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支脈河,渤海水系小清河水系人工河道。原名支脈溝,1965年擴大治理後改名為支脈河,

是黃河與小清河之間的主要排洪和灌溉河道。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支脈河最初開挖於1473年(明成化九年),治理後的支脈河,發源於高青縣西部黃河南大堤下,水流呈扇狀輻聚于吉池溝, 曲折東流,在高青縣前池村附近始有堤防約束,因此亦稱支脈河源於前池村。
  • 支脈河東流經高青、博興、廣饒3縣注入渤海。全長134.55公里,流域面積在防潮閘以上為2423平方公里,與廣利河匯流後至海口為3356平方公里。
  • 幹流西起自源流吉池溝東流,至高城西南靠小清河分洪道北堤行,東經博興縣城南,然後折轉東北,在博興縣王文村東,北新支河西來由左岸注入。在東營區西範村南轉向東,又經廣北農場,在防潮閘以東與廣利河匯流入海。
  • 在廣饒縣境內,支脈河自流經博興縣花官鄉司田村西北入境,再經陳官、丁莊兩鄉於縣鹽場北入渤海,境內長48.2公里,流域面積1388平方公里,行洪能力649立方米每秒。自明成化九年(1473年)開挖至1977年,支脈河經過多次治理,不僅能行洪排澇灌溉農田,下游還可通航20噸左右的船隻。入海口盛產魚蝦,是廣饒縣的水產基地。
  • 支脈溝最初開挖於1473年(明成化九年),用以分減小清河水勢,至明萬曆間淤廢。1718~1719年(清康熙五十七~五十八年),大規模治理小清河,又重開支脈溝。後經多次疏浚,如現代從1942年到1979年,先後治理16次,其中以1977~1979年的治理規模最大,形成了現代的支脈河河系。
  • 除北支新河外,支脈河主要支流還有幹二排、杜姚溝、東干排、勝利河、三號溝、工農河、打漁張河、群眾溝、武家大溝、新廣蒲溝、廣北新河等。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支脈河自清康熙年間為分洩小清河洪水而開挖後,清代在治理小清河的同時,多次加以治理。
  • 1893-1899年(光緒十九年至二十五年),黃河在歷城、章丘、高青、博興等縣多次決口,造成支脈溝嚴重淤塞,高苑縣境和博興縣韓家橋以上幾乎淤平,僅存河形。1937年黃河決口蒲臺縣麻灣,洪水直衝東南,將博興、廣饒之間的楊家棗行、官莊橋、陳家橋一帶支脈河淤塞,丁家屋子附近將近淤平,支脈溝完全失去了排水作用。為此,中共清河區委和清河專員公署於1942年派員會同博興縣領導疏浚支脈溝。動員5萬人,在淤積嚴重段挖了一條18里長的溝。因時值抗日戰爭時期,戰事繁忙,未完全挖通。且由於河床土質鬆散,所開之溝邊坡亦陡,坍塌較重,不足二年即完全淤塞。1946年,博興縣人民政府再度組織民工開挖原泥沙淤積段,平地以下挖深1.5米。但因棄土靠近河口,坍塌嚴重,一年後又淤高0.8米,排水能力仍然不大,1947年流域內發生澇災,高苑、博興、蒲臺、廣饒4縣淹地156萬畝。同時因排水糾紛,造成了縣與縣之間的矛盾。
  • 為了解決支脈溝流域的澇災,解放區渤海行政公署於1948年春決定疏浚支脈溝,並指派渤海行署河務局負責勘查測量、規劃設計。同年農曆四月,渤海行署第三地委、第三專署會同渤海行署河務局召集廣饒、博興、蒲臺、高苑4縣負責人和當地群眾共41人開會,研究支脈溝疏浚工程計劃。會議決定,支脈溝疏浚西起高苑楊家橋東至廣饒馬家樓,河底挖寬5米,深1至3米,計土方150萬立方米。同時,下游新挖蘆清溝、小清河支河及支脈溝支流,由4縣動員民工1.5萬人施工,民主政府撥糧100萬公斤,以工代賑。為加強對施工的領導,中共渤海區黨委、行署與第三地委、第三專署共同組成施工總指揮部,各縣亦分別建立指揮部。疏浚工程於同年10月26日開工,11月底收工。1949年4月24日繼續施工,至5月23日竣工,共疏浚幹流117.25公里,7條支溝132.6公里,共挖土方272萬立方米,用工日107.5萬個,使用補助糧129萬公斤。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1949年治理後,從1950年到1959年的10年內沒有進行治理。溝內普遍淤積,而且匯入幹流的支流逐年增多,高青、博興境內的幹流洩水不暢,連年發生澇災。為解決這一矛盾,1960-1963年進行過4次局部治理,總計完成土方197萬立方米,用工日157萬個,投資138萬元。其中1963年治理規模較大,分東西兩段施工:西段自高青縣杜姚溝以上2公里至打漁張四幹排止,全長46.1公里,由高青、博興、廣饒3縣調集2.1萬民工,是年3月15日動工,4月23日竣工,共完成土方77萬立方米,新建和整修橋樑24座;東段自新支脈溝入口至馬家樓子,長29.33公里,由廣饒縣及廣北農場調集民工9000人於6月27日動工,7月10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9萬立方米。
