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業歷史演變 跨國製藥巨頭們裁員或將持續

制药业历史演变 跨国制药巨头们裁员或将持续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溫淑萍從全球製藥領域數百年發展歷程看,多元化到細分,歷史的演變和進程從未停止。而今多家外資藥企從轉型戰略、轉變業務方式再度出現變化,裁員成為這場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諾和諾德發佈《轉變研發方式的計劃》,據瞭解,此次調整將會影響到全球約400名研發部門的員工,其中中國研發中心員工30人。

瑞士製藥巨頭諾華製藥日前也宣佈,計劃未來四年在瑞士裁減約2200個工作崗位,整合生產並將崗位轉移到其他地區,以提振盈利能力。

葛蘭素史克近期也宣佈,將在美國裁減650個職位,包括200個內勤人員,以及450個醫藥代表職位。

諾華製藥日前也稱,計劃未來四年在瑞士的巴塞爾、施泰因、洛迦諾和施韋澤哈勒共裁員2200名,約佔諾華瑞士員工總數的16.92%。此舉將波及1500名藥品生產一線員工以及約700名商業服務部門職員,此前8月份公司還對旗下眼科業務進行調整。

時間再往前推,2018年1月份,艾爾建宣佈裁員1400人,賽諾菲裁減了美國糖尿病和心血管銷售團隊的400名員工……

關於這些全球製藥巨頭們的裁員原因,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都源於戰略調整。如諾和諾德,為了聚焦於能為患者創造最大價值的領域,以充分把握未來的發展機遇。為此,公司評估了優先的業務重點,對其加大資源投入,並通過優化結構和流程,也就是說,不優先的業務成為裁撤重點。諾華製藥則是,一項包括裁員的戰略將在2020年為公司的生產網絡節省約10億美元……

從企業微觀層面看,裁員是企業的戰略行為導致。而如果從全球行業背景看,或許促成的因素更多,其中一個原因,北京鼎臣醫藥諮詢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認為,不少重磅原研藥專利到期,仿製藥對原研藥的市場銷售構成衝擊。而新藥研發的資金需求量很大,且通過審批需要耗費時間較長。這一市場情況促使外資藥企們開始在人員結構上作調整。

而再深層次細看這一發展趨勢,是創新藥物研發越來越難的現實問題,醫藥界的一個說法是容易研發的藥物基本都研發出來了,剩下癌症類的疑難雜症藥物研發非常困難。

就全球人類疾病的發展,以及研究的進程看,重症的發病因素大都歸結到了基因上。然而,基因研究的突破還在路上。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覺得,藥企們的藥物創新成本投入之大或許其他行業很多人不瞭解,有些科學家可能在實驗室呆了一輩子,也有的30年、40年,卻看不到一個新藥上市,但是他一輩子都在投入。

周霞萍分析,全球的疾病譜在過去30年、50年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大變化,從一開始的以急性疾病為主,到現在以非傳染性(Non-communicable)疾病、癌症類疾病為主。

她第一次去美國是2001年,那個時候一個新藥研發創新的成本是8億美金,到現在新藥研發投資成本是25億到30億美金,研發的時間所有企業都希望能夠縮短,但還做不到,要經過10年到20年的努力,有些可能還不行。如糖尿病已經研究了近一個世紀,還在琢磨怎麼攻克它。在阿茲海默症的研發方面,有不少企業花了30年到40年的努力,研發支出達幾十億、上百億美金,但今天的市場上還無法找到一個治療阿茲海默症有效的藥物。所以,還需要沉下心,做好眼下的同時繼續努力。

一方面是專利要到期,另一方面是新藥物上市艱難。那麼,企業們只能調整戰略、優化結構,過好眼下的日子。

而由於歷史發展因素,多數製藥巨頭們曾經多元化佈局,認為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可以降低風險,然而今時背景下又發現,當優勢不集中於某一領域,在某一領域不是寡頭地位時話語權以及利潤優勢會大幅降低,那麼歷史的進程從多元化發展到細分領域。這一細分領域可以從幾年前諾華、禮來等等巨頭們出售非重要核心業務可以窺見。

事實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製藥巨頭們也在尋找新興市場。2017年,麥肯錫一位醫藥領域的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稱,跨國藥企們的蛋糕將在新興市場。

所謂新興市場,事實上是一個相對概念,泛指相對於成熟或發達市場而言目前正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地區或某一經濟,如被稱為「金磚五國」的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以及後來興起的「薄荷四國」印尼、尼日利亞、土耳其和墨西哥等。

該人士認為,全球排名前十的製藥公司已在研製大約650種腫瘤學產品,在新興市場的增長潛力將獲得放量。

因為,到2025年,最大的新興市場將一共佔全球GDP的38%,個人消費的36%,製藥市場的31%,以及三分之二的人口。此外,在未來十年,將近十億人將會加入新興市場的中產階級。在是在接觸總體增長的情況下發生的。例如,亞太地區近51%的人口將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得到普遍醫療保障。

那麼,新興市場的尋求和進駐,必將使得企業的戰略、實現方式出現調整,首先便是人員結構的調整。

基於此,麥肯錫人士稱,跨國藥企們的人員調整仍將持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