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說起牙買加,你想到什麼?

加勒比海盜、拉斯特法裡教派、雷鬼音樂、藍山咖啡、短跑運動……對,這些都是迷人島國牙買加的名片。

今天,我們只聊藍山,不聊藍山咖啡。

2015年藍山和約翰克羅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牙買加乃至整個加勒比地區唯一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足見藍山的自然與人文價值。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遠眺藍山。晨光照亮雲霧纏繞的山巔,萬物復甦。

牙買加被稱作“林水之鄉”,藍山山脈橫亙在島的東部,山峰常年氤氳在霧氣之中,因受海水反射的影響,山峰呈現出夢幻般藍色光芒,“藍山”因此得名。每年6〜11月全島大雨瓢潑,因此上半年旱季是登藍山的最佳時節。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藍山地區鳥類豐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鳥愛好者。

登藍山最好的方式是徒步。一方面是因為藍山高海拔區域沒有機動車行駛道路,也沒有纜車等人為架設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唯有徒步才能貼近感受到它的魅力。在牙買加工作生活的幾年間,我每年都會與同事一起攀登藍山主峰。

從金斯敦出發,一路上愈發陡峭的山體讓行車變得越來越困難,藍山山脈從東南沿海平原向北迅速隆起,在僅16公里的水平跨度內海拔從海平面升至2256米,如果沒有四驅車強大的抓力和當地司機熟練的駕駛技術很難進入保護區。沿蜿蜒的山路顛簸約兩個半小時,我們到達主峰南側的培寧城堡平臺,從這裡開啟5個小時的徒步之旅。

順著果農運送咖啡豆的羊腸小道緩步前行,兩側的咖啡樹成行成列,咖啡莊園掩映在蔥鬱的山腰間。每年9月至來年1月上山,果農們忙碌採摘的身影會是另一道風景線。攀至1700米以上,茂密的原始森林為你遮起天然屏障,樹枝上掛滿蘚類和蕨類,甚至還有蘭花等寄生植物。腳踩在鬆軟的落葉上,霧氣繚繞在身旁,彷彿步入仙境,一個個綠色精靈夾道歡迎你的到來,這裡的生物群落因此被叫作精靈森林。

溼潤涼爽的海洋氣候和山地環境,使藍山成為動植物的天堂,其生物多樣性在加勒比地區乃至全球同緯度地區都堪稱典範。1993年政府在藍山及其東北部約翰克羅山脈間的峽谷地帶設立國家公園保護區,佔地約412平方公里。園區分佈著9大生物群落,所擁有的開花植物物種佔加勒比地區的50%,其中牙買加特有物種近300種。山腰上的森林覆蓋深厚的酸性腐殖土層,生長著多種瀕危珍稀樹種。

藍山和約翰克羅國家公園既是世界自然基金確定的全球200個關鍵生態區之一,同時也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上“最不可替代”的78個野生動物棲息地之一。保護區因地方鳥類豐富還佔據牙買加5個“零滅絕聯盟”區域中的2個,每年有超過130種留鳥和候鳥在此棲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鳥者。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黃嘴鸚鵡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長羽貓頭鷹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牙買加短尾鴗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牙買加黃鸝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紅嘴長尾蜂鳥

如果你身體矯健,10公里的登頂路線不到2個小時就能完成,但大多數遊客更願意在沿途駐足,欣賞山巒的俊秀和花草鳥蟲的千姿百態。幸運的話,你能在路邊看到牙買加的國鳥——紅嘴長尾蜂鳥正輕盈地揮動翅膀吮吸著花蜜,或是遇上全球第二大蝴蝶——荷馬鳳蝶。當然,最幸運的莫過於看到一種每33年才開一次花的竹子(Chusquea abietifolia),聽說這種竹子最近一次開花是在2017年,要看它下一次綻放則需等到2050年。徒步的樂趣莫過於沿途不經意間的風景。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在山頂草莓山莊的泳池中遠眺群峰

“我們是最早迫使英政府簽署和平條約的民族!我們是牙買加最先獨立的民族!我們是馬龍人!”這是居住在藍山山脈的馬龍人(Maroons)最常掛在嘴邊的自我介紹。馬龍人在西語裡意為“山地人”,實際上是英殖民初期逃出種植園的黑人奴隸的後裔,藍山與約翰克羅山脈陡峭的山體和繁茂的植被為奴隸逃亡提供了理想的藏身之處。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馬龍人參加宗教儀式活動

早在哥倫布發現加勒比地區前,來自南美洲的阿拉瓦克人(Arawaks)和泰諾人(Tainos)便在牙買加島登陸定居。16世紀初西班牙人到來,徹底改變了原住民的命運。殖民者帶來能積累財富的甘蔗,並在尋金熱驅使下希冀在這裡發現金礦。由於受不了殘酷奴役,以及缺乏對歐洲傳染病的天然抗體,大約到16世紀末,阿拉瓦克人和泰諾人的命運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樣,就此終結。為了支撐蔗糖產業的發展,西班牙人從非洲引入奴隸,從事甘蔗和菸草種植。沒有如願找到黃金的西班牙人漸漸對牙買加失去興趣,以至於後來英國能夠輕鬆奪得該島。