  • 1964年,支脈溝流域大澇,加之小清河堤防決口,潰水、澇水合而為一,造成100餘萬畝土地被淹。於是1964年下半年先期進行了一次局部疏通,完成土方154萬立方米,用工日72萬個,投資213萬元。為了全面解決支脈溝流域洪、澇、旱、鹼、潮災害,中共惠民地委、專署於1965年建立支脈溝流域治理規劃領導小組,進行全面規劃。根據當時投資所限以及地下水位高、施工困難的情況,於1965年治理了上自高苑城西南,下至新支脈溝入口阻水嚴重的一段,長51公里。同時,裁彎三段:第一段自高苑城西南至博興城南,長16.55公里;第二段自張東鐵路橋至園藝場,長4公里;第三段自打漁張灌區一干渡槽至二幹渡槽,長12.5公里。由高青、博興、廣饒3縣於當年麥收前竣工,共完成土方385萬立方米,用工日205萬個,國家補助經費91萬元,補助糧食304萬斤。治理後,改變了原支脈溝彎曲如鉤的舊貌,河道順直,排水暢通,並改名為支脈河。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1966年支脈河流域普降大雨,全流域總降水量2.8億立方米,產生地面徑流1.9億立方米。支脈河宣洩不及,水位高出地面1-1.5米,各支流排水受到頂託,中、下游發生漫溢,71.5萬畝土地被淹,水圍村莊200多個,倒塌房屋7000餘間。1966年,中共惠民地委、專署決定,本著“先下游後上遊,以治理下游為主,達到中、上游相適應”的原則,從吉池溝口至防潮閘長101.5公里,統一按1964年雨型標準的50%治理。並組織高青、博興、廣饒3縣民工於1966年冬至1968年春,經四期施工完成,共做土方996萬立方米。
  • 1971年春季,根據省水利局對支脈河治理“同意治理標準採取魯北徒駭河1964年雨型排澇、打漁張河口以下流量加大10%”的意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治理。惠民地區調集高青、博興、墾利、鄒平、桓臺、廣饒6縣民工6.4萬人,自4月1日動工,奮戰40多天,完成土方648萬立方米,用工日381萬個,投資304萬元。
  • 從1942年到1971年三十年內,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先後15次對支脈河(溝)進行治理,到1971年,幹流排洩能力(防潮閘處)由1949年28.2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40立方米每秒,對減輕支脈河流域水災效益顯著。同時,河深達4~5米,使兩岸500-1000米範圍內的鹽鹼地逐漸變成了良田。但是,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支脈河工程標準仍不能滿足需要。特別是防潮閘以下入海口段,有史以來一直未進行徹底治理,加之河道淤積,嚴重影響排澇和改鹼。1974年汛期45天降雨474毫米時,澇地達96萬畝。同時,流域內引黃灌區興建後,由於管理不善,大水漫灌,重灌輕排,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上升,鹽鹼地由1949年的29.4萬畝,發展到1974年的61萬畝,佔流域耕地面積的32%。同時,海潮侵襲也相當嚴重,1969年最高潮位達3.74米,浸沒範圍抵六戶村東,大片土地被淹。為儘快解決支脈河流域澇、鹼、潮等自然災害,1977-1979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治理。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這次治理,按魯北1964年雨型加大60%為排澇標準,1961年雨型加大30%為防洪標準,設計防潮閘處防洪流量710立方米每秒。治理工程包括支脈河原河擴大疏浚112.8公里;在博興縣城以西的支脈河與黃河之間開挖北支新河,長60.5公里;將小河子延長21公里,至防潮閘以上匯入支脈河,其下延段命名為廣北新河。
  • 為了防止海潮侵襲,廣饒縣人民同海潮作了頑強的鬥爭。1958年,在2.5~3.5米(大沽海平面)等高線上修築了南起支脈河,北到青坨子以北的新防潮壩,壩頂高程6.7米。同時修建了支脈河防潮閘,閘門淨跨25米、4孔、弧形。由於基礎處理不合設計要求,建成後沉陷不均,閘孔變形,未及使用便告報廢。1980年秋,在支脈河與小清河之間修建了鹽場防潮壩。壩高5米(黃海海平面),頂寬5米,全長14.14公里。動用土方68.42萬立方米,大壩建有涵閘4座,橋1座。

