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莊榮爲您朗讀《廢墟之美》


蔡莊榮為您朗讀《廢墟之美》


蔡莊榮為您朗讀《廢墟之美》來自蔡莊榮與你欣賞人生


廢 墟 之 美

萬 衛 平

有這樣一種地方,它們曾經繁華,卻沒能逃過歲月的衝擊;它們也許從未被寫入正史之中,只是在民間口耳相傳,但卻一直吸引著文化人和朝拜者;它們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也是野史中的魅力。無疑,它們有一個通稱:廢墟。

冬至的第一個週末,計劃中笆欄寨的採風順利成行,最為震撼的是那殘垣斷壁,裸露著一種徹骨的蒼涼。不,是廢墟之美!。

看來,遊廢墟就要冬日成行;否則,很難有嚴冬蕭殺氣氛與之相融。

我一見到它,就有一種莫名的悸動。是它的衰敗,還是它的蒼涼,在撥動我的心絃,震撼我的心房?

敦實的門樓、寂靜的芳草坪、默默的繫馬樁,還有那坍塌著的當年雄厚的寨牆,無不見證著笆欄寨當年的氣勢如虹。

據史料,明萬曆2年,武藝高強的湖南瀏陽農民李大鑾、同村好友梁長吉以及李大鑾的表弟楊青山,不滿明朝執行(土地兼併而導致兩極分化政策)的苛捐雜稅現實,高舉義旗,嘯聚山林。他們以官山為中心據點,銅鼓凌雲山和瀏陽大圍山為輔助據點,互為犄角,隊伍一度發展到八萬多人。李大鑾自稱“江西天子”,其勢震動朝野。朝廷多次派兵圍剿都大敗而歸。後來,又遭身經百戰、深諳軍事的抗倭名將鄧子龍掛帥親征,才最終將這次農民起義鎮壓了下去。這次歷時三年的農民暴動,沉重地打擊了明王朝的統治。

我們今天攀登的笆欄寨,就是這段傳說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楊青山,作為李大鑾的表弟及肱骨之臣,對錶哥將凌雲山這“八大山寨”交予他統轄甚為理解和配合。凌雲山是羅霄山脈的北端,居官山、大圍山之間。兩軍並進 居其中,擊頭則尾至,擊尾則頭回,前後呼應,互為犄角,位置甚為重要。

朝廷動用總兵力達5萬之眾,三年圍剿未見成功,可見當時南蠻的剽悍與部署的得當。凌雲山的對面新開嶺的山上,現在還有一座名為“朝廷”的廟宇,就是當年朝廷臨時徵做指揮部而留存的遺蹟。450年前,當地人還稱“朝廷廟”為新開廟哩!

可歷史在明萬曆五年轉了一個彎。朝廷啟用了一代名將鄧子龍。

鄧子龍,不愧用兵如神。他棄“大兵團”作戰而不用,改為精兵突擊和中心開花戰術。

這招果然奏效,鄧子龍遠距離奔襲,直奔凌雲山八大山寨,一擊而中。大概也是隆冬。史料記載: 128名精兵突襲楊家寨,40餘名精兵突襲笆欄寨,其餘官兵(1000餘人)防守攔截其他寨的援兵。

最終,楊青山失敗的結果不難預料;可他不畏強暴,勇抗官兵的事蹟卻在民間代代流傳……

遠處的殘垣斷壁,及眼前坍塌的城牆見證了當年的血戰!

他們有父母也有子女,可他們為何會走這樣一條路?不是世道艱難,不是為了生存,很難做出這種投身綠林的決絕行為。只有360年後的毛潤之先生能夠給予同情和理解:“造反有理”!這,可是一代偉人的心聲……!

我還想到的是:既然笆欄寨必定走向衰敗,併成為歷史遺蹟,我們何妨從容正視它。那也是一種美呀,是那種撼人心魄的廢墟美!

文化大家餘秋雨先生說過:“圓明園,如果不是廢墟,那他的存在就要遜色的多,人們會記住這段民族的屈辱史嗎?”。

廢墟的反義是繁華和輝煌,繁華令人嚮往,輝煌使人振奮,這是一種朝氣蓬勃的美感。在它背後我們必然會看到殘垣斷壁、落葉殘荷、枯樹昏鴉、古道瘦馬、雪地孤狼、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它們同樣也是美的,是另一種蕩氣迴腸、更令人回味的美!畫家、詩人、攝影家都把這些當作素材,創作出許許多多傳世佳作。

欣賞廢墟,敬畏大自然的神秘;感悟廢墟,方知生命的意義!

廢墟!廢墟!你扣動我的心絃,似一曲悲歌在我心中激盪流淌!

揮手別離笆欄寨,回望的並不只是一段風景,那是一段人們口耳相傳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