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閃翻·虎撲

《紀效新書 卷十四·拳經捷要篇》曰:“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拳腳之法是呼吸之道,防身博擊之法術,周身體用,四擊八法,道法自然也。長拳短打,推山雙展,單出雙撞,斜行直出身形一片也。

八闪翻·虎扑

《紀效新書 卷十四·拳經捷要篇》又曰:“學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起倒插 ;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當斜閃。......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上下週旋,無有不勝。大抵拳棍刀槍釵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一、八閃翻

俗稱翻子拳,素以技擊特點著稱。在軀體上講究七件十三打,全身無處不擊人。遠有拳打腳踢,近有肘肩胯膝。講究:遠欺步,近貼肩,非遠非近走纏環。合手適開,開手急合,有封有閉,式式抱門,是翻子拳技擊之精髓。

《紀效新書,卷六·比較武藝賞罰篇》曰:“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直可對搏打者, 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二、虎撲

“虎撲”象形取意,“虎撲”之功法是九十年代中期,由中華武學百家傑出傳人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閃翻傳承人靳萬發先生所創。九十年代未做為八閃翻拳附助功法傳授。“虎撲”拳打三盤,弓步,馬步,三七,四六轉化應用,推山運掌,順水推舟,是由岳氏雙推手演變而來。

“虎撲”續發之勢,蹬腿縱身騰起利爪撲出,如猛虎似蛟龍,氣勢如虹,樸實無華,“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長久練習則必能力大、豐偉、伶俐。”

八闪翻·虎扑

虎撲功法採用腹臥扒山之勢。雙手直臂前伸,掌爪圓撐成虎爪著地,腰腹向下上帶,騰身向前扒地騰起,依次飛騰。運用全身之力,蕩起腰腹,膀臂手腳相互作用,飛騰往復,一氣呵成。

《紀效新書,卷一·束伍篇》曰:“力大、豐偉、伶俐, 而複習以武藝,此為錦上添花,又求之不可得者也。力大、豐偉、伶俐、武藝四條既不可廢,亦不可專恃。”

唯願虎撲之功法能夠給翻子拳習練者以及廣大的武友以啟發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