防、營養早餐、創意扭扭棒、水果發電……

五花八門的主題,豐富的教育資源,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使兒童對學習、對生活、對父母有了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期待,家長也在這樣的過程中變為主動,成為創建共生班級幸福生活的一份子。

2

家長義工

我們根據家長的自主願望、工作時間、個人專長等實際情況建立家長義工檔案,同時以家長推薦、自薦的方式建立家長義工委員會,在每月一次的家委會成員會議上落實需要協助班主任進行的工作,並安排一學期的義工活動計劃。

比如,剛入校時,給孩子們量尺寸做校服,幫學生的凳子纏上物品繩,參與學生午餐值班管理,端午節包粽子,元宵節吃湯圓,組織學生義賣,編輯班報,出版班書,週末以小組形式組織各種公益活動……

在這樣的活動中,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參與到孩子的班級生活中來,在進行義工活動的同時,比較並反觀到自己孩子與同齡孩子的差距,與其他家長之間形成相互影響、互相學習的積極態勢。而我在班級工作中,多了許多助手,工作更加輕鬆。

同時,在服務過程中,家長對我有了同理心,我和家長們的關係越來越融洽,溝通越來越順暢。最受益的就是孩子們了,我們的班級生活形態更加豐富,親子之間也更加融洽,尤其是學生近距離感受並體悟了公益活動,成為心念別人的人。

學期結束,我們評選出“我最喜歡的義工活動”“最讓我感動的家長義工”,並讓孩子們以書信的方式表達對家長義工辛勤付出的感恩。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能體驗到個體生命的獨特,感受到愛父母愛他人的快樂,而這些,不就是德育要抵達的目的地嗎?

明世界:以影視課程引領孩子悅納世界

共生小家想要給孩子們一種幸福而充滿張力的班級生活,讓他們對內學會愛自己,悅納自己,對外學會愛父母、愛他人,以及悅納這個世界,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明環境”。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理解並欣賞,悅納並創造這個多元的世界呢?我尋找到了影視這個德育資源,建構了班級的特色課程。

以微電影《另一隻鞋》為例,這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小故事: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为了共生:唤醒生命的自觉(姚国艳)

小火車站附近,小男孩穿的拖鞋又壞了,他想努力把它修好,但因太破舊了,終究徒勞。沮喪中抬眼時,卻看到了一雙嶄新錚亮的漂亮皮鞋,它的主人不停地擦試著。但上火車時,這雙新鞋子卻被擠掉了一隻,坐在街角對著自己的破鞋無計可施的小男孩,捧起了這隻漂亮鞋子,熾熱的目光聚焦在這一隻漂亮的鞋子上許久,但最終他奔跑著去追趕徐徐開動的火車。當火車越來越遠,他再也追不上時,他拼盡全力,把鞋扔了出去,但鞋子擦著火車窗戶掉落在地上了。火車上的小男孩滿臉遺憾之後,突然彎下腰,脫下腳上的另一隻新鞋,用力扔向火車後遙望的小男孩。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为了共生:唤醒生命的自觉(姚国艳)

電影放完之後,孩子們長久地安靜回味,以聊天的方式來交流,他們會說到善良。如何深入?我放大幾個鏡頭,來關注人物的眼神、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引導孩子們發現穿拖鞋孩子眼神裡的沮喪和對新鞋子的羨慕。

在這樣的鋪墊之下,他後來的扔鞋子才更加難能可貴,他的扔不只是一種本能的善,還有一種竭盡所能的給。真正的善良是願意放下自己的遺憾去成全別人。我推薦給他們一首小詩,以及林清玄的書《所有的遺憾都是成全》。

在這樣的微電影中,你雖然聽到的話很少,但是可以感受到孩子們那含著淚的微笑,那震顫的心靈。德性的滋養便是這樣的悄無聲息,卻又生命力盎然。

影視德育不只是觀看,有時動起來更有趣。我還嘗試以項目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們對影視作品產生全新的體驗,通過頭腦風暴聚焦研究項目、分工合作形成劇本定稿、籌劃展示呈現學習成果、比對樣本總結學習經驗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動起來,成為活動的主導者和決策者,教師則退居幕後,助推學生的體驗活動向更深處前行。

同時,家長、專家、各種社會資源,與班級生活形成交互,形成共生的學習場,而素養、生命的自覺恰恰就在他們自行選擇學習方向、自行克服學習困難、嘗試建構利於問題解決的學習共同體、尋求各種經驗和信息支持的過程中悄然形成。優秀的影視作品為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溫度、有營養、有方向的土壤。

不負芳華循初心,無問西東踏歌行。回顧共生班隊的實踐歷程,有無數的酸甜苦辣,也有無數的感動至極。歷經其中的我、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孩子、每一個日子,因這樣的豐富而遇見更多的美好,因這樣的起舞而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精彩。

而我,在共生園裡,在教育的綠野中,懷揣一顆熱忱的心,努力做一棵孩子們心目中的大樹:努力向下,讓根扎得更深;努力向上,為每一片樹葉的蔥翠奉獻所有!我想,擁有這樣教育情懷的生命,甚好!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为了共生:唤醒生命的自觉(姚国艳)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为了共生:唤醒生命的自觉(姚国艳)

欄目:全國優秀班主任講壇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