一師獨立營駐地墾利縣(支脈溝畜牧場)

  • 獨立營(支脈溝畜牧場)東自渤海灣邊起,西至黃河八乾渠,南臨廣饒縣沙營、六戶鄉,北與墾利縣永安、夏鎮為界。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東西長約三十八點五公里,南北寬三至十公里,佔地三十八萬五千七百八十五萬畝。
  • 1970年6月,支脈溝畜牧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獨立營。
  • 1970年12月第一批26名知青從青島入伍,組建三連。
  • 1972年陸續從老營部遷至新營部。
  • 1973年11月,三團從原廣北農場遷至獨立營,獨立營建制撤銷。
  • 獨立營下轄8個連隊,由一、二、三農業連,四、五、六連畜牧連,七連(科研連)、機務連,直屬排組成。
  • 任職幹部:營長:楊福堂,政委:郇鳳俊,副營長:張作貞(地方幹部)副政委:何家銀

廣北農場(原一師三團駐地)

  • 始建於1950年,隸屬華東軍政委員會。
  • 1952年,劃歸山東省農業廳。
  • 1959年, 劃歸山東省渤海農墾局。
  • 1960年,廣饒縣趙嘴公社併入農場。
  • 1964年,渤海農墾局撤銷,隸屬山東省農業廳。
  • 1966年,劃歸山東省惠民地區。
  • 1970年,改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1973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一師三團機關軍隊幹部和部分兵團戰士轉移至一師獨立營(支脈溝畜牧場)合併組建一師三團。廣北農場劃歸惠民地區。同年,場社分開,恢復趙嘴人民公社。
  • 1978年,劃歸農墾系統。
  • 1983年,隸屬東營市。
  • 1994年8月,經東營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稱東營市廣北實業總公司,原場名繼續保留使用。

一師獨立營三連兵團戰士回憶錄(圖片來源於網絡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在此表示感謝。)

