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


改革開放40年|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


改革開放40年|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


5年前,中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產能過剩等一系列矛盾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界對於中國經濟“失速”“硬著陸”等悲觀預測曾層出不窮。

5年後,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背景下,歷經幾年艱苦的調整,中國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過去五年年均經濟增速超過7%,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韌性增強,成為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中國又一次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發展奇蹟。

實體經濟蓬勃向上


自2016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企穩回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增速達6.9%,實現了2011年來增速首次的回升。2018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這其中實體經濟功不可沒。中國的實體經濟熬過了2014—2016年的困難時期,目前已處在較好的發展時期,在“一帶一路”倡議逐步打開新興經濟體市場的背景下,中國與各新興經濟體實現互利共贏的合作機會增加,我國製造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洪斌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5年來,中國實體經濟由大變強,從總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核心在於堅持創新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向價值鏈的中高端攀升,以技術改造為重點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以服務化為重點促使製造業走向高端,使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讓更多的產品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黨中央把振興實體經濟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多項政策措施配套出臺:新企業註冊“立等可取”,“營改增”為企業減負超5000億元,適當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出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些政策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提振了企業家的信心。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1%,實體經濟的代表——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高增速也反映出發展質量的提升;而2017年M2增速的顯著下降,也反映出對金融脫虛向實的把控力。

金融改革為實體經濟發展賦能。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金融工作指明瞭方向。

北京市工商聯常委、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金融去槓桿、強監管的環境下,在央行對流動性精準的調控下,金融行業對經濟脫虛向實有很大的貢獻。而金融行業的新興代表——互聯網金融,其普惠金融的使命與傳統金融形成了有效互補,對加強中小企業資源支持、發展實體經濟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通過近年來的經濟數據看,告別投資依賴,消費需求、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呈上升態勢,新經濟、新動能對產業優化作用也有所體現;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更加凸顯,新舊動能持續轉換。新技術的應用助力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動能,可以促進實體企業的升級、轉型,促進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卓有成效


改革開放40年|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

△ 2月22日,江蘇南通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先進封裝生產線一片忙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經濟開啟了結構調整的大門,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成為改革共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利普頓這樣評價。

供給側改革推進兩年多來,進展如何,影響幾何? 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分析說,自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以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明顯好轉。

2016、2017年分別是去產能開啟和深化的兩年,截至2017年底,以鋼鐵、煤炭行業為主的過剩產能去化工作已經取得明顯進展。目前,超過1億噸粗鋼產能和4億噸煤炭產能退出市場, 船舶、玻璃、電解鋁、水泥等其他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去產能工作均取得一定進展,產能利用率普遍回升。

在去產能的基礎上,更多環保長效機制也得以推動和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監管制度、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得以促進長效機制的建立與運轉。各種環保相關法制法規紛紛出臺、完善並開始實施。政策監管更加中央化、力度空前加強。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局亮相,由“督查”改為“督察”,代表著中央環保督察工作的開展,也意味著未來中央環保督察將成為常態。

2015年全國房地產庫存達到歷史高點,當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該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將“化解房地產庫存”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一。到了2017年則提出分類調控,因城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經過兩年的去庫存,2017年底全國房地產整體庫存已去化到2012年左右水平。

兩年多來的去槓桿,無論是宏觀槓桿率,還是微觀企業資產負債率,均取得一定成效。非金融部門、金融企業槓桿率增速已經放緩甚至下行。去槓桿的重點行業資產負債率已明顯下降。2016年以來,煤炭、鋼鐵行業資產負債率結束一路上行走勢,已掉頭向下。

根據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過去5年實現了“壓減政府性基金項目30%,削減中央政府層面設立的涉企收費項目60%以上,階段性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推動降低用能、物流、電信等成本。”此外,通過營改增,減輕了重複徵稅,企業的稅負成本有了明顯的降低,為企業累計減稅降費2萬億元;不同城市和地區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停徵、減免的措施。

補短板持續發力,主要集中在扶貧、農村建設、公共服務投入、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從全國範圍看,貧困人口減少,貧困發生率下降;生態環境好轉,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耗下降,主要汙染物排放量下降。各地紛紛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發力。

“過去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變化,歸根到底靠的是堅守新發展理念,堅持壯大實體經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的方式推動結構性調整,增長潛力不斷釋放。”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說。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原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8年第9期



改革開放40年|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