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市值缩水97%,社群社交在中国可还有戏?

人人网市值缩水97%,社群社交在中国可还有戏?

或许那个曾被称作中国版“Facebook”,早已忘掉初心,在社交的路上渐行渐远了。

时至今日,人人网的近13年已然飘逝,一代翩翩少年成为匆匆青年,再也不会去人人网默默关注心仪的对象了。在大多数85后的记忆中,人人网(原名:校内网)绝对是所有人互联网记忆中最浓厚的一笔。曾经无数内心炙热的学子带着对社交的渴望、带着对世界的探索、带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聚集在人人网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分享自己的生活,关注、探求自己在乎的同学,那里是中国社交领域形成的最早圈子和社群。

我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总会让人们的记忆更加鲜活。2008年是中国人印记最深的一年,汶川地震、火炬传递受阻、夏季奥运会、三鹿奶粉……每件事都牵动着中国人的情绪,“垮掉的80后”冲到时代浪潮的前沿,振臂高呼,而人人网正是热血的阵地。这一年超过2200所大学,1800万学生在人人网讨论、交流、分享、展示,自觉产生了互联网早期的意见领袖(KOL)和“网红”。

2011年5月人人网率先于纽交所上市,站在美国叫板Facebook,凭借社交+游戏的盈利模式,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了70亿美元。2012年互联网百花齐放,微博、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此时人人网的领袖开始撤离,社群优势渐渐消逝,随之而来的是普通用户的告别。2016年人人网转型直播平台,人人网已是面目全非。2018年6月26日收盘,人人网市值跌至1.68亿美元,已不足上市之初的3%。

我们曾有假象,是不是长大就意味分离。人人网送走一代青年,站在时光的门口,却再也没迎来下一波。人人网为什么会兴盛,因为互联网浪潮渴望社交,人人网为什么会衰落,因为错失移动互联网拐点,所谓成也机会败也机会。人人网兴起于校园,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主流社交阵地,人为割裂的社交场景无法满足人们的原始需求,当年的大学生步入社会,也必然加入符合年龄层、生活场景的社交网络之中。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实名制带来的隐私侵犯,人们开始期待享受网络匿名社交中的惬意与轻松。

移动互联网缩短了社交时间,将昔日的巨头人人网抛下了社交快车,同时也催生了移动社交市场的繁荣。在社交APP日新月异的驱使下,各种社交软件横空出世,陌生人社交APP成为当下社交新趋势,垂直化的功能特点促使用户量不断增长,却也相应的呈现出众多问题。社交场景割裂让人们不得不不同APP之间切换,违背了移动互联网减少社交成本的初衷。不靠谱的陌生人社交体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交的恐慌与抗拒。

人们越来越渴望靠谱、有趣的陌生人社交,而这正是社群社交价值所在。社群社交为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式,伴随着技术发展带来的社群深度和广度的扩大,也为社群社交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未来,人们的交流不再受到地理空间限制,即使是最小众的艺术爱好者也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以人为本,基于兴趣流的社群社交将会独占鳌头。

当人人网的篇章落下帷幕之时,我们唏嘘它穷途末路,却更为怀念与之并肩而行的我们。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谁都是沧海一粟,又有谁可以代表趋势的兴亡。人人网迟暮,可基于社群链接的社交依旧星辰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