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手藝,手工的藝術。純手工藝,精工細作,一絲不苟,這是手藝人給傳統文化的一份承諾。隨著自動化的到來,手工逐漸被機器替代。

曾經在你的屋前屋後、街頭小巷常見的這些手藝人,鐵匠、木匠、篾匠、彈棉花匠、傳統造紙工、毛筆製作匠人、木杆秤匠人、磨刀工……你現在還可以看見多少?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木匠

木匠,是指使用刨子、鑿子、鋸子、墨斗等傳統手工工具製作木製品的人。木匠有著悠久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此職業。小的時候喜歡玩木匠師傅鋸下來的木絲絲的人舉手!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鐵匠

幾十年前,中國農村隨處可以看到鐵匠鋪,鐵匠掄圓了鐵錘敲打鐵砧的“叮噹叮噹”的聲音不絕於耳。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即使是偏遠山區也都能用上了小型機械,農村勞動力已得到極大解放,大多農民進城當了工人,打製的農具漸漸沒有了市場,鐵匠的身影漸行漸遠。很多老人家還是信賴鐵匠師傅打的菜刀,鐵鍋炒菜放心。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篾匠

篾匠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職業,隨著塑料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製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即便如此,絕大多數篾匠手藝人都已另謀職業,除了一些喜好新鮮事物的年輕人外,目前基本上沒有傳人,篾匠藝人幾乎斷代——這個行業已日薄西山。農村曬長豆角、紅薯條一般用的都是篾製品。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彈棉花匠

早前的農村,每到冬季就能聽到“咚咚咚”清脆的手工彈棉花聲,藝人腰綁彈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把棉花彈松,然後經過整形、拉線、平壓等多道工序,做成禦寒的棉胎。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的崛起,機器代替了手工,況且各種雲絲被、空調被、羽絨被、毛毯等滌綸纖維製品相繼出現,古老的手工彈棉花技藝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想再見到,恐怕只有在影視作品中才能尋到彈棉花匠的影子了。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傳統造紙工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傳統造紙採用的是舊麻纖維和廢紙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切碎、抄紙等10多道手工程序,造出白淨、柔韌、光滑的紙張。大工業時代,機械造紙逐漸取而傳統造紙,造紙工們紛紛轉行,年輕人更是嫌髒嫌累不願幹,傳統造紙術瀕臨失傳。但不少造紙工還在堅持造紙,想把從蔡倫傳承下來的中國最古老的偉大發明繼續傳承下去。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毛筆製作匠人

手工製作毛筆,工藝極為嚴謹,有“千萬毛中選一毫”之說。手工毛筆有200餘種,有的可寫3尺大字;有的可寫蠅頭小字。製作上需經大小七十二道工藝,方為成品。手工毛筆外型美觀、剛柔相濟、吸墨性強、經久耐用。隨著機器制筆和辦公自動化的衝擊,如今,手工製作毛筆匠人已屈指可數。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手工刻章師

曾記得,兒時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寫著“手工刻章”字樣的攤位。如今隨著電腦刻章的興起,手工刻章的從業者逐漸退出這行,即將消失。資深從業人士介紹,上個世紀80-90年代時,私章風行,是手工刻章生意最好的時候,那時幾乎天天是做不完的活。如今,從業人一個月卻沒有幾單活。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爆米花小販

爆米花,無數人的童年。那時候最開心的就是爆米花小販來,大家都捧著一笸籮玉米粒或是大米去排隊,爆米花機轉啊轉啊,砰的一聲,爆米花的香氣就瀰漫了開來,小夥伴們都開心地跑上前去品嚐新鮮出爐的美味。如今只有很少的一些人會使用它,現代青年熟悉並會使用的已廖廖無幾,童年的記憶,也只能變成了回憶。還記得那些長長的裡面空心的紅色白色的泡泡筒子麼,甜的?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手工鑄鍋人

以前手工鑄鍋受大家歡迎,手工鑄鍋人能將用壞了的鋁壺、鋁鍋等下角料,熔鑄成一口新鍋,十份經濟實惠。以前人們做飯用的鍋,基本上都是用手工鑄的,小時候家裡的鋁罐子都被收集起來去鑄鍋了。可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手工鑄鍋行業正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年輕人覺得這個手藝吃力不討好,樣式和功能多樣化的鍋也層出不窮,手工鑄鍋行業即將消失。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木杆秤匠人

秤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純手工木杆秤看似結構簡單,但工序十分繁瑣,刨圓、打磨、定位、鑽孔、裝秤紐、打秤星等十數道工序,任何一個環節出差錯,都可能把整桿秤給報廢掉。如今工藝要求高的手工木秤逐漸被電子計量器具取代,年輕一代大多都不識秤花,更別提製作了,手工木杆秤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磨刀工

磨剪子戧菜刀——從前大街小巷少不了的行當,如今幾近絕跡。“磨刀不用看,全憑一身汗”,道出磨刀是個體力活。髒、累、苦,現在的年青人已無人願意從事此等行當。據老師傅介紹,磨刀一般有四個步驟,即,開口(初磨)、粗磨、細磨、檢查。

就在您身邊的手藝人


硯雕藝人

硯雕工藝一般分為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和配盒工序等,其中雕刻是端硯製作過程中最能體現工藝美的工序,傾注了硯雕藝人的全部心血。如今,隨著採用各種機器技術大生產出現在許多領域展現出它的先進性時,硯雕這項傳承了1300餘年的古老技藝也慢慢的走進了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