  • 地處黃河下游的原支脈溝畜牧場,是一片退海之地。幾百年前這裡還是大海的一部分,是黃河從上游帶著千年的泥沙洩洪淤積而成。當黃河水一次又一次的在下游決口沖刷,當大量的泥沙一次又一次沉澱淤積,就有了黃河下游的三角洲,就有了支脈溝這地方。如今這裡的海拔高度平均也只有一公尺多。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在當時,有句順口溜形容支脈溝:春天無風三尺土,夏天蚊子用掃帚掃,人過不停步,鳥過不留巢。冬春季節,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冷風無遮無攔的掠過,光禿禿的荒原攪起漫天沙土(現在叫沙塵暴了),大地灰濛濛的一片,對面三尺不見人。夏秋季節,各種蚊虻飛蟲多的蠍虎,伸手在空中一抓就是好幾十只。人在一塊地上站久了,地下的沙土就會微微晃動下陷,一汪鹹水從地裡冒出來。這裡連草都不肯長,甭說種樹了。沒有梧桐樹,那能引來金鳳凰。雖說飛蟲到處有,鳥兒的美味佳餚到處是,但是沒有讓鳥兒可築巢的地方啊!
  • 記得連隊剛組建時,連長在連隊的鬥私批修大會上,帶頭狠鬥私字一閃念,講他剛到兵團時的活思想,“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一眼看不到邊,全是大草荒,鹼地不長苗,連長沒法當。”雖說連長是當笑話講,但這就是當年支脈溝的真實寫照。根據當時備戰備荒的需要,在這片土地上組建了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獨立營。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一九七零年底,第一批青島籍的三連二十六名新戰士,九男,十七女,到這裡來了。他們是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從青島乘上西去的火車,當時知青們懷著不同的目的和共同的理想,有哭有笑的,有打有鬧的,整整一宿沒人閤眼,在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的解放軍首長的帶領下,在張店下了火車已是黎明,稍事休息吃過簡單的早餐,大約中午換乘獨立營派來的汽車,坐上了真正的部隊大貨車J1——7731號,於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傍晚,一路顛簸風塵僕僕,終於來到了心儀已久的解放軍的大學校,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獨立營,受到了首長和當地老職工的熱烈歡迎,喝下了老首長們、老職工們送上的一碗碗驅寒的、放了大姜的疙瘩麵湯,吃上了熱騰騰的羊肉包子,香噴噴的豬肉燉白菜和大米飯(在那個糧食緊缺的年代,這是最好的飯了,簡直是過年!)。
  • 由於連隊新組建,新營房沒蓋好,首長們帶我們來到了臨時營房住宿——原支脈溝畜牧場一分廠的馬廄。馬廄可真大啊,一千多平米,只住我們二十幾個人,人均五六十平米,夠寬敞的。營房的中央點一盞昏暗的馬燈,地上生著火爐,老職工們鏟一鍁九二三廠撿來的落地原油添到磚砌的火爐中,掀起騰騰的火焰,滿屋的黑勾勾灰,隨牆縫裡吹來冷風在到處遊蕩。我們看清楚了,就地鋪的一層磚上,撒上了厚厚的草,蓋上了蘆蓆,好大的地炕啊!大炕中央,拉一床單,男左女右分地炕而睡。折騰了一天一宿的新戰士們,又累又乏什麼也顧不得了,鋪下隨身帶來的被褥,鑽進被窩。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當晚除了風吹著屋頂的乾草發出的沙沙聲和遠處傳來的幾聲狗吠聲,絕對沒有噪音,真是靜極了。剛從喧囂的海濱城市青島來的知青們,帶著滿心的歡喜,帶著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帶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在又冷又潮但又軟和又舒服的地鋪上迷迷糊糊進入夢鄉。
  • 第二天清晨,隨著嘟嘟的起床哨聲,新戰士們爭先恐後的鑽出被窩,帶著滿頭滿臉的塵土草屑和臉上橫一道豎一道的菸灰,大夥你看我,我看你,笑成一團,此時演包公是不用化裝了。
  • 跑到門外一看,赫!天哪,凜冽的寒風刺骨的冷,新戰士們一個個搓手跺腳極目遠眺,一望無垠的大地白茫茫一片,昨夜裡下雪了?連長告訴我們,那不是雪,是冬季地裡泛上來的鹽鹼!砸破水缸裡的冰,舀一瓢水刷刷牙吧,冰涼的水又苦又澀,忍不住的吐了出來。洗把臉化化妝吧,臉上像抹上了一層膠水,一個個小臉緊繃繃。洗洗頭美美容吧,頭髮生生的粘在一起,烏糟糟的扎煞著,梳不動,理還亂。昨天晚上還又蹦又跳,豪言壯語表決心的新戰士們,傻了,哭了。今後就在這裡工作?就在這裡開荒種地?就在這裡紮根?就在這裡生活一輩子???
  • 萬事開頭難!在解放軍首長的言傳身教幫助下,在老職工的以身作則帶領下,新戰士的思想轉變了,艱苦的創業開始了。我們和隨後而來的一批批兵團戰士,高舉三連的大旗,向這不毛之地宣戰,向鹽鹼荒灘要糧。
  • 挖溝排鹼整理樣板田,引黃河之水,科學種稻種蔬菜,養豬養鴨自給自足,硬是創造了當年建連,當年開荒,當年糧食跨綱要的人間奇蹟,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渤海馬(支脈溝牧場參與繁殖)