1655年英國在牙買加殖民後擴大了甘蔗、可可和咖啡的種植,隨之引入越來越多的非洲黑奴。但黑奴此起彼伏的反抗讓英國人過得並不舒坦,這其中就有著名的馬龍人反殖民逃亡鬥爭。他們當中有不少來自西非加納阿散蒂王國的阿坎族,是非洲大陸上高度軍事化的種族,掌握叢林生活的本領。1690年,克拉倫登教區薩頓莊園一次約500人規模的逃逸,形成了牙買加馬龍人的初始群體。

成功逃脫的馬龍人越來越多,牙買加當局把他們視作最大威脅。於是1730年英政府發起第一次馬龍人戰爭(馬龍人史料記載這場戰爭始於1655年,持續84年之久),意欲割斷位於島東部向風馬龍人(Windward Maroons)和西部背風馬龍人(Leeward Maroons)之間的聯絡。1734年英軍攻克藍山深處的馬龍人定居點南妮鎮,繼而轉戰西部,絕處求生的馬龍人緊緊團結,利用游擊戰一次次躲過英軍圍剿。這一時期的奴隸領袖南妮被後人視為民族英雄。

戰爭持續近10年,雙方損失相當,陷入僵局。1739年,英政府給馬龍人開出和平條件,使他們獲得自由和土地,並擁有政府賦予的自治權。但作為回報,馬龍人必須在牙買加受到外敵入侵時幫助英政府抵抗,甚至還要幫助政府追捕從種植園逃出的奴隸。這或許是馬龍人追求和平共處的無奈選擇吧。

到18世紀末,牙買加黑奴數量達到30萬人之多,是英國在西印度殖民地黑奴數量最多的地區,這也造就了當時牙買加蔗糖產業的輝煌。然而“和平協議”並未給馬龍人帶來持久和平,壓迫與反抗依舊持續。據記載,從1742〜1832年間,牙買加共發生過14次大規模非洲黑奴流血革命。這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黑奴解放的步伐。1807年大英帝國通過禁止從非洲販賣奴隸的貿易法案,1834年8月1日廢除奴隸制法案正式生效,直到1838年所謂“學徒制”到期,牙買加的黑奴才真正意義上獲得了自由。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位於半山的紐卡斯爾閱兵場曾是英軍訓練基地和康復中心,現駐紮牙買加國防軍。牆壁上鑲有駐紮軍團標誌。

牙買加東部山區的馬龍人遺蹟,除了南妮鎮,還有聖伊麗莎白的阿卡朋鎮、波特蘭的莫爾鎮和查爾斯鎮、聖瑪麗的斯科特莊園等,這些社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馬龍人祖先的生活傳統和文化特徵。比如他們使用的皮欽語(Pidgin),就是基於非洲不同部族語言和外來語混雜而成的。馬龍人村落至今實行半自治的管理模式,村委會由村民選舉產生,核心領袖仍被稱為“上校”。

在南妮鎮最好的經歷莫過於欣賞馬龍人的傳統音樂和舞蹈。一種被稱作 “鼓語”的打擊樂很具特色,鼓是用掏空的樹幹包裹幹羊皮製成,在村裡專門的樂手或有地位的長者敲擊下發出不同音色和響度。婦女們圍成一圈,隨著鼓聲有節奏地搖擺身體,嘴裡哼唱著皮欽語歌曲。另一種叫“阿崩”(Abeng)的牛角號對馬龍人來說意義非凡,它能發出多種號聲,傳達不同的含義,當年藏身於密林的馬龍人就是靠號聲來彼此傳遞信號的。馬龍人的音樂遺產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冠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稱號。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牙買加(一)

煙燻烤肉是牙買加最有代表性的食物

用燻烤豬肉(Jerk Pork)和朗姆酒祭祀的宗教儀式是馬龍人社會的重要構成。在躲避抓捕的年代,馬龍人利用自然環境獲取食物,用林中的多香果木慢慢燻烤醃製過的野豬肉,並在肉上搭蓋樹葉遮擋明火和濃煙,以避免被入侵者發現。燻烤出來的肉更能鎖住水分,吃起來汁多肉嫩,彈力十足,食物事先用多香果籽(牙買加胡椒)和蘇格蘭燈籠椒醃製,還可以幫助排出身體的溼氣。這一飲食方式早已遍佈全島,除此之外,燻烤雞肉、牛羊肉、海鮮和豆腐也很流行,不僅牙買加人喜愛,而且遠播海外,成為最能體現牙買加味道的特色佳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