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還記得你送孩子學繪畫的初衷嗎?

媽媽們,還記得你送孩子學繪畫的初衷嗎?

昨天看到一個有關孩子學繪畫的小對話:

“你別學畫畫了,你看看你畫的是什麼玩意啊,浪費我的錢”媽媽一頓大罵道。 “媽媽,你就讓我學吧,我會慢慢畫好的”女兒苦求道。 “你要是這次考試不考個第一回來,這事就沒得商量,”媽媽一臉嚴肅的指著孩子說。 有時,孩子被逼迫的不是老師,而是很多家長的硬性要求。孩子想學畫畫,非要考個第一,卻不知道無形當中已經傷害了孩子,給孩子背上了承重的包袱,興趣也磨滅了!

這個對話後面,追加的評論甚多,大家最終議論的重點歸於:要孩子繪畫的目的是什麼?而最大的爭議則是:當繪畫與學習衝突時,該如何選擇?

媽媽們,還記得你送孩子學繪畫的初衷嗎?

這個對話及其評論,讓我想到唯一個問題是:送孩子學繪畫,你的初衷是什麼?

有關學繪畫的目的,大多數媽媽都在表達一個觀點:我不是希望孩子要靠畫畫吃飯,就是想孩子受點薰陶,學得好也能多一門技能。

這種心態看起來似乎很符合孩子成長天性,實則非常功利。其利在:家長對孩子學習繪畫的要求比較寬鬆,不會強求;而弊更突出:一在家長不會太過用心地去選擇繪畫機構,不會去深究繪畫機構對孩子的影響,只求能學(所謂的)一技之長;二則遇到需要時間平衡的事情例如學習,繪畫則自動讓路。

這類家長也是評論裡面爭執最為激烈的。他們的觀點是:

靠繪畫能成功的有幾個人,目前當然是學習重要!

功課不好,考不上好的學校,連謀生的本領都沒有,能畫幾筆就能養活自己?

畫畫天賦不高,還畫個啥,成績搞上來是硬道理。

……

這些觀點看起來是不是非常有理?然而,如果如此認為,當初又何必讓孩子學畫畫呢?到底為什麼讓孩子學畫畫,父母們真的想清楚了嗎?

媽媽們,還記得你送孩子學繪畫的初衷嗎?

孩子年幼時,送孩子去畫畫的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特長,然而遇到與學習的衝突,自然而然地要求孩子放棄繪畫,而加重學習。在多數家長的眼中,想繪畫這種“興趣愛好”算個啥,值幾兩幾斤?

可是,你們說,畫畫的有幾個能成功?(評論裡有個說法回答很有針對性)“可是你讓孩子語文要學好,他當作家了嗎?你讓孩子數學要學好?他當數學家了嗎?你讓孩子英語要學好,他當外交官了嗎?你讓孩子化學要學好?他研究出了什麼新的產品嗎?……那麼你為什麼要求孩子學畫畫,就一定要成功才可以去學呢?”

你們說,畫畫不能養活自己?但你知道有多少人,在以後的工作中,就因為長期畫畫所帶來的美學素養,或保留的想象力等,所帶給他的綜合影響,讓他脫穎而出,給他巨大的人生附加值!

你們說,畫畫天賦不高不用學。你們又可知道,有多少心理抑鬱的孩子就是靠以畫畫表達宣洩自己情緒的窗口而度過自己人生的灰暗期!

所以,請問,繪畫這種“興趣愛好”算個啥?

媽媽們,還記得你送孩子學繪畫的初衷嗎?

聽過學鋼琴苦練多年後考級很厲害但最終不願彈琴的事例;也聽過很多有天賦的孩子繪畫被扼殺。這類最終放棄興趣愛好的例子,都繞不開一個暗藏的漩渦:父母逼迫。

萬事收效都離不開一個“內心樂意”。如果孩子活在父母的“逼迫”下,被迫學習,被迫發展“興趣愛好”,結果顯然。如果對此還有質疑,不如看看周圍諸多曾是“好學生”的父母,他們真正的內心故事。

網上有位媽媽講了她的親身經歷:小時候我成績好,學習就是我的全部技能。直到我考上了城裡最好的重點中學,忽然發覺,身邊充斥出一大批成績遙遙領先的同學,她們不但學習好,還都有自己的興趣專長,而且好像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樣子。於是,我唯一技能和自尊來源——學習,被碾壓得粉碎。我不得不把重頭開始追趕。我永遠趕呀趕呀,心裡卻空虛無比。高考前的日子,我特想畫畫宣洩自己的情緒,結果媽媽又一次把畫本拿走了。她跟我講:“現在辛苦30天,以後輕鬆30年。”雖然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但在父母的指示下,我放棄了自己感興趣的平面設計專業,而改去攻讀了金融專業。後來如常工作、結婚生子。外界看起來十分美滿,然而自己的人生意義在哪裡,我既不敢想也想不明白。讓我的孩子如此再來一遭, 真是對的麼?

是的,沒有畫畫之類的真正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的確也可以活得體面,但活著的是你自己嗎?連自己最舒服的表達方式都被迫放棄,如這位媽媽說:你願意孩子如此再來一遭嗎?

媽媽們,還記得你送孩子學繪畫的初衷嗎?

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個小故事:

樊登先生曾問過楊振寧先生這樣一個問題,問:為什麼在新中國教育下長大的一代,得諾貝爾獎的人那麼少?結果楊老先生說,就壞在這幾句古話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還有一句,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諾貝爾何等水準,靠“苦”,能出師嗎?

那麼,你想孩子好好學習人生成功,成功到底是什麼標準,靠“逼迫”能成功嗎?

所以,你當初送孩子畫畫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想清楚了嗎?是想要讓其給予孩子益處,還是想要孩子反感或遺憾?

也許,在送孩子學習畫畫或其他的興趣愛好前,我們作為家長,最應該去學習與理解:如何不思過往、不畏將來,並以此為智慧,送給孩子,當孩子能夠遵從自己的意願:喜歡繪畫,就歡喜地用畫筆表達,不言功利;不喜歡繪畫,則不要枯坐著用灰暗去塗抹,不懼放棄。這一切,都是內心成長的力量,不與人生任何該有的學習相沖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