  • 渤海馬主要產于山東省東北部的惠民、昌濰、煙臺三地區和濰坊市沿渤海各縣,以廣饒、壽光和墾利三縣為中心產區。在產區的西部各縣,如無棣、沾化、墾利、廣饒、壽光、昌邑及廣北農場、墾利馬場等農牧馬場,位於渤海灣南岸和萊州灣的西南岸。由於黃河在此多次變遷入海,而形成大面積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5∼10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1.7∼12.9℃,無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產區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穀子、花生、棉花等各種作物,農副產品豐富。農民有種植苜蓿的習慣。近海處有4百多萬 畝的濱海草場和鹽鹼地,生長蘆葦、羽茅等多種天然牧草,適於牧馬。產區東部沿膠東半島的掖縣、黃縣、蓬萊、文登、榮城、萊陽各縣及掖縣土山牧場,地處膠東丘陵地區,近海處也有小塊平原,氣候溫暖,雨量較西部稍多。農業、林木、果樹及捕撈、編織等業均很發達,農民經濟收入較高,運輸任務較重,馬匹是產區農耕和運輸的主要動力之一。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渤海馬屬挽乘兼用型。體質結實,結構勻稱,性情溫馴,公馬有悍威。頭清秀,呈直頭,眼大,耳立。頸長中等,頸肩結合良好。鬐甲明顯。軀幹粗壯,胸寬而深,背腰平直,尻部寬、長而稍斜。四肢乾燥,關節明顯,肢勢良好,蹄質堅韌。毛色以騮毛、慄毛為主,黑毛、青毛等較少,額部多有小星。
  • 渤海馬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49.7±4.5釐米,154.5±5.2釐米,179.5±7.9釐米,20.7±1.7釐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43.8±4.5釐米,149.7±5.3釐米,169.3±7.6釐米,19.1±1.1釐米。渤海馬對產區的自然環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耐粗飼,戀膘性強,繁殖力高,挽力大,步伐輕快。渤海母馬的正常挽力為63∼70公斤,比當地馬的正常挽力提高40%以上。
曾經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獨立營一一支脈溝畜牧場

  • 產區西部各縣有悠久的養馬歷史。據1952年局部調查,當地馬因體格較小,挽力較差,不能很好適應農耕、運輸的需要。遂於1952年開始引入外來良種公馬,對當地馬進行雜交改良。其形成歷經三個改良育種階段:
  1. 引入輕型的蘇純血和蘇高血改良地方馬。山東省農林廳於1952年從河北省察北牧場調入10匹蘇純血和蘇高血公馬,當年在廣饒、壽光、無棣、濰縣、慶雲五縣,各建一處馬匹人工授精站,利用人工授精方法配種,至1956年共生產各齡一代0馬約2000匹。
  2. 建立良種繁育體系,利用輕、重良種公馬,以複雜雜交方式,進行輪交。1956-1958年,又引入蘇高血母馬6匹、公馬4匹,撥給廣北農場進行純種繁殖;引進頓河母馬10匹、公馬8匹,先後由齊河畜牧場和支脈溝牧場繁殖。1959-1960年引入阿爾登母馬17匹、公馬2匹和蘇維埃重挽母馬13匹、公馬3匹,分別撥給廣北農場和昌邑種馬場進行純種繁育。1963年,廣北農場和山東農學院在該場已進行多年改良工作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出渤海馬的育種計劃,並付諸實施。此後,渤海農墾局為所轄各農場制定了渤海輕挽馬育種計劃。從而形成了在產區以國營農場為基地,帶動產區各縣,全面開展群眾性的馬匹改良育種工作,每年改良馬匹多達5000匹以上。
  3. 明確育種目標,開展橫交固定。1974年,山東省組成馬匹改良效果調查組,歷時兩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在總結前二十二年改良效果的基礎上,訂出培育挽乘兼用的渤海馬育種方案,次年建立山東馬匹育種協作組,組織產區各縣和農牧場協作聯合育種。方案規定,凡經過輕重混血,達到育種指標的馬匹及時轉入橫交,並選擇一匹理想型0公馬作為主力馬,以擴大利用。歷經八年的橫交繁育,進一步鞏固了改良效果。1983年11月,渤海馬鑑定委員會通過品種鑑定,認為已達到預期的育種指標,正式命名為“渤海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