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法院」迎來重量級佳賓,他給我們帶來最前沿的理論思考

“书香法院”迎来重量级佳宾,他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

1

9月29日,高郵法院舉辦“書香法院”第六次活動,之前我們搞過研討,玩過民謠,交流過讀書的體驗,但唯獨沒有辦過講座,所以,這一次我們請來我國著名民法學者、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張谷教授,為大家作《合同案件審理的若干問題》專題講座。

張谷教授是我國民法、合同法等領域立法前沿核心智庫成員,他的研究地位十分突出,他的理論影響十分重大。

另一方面,關於讀書,張谷教授也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前不久,在光華法學院2018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上,張谷教授作《愛在浙裡》的講演,其中特別提到了讀書,他說:我在三十九歲生日的日記裡,把自己讀書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為別人而讀書。從小學以訖大學畢業,基本上是讀課本,主要是為家長讀的。不排除個人的爭強好勝,不甘人後的心理從中作祟。

第二個階段是一多半為自己而讀書。讀研的時候,鄭智化的《水手》裡有一句歌詞擊中了我,“不要用微不足道的成績騙自己”。我們讀書考高分,哄得父母開心,自己得意,但凡事不求甚解,這樣真的好嗎?從那以後,我的觀念發生轉變。但從教後,還是要備課講課,“讀書半為稻粱謀”。雖然竭力將知識化為自己的血液,但這樣的讀書畢竟是為了職業上的需要,是為了養家餬口,所以總歸是心有未洽。

第三個階段,從三十九歲以來,我儘量為自己而讀書。從心所欲,絕不拿讀書做敲門磚,以幹祿位。這樣讀書才真能虛心平和,沉潛涵泳,收穫自然也最大。只有到了這個階段,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存方式,“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這可能就是古人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书香法院”迎来重量级佳宾,他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

見到本人,他的氣質沉穩中透露著飄逸。在這個鬚眉男子已不多見的21世紀,張谷教授標誌性的美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藝術家的氣質,或是恍然見到從古時穿越過來的“美髯公”。當聽到他開口侃侃,講述一個個精彩的法律理論故事,你才會發現,原來研究法學,也可以仙氣十足,帥氣爆棚。

2

高郵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沈福寧主持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張谷教授開始了他近3個小時的講座。

“书香法院”迎来重量级佳宾,他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

張谷教授首先解釋了他講座選題的考慮。因為面向的是審判一線的法官群體,僅僅停留在文本解讀研究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要結合多年來的法律實踐經驗,從案件審理的角度出發,全方位、多維度地與法院幹警分享了諸多知識經驗。這場講座乾貨滿滿,深入淺出,旁徵博引,雖然法律專業知識多艱深晦澀,但在聽者的角度,毫無乏味之意。

張谷教授講到,在研究法條時,我們一定要看到它的合理之處,即使有欠合理的地方,也要想辦法通過目的性限縮、縮小解釋等各種渠道來使法律條文正當化、合理化,為我們所用。

3

比如,在中國的擔保法裡,對於保證合同要求採取書面形式。但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司法解釋,從經濟合同法時代到後來擔保法的司法解釋,對於保證合同的形式要件,呈現出逐步後撤的趨勢。

“书香法院”迎来重量级佳宾,他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

張谷教授運用大量自己研究過的案例為大家講解複雜的合同法理論問題,他講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其實我們還要注意到後面一句: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在法學領域,我們不能過分迷信權威,對於法律問題,首先應從與中國國情時政相符的角度考慮。

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法治之路任重道遠,現行的法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永恆不變。身為法律人,應以嚴謹思維看問題,從長遠角度想問題,秉持公平正義,常懷思慮之心。

4

“书香法院”迎来重量级佳宾,他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

最後,分享一段張谷教授關於讀書、做學問的思考:

讀書的境界和做學問的境界大抵相通。做學問也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引宋詞,說古之成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首先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其次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種境界,無非是執著於學問,登高望遠,瞭解來路與去向,尋找路徑。第二種境界,便強調知之不如好之。愛學問如同愛佳麗,賢賢易色,甘願付出,無怨無悔。第三種境界,則是尋顏回樂處。反覆的摸索、品味,雖簞食瓢飲,華髮早生,回也不改其樂,忽然一天,豁然開朗,由漸修而頓悟了。

推薦圖文(點擊閱讀)

“书香法院”迎来重量级佳宾,他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