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流量背後的底線,還剩多少?

眾所周知,在短視頻行業的戰場上,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也隨即帶來不少隱憂。抖音號稱當下熱門“美好生活記錄官”卻出現不少炫富視頻從而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性暗示和暴力暗示更過分地影響了新生一代的價值觀,一面是對網絡的瘋狂監管,一面是對這些“快餐文化”過分放任,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抖音流量背後的底線,還剩多少?


海外版的兒童“色情”

在國內,它被稱之為抖音,而在海外,有的地方稱其為Tiktok,還有些地方叫它Musical.ly(注:從2018年8月2日起,海外版抖音APP一律稱為Tiktok,Musical.ly的品牌不再使用)。

隨著家喻戶曉,抖音海內外用戶數的不斷暴漲,字節跳動的估值也是情隨事遷。曾在2017年4月完成融資後,其公司的估值已達到了110億美元;若循規蹈矩而言,歷經16個月之後,當這家公司完成新一輪融資後,其估值將達到750億美元。

譬如今日頭條現有盈利模式來說,它為用戶推薦有價值的、個性化的信息,提供連接人與信息的新型服務,是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成長最快的產品服務之一。因此,相比較今日頭條而言,字節跳動旗下的短視頻APP們的成功秘訣不僅僅要取決於算法推薦機制,更大要素在於它們滿足了青少年的娛樂需求。抖音們的目標人群大多是十幾歲的青少年,後者上傳的內容主要是翻唱流行歌曲為主。

據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抖音的活躍用戶數呈現爆發式增長,最終達到了6500萬的日活躍用戶規模。泛娛樂領域中,抖音的日活比已經和陌陌的月活,也就只差3000萬了。其中19%是未成年用戶,每天抱著手機一刷就是四五個小時的根本不在少數。

賺流量的同時隱患也大大增加,一位名叫PayMoneyWubby的視頻博主在今年7月上傳到YouTube的視頻截圖。這段視頻詳細揭露了“海外版抖音”——Musical.ly——存在的問題:該平臺充斥著大量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性暗示內容。不少“影片”甚至是由未滿13週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來“主演”。


抖音流量背後的底線,還剩多少?


似乎不少用戶表示費解,企業家在賺錢博取流量之餘竟失去了良知?如果純靠用戶自己選擇上傳內容,那麼企業無疑會引來監管的重拳。這些充斥著半裸身軀的短視頻們在法律的邊緣肆意遊走,因為很多國家衡量標準認為只要沒有“全裸出鏡”就不算是色情視頻。密集思恐,視頻中傳播的幾乎都是孩子,他們將精密複雜的算法推薦機制瞄準了孩子們, 盡最大努力去挖掘人性慾望所能創造的商業潛能。抖音曾在國內一開始就是依靠各種擦邊球積累第一批用戶,莫非還想在國外複製相同的套路?

沉迷“毀掉”的年輕人

年紀不大不僅沉迷“抖音”,還為了漲粉無所不用其極,令人後怕。不少未成年模仿短視頻裡的誇張動作,有的小小年紀濃妝豔抹,有的在一些刻意導流下,加了數十個廣告群、兼職群等,還做起了“生意”。直播平臺嚴重誤導青少年價值觀,影響身心健康。

無獨有偶,上初二的雯雯一直沉迷抖音,家長多次勸誡無果後,只能帶她找心理醫生諮詢。醫生了解到,雯雯主要發佈一些“字體特效製作”的視頻,她說:“如果字體一套賣100元,能保證日常開支,為什麼還要上學?”“一位家長在網上留言說:“有一次收了兒子的手機,他就跑去同學家,好不容易找回來,他媽媽就妥協了,怕孩子做出什麼極端的事情。因為隔壁一個小區就是因為不給孩子玩手機,一個品學兼優的初一女孩瞬間就從六樓跳下身亡。”


抖音流量背後的底線,還剩多少?


抖音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存在一部分消極因素,一個個短視頻,將用戶的時間切的越來越碎,時間在不察覺中流失,容易導致上癮沉迷無法自拔。它集中呈現了一些低俗幼稚無聊甚至是違法的信息,並給很多人提供了一個能滿足虛榮心的平臺,很多人妄想在抖音一夜爆紅一夜暴富。致使更多人會趨之若鶩。

一是孩子缺乏家長的關注和引導,二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分辨不出是非,這些可以面向所有群體的社交平臺才正應該整肅,內容不一定非要有教育意義,但起碼傳達給人的不能是價值扭曲的。

抖音是工具,不是人生。

虛擬的網絡世界對你的現實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影響。網絡真的是一把雙刃劍,利用的好的人可以提升自己很多的東西,利用不好的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讓你越來越頹廢。若下一代對精神和理想的追求已經物質化,未來還有什麼純真和美好可言?


抖音流量背後的底線,還剩多少?

一個小視頻十幾秒的時間,其實都不以為然,可四個小視頻加起來就是一分鐘,看完這一個很快就翻看下一個,已經成為連鎖反應。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很多人都在虛擬世界中找到了存在感,並且獲得更多人認同後的滿足感,遠遠比現實世界中的認同多。

現實世界中的煩惱一旦進入網絡後會暫時讓人忘記,但是確實沒有改變。只是不過獲得短暫的緩衝和停留,終究還是要歸於自身觀念的選擇,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的人不多了,希望以後會有更多人能主宰自己。

互聯網經濟信任危機在2018年集中爆發值得從業者反思同樣值得監管者反思。互聯網企業只所以肆無忌憚的遊走在法律邊緣賺錢甚至賺黑心錢的原因在於國家政府監管已經跟不上互聯網經濟節奏了。說到底就是唐憎唸的傳統緊箍咒已經管不了互聯網時代的孫悟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