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上給官員的政治課——觀《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有感

一堂上給官員的政治課——觀《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有感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報效祖國,奉獻青春”是一句陌生的口號,其實,當年真有這麼一大批有志青年懷抱著這樣的理想,紮根在“三線建設”的前線。正在北京衛視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講述的就是“獻完青春獻子孫”為“兩彈一星”築起永恆根基的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我的兒子在北京工作。每次他寄信回家,信封上都寫著北京×××信箱。”“我的女兒近在眼前,但只有組織上清楚我們的關係。這次試驗九死一生,而我只能在她肩頭輕輕一按。”母親的獨白、父親的內心,它們沒透明地指向什麼事,卻又在時間的解密下,把關於青春和使命的真諦都講完了。

一堂上給官員的政治課——觀《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有感

《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表現出了那個年代年輕人的家國情懷,是一部難得的充滿正能量的良心電視劇。大背景就是,錢學森在會議上拍板的“用3年時間讓核導彈上天”,小背景就是導演韓曉軍說的:“那個年代想什麼就是什麼,批評都是直接的,絕對不在背後做什麼,什麼事情都是在明處。”這部電視劇通過故事裡有關人物角色身上發生的友情事件,從細微之處著眼為我們有效地演繹了“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的主題內涵。為了火箭飛上天,女工程師陸若文竟然說出了“火箭不上天,堅決不戀愛”的豪言壯語,在今天看來有些荒唐,但在那個年代一點也不稀奇!

一堂上給官員的政治課——觀《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有感

在那個年代,為了革命工作,可以捨棄家業,可以不談戀愛。在那個年代,沒有為官不為一說,誰都在撈起袖子甩開膀子大幹。而今天有些官員為了一點利益,竟然為官不為,甚至胡亂作為,哪有一點革命的本色?那一代人不求回報、默默付出,現在我們不再說“不求回報”,人應當有正當的利益訴求,但是幹部必須有為民的情懷。那一代人可以“獻完青春獻子孫”,可以為了導彈飛上天舍家棄業,今天的幹部為什麼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呢?老一輩革命家可以不惜一切搞革命,今天為什麼有的幹部要不惜一切搞形式呢?

一堂上給官員的政治課——觀《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有感

在我看來,《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就是上給官員的生動政治課。“報效祖國,奉獻青春”不是空喊的口號,也必須是實際行動。電視劇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就是說給幹部和有志青年的,生命就要奉獻。是幹部就要有為了革命為了人民“不求回報”的偉大情懷,如果考公務員就為升官發財,那納稅人還僱傭他們幹什麼!如果考公務員就為了作威作福,那老百姓還供養他們幹什麼!我們希望公務員都好好看看《那些年,我們正年輕》,那裡不只有逝去的青春,更有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為了革命為了人民一切都可以豁得出去,這是偉大的情懷,你沒有就別再自稱共產黨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