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高房價讓年輕人對房子和個人發展直接從焦慮轉爲絕望

現在的房價,已經成為了人們對社會不滿的情緒聚集點。

其實在2016年,中國房價就已經站在了山頂,然而經歷了2017年的這波上漲,房價直接從山頂翻進了雲端。

結果導致的是,年輕人對房子和個人發展直接從焦慮轉為絕望,年薪20-30萬的中產也開始迷茫,他們怎麼也想不通一年辛辛苦苦幹活兒,為何趕不上房價3個月漲幅?

2017年的上漲已經讓全社會年輕人的價值觀產生動搖。

隨後是2018年,在中央的不斷調控引導下,房價被勉強熄了火。到現在為止,整個樓市都在瀰漫著房價搖搖欲墜的消息。

例如多家房企負債跑路,北京有人一次性拋售40多套房產,廈門房價大跌20%-30%,江西某縣城的房價開始腰斬。

房產稅的消息更是一波接一波,網傳2018年底要正式提交人大審議,2019年要立法,2021年就要開始徵收。

一系列的消息讓購房者開始陷入恐慌。在房產行業裡最多的兩個問題就是:

1.中國樓市已經開始接近逆勢性的轉折點,是否快要崩盤?

2.經過這麼一波大漲幅之後的中國樓市是否還有上漲的空間?

現在的高房價讓年輕人對房子和個人發展直接從焦慮轉為絕望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

崩盤論一直存在,但在中國不可能實現

如果P2P是中國龐氏騙局的中小型泡沫,那麼房地產絕對是一個巨型泡沫,它的崩盤所帶來的影響絕對秒殺P2P和地方債務好幾條街。那麼前段時間P2P崩盤產生的影響可有聽說?

再者,如果未來真有要崩盤的那天,政策出臺,出售房產收你50%交易稅,誰還敢拋售?沒有交易就沒有崩盤一說。

這一波漲幅之後的中國樓市是否還有上漲的空間?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本文的主題,還需要我們還要翻開歷史,仔細回顧一下中國樓市在歷史上有幾波大的漲幅,從中總結一下規律,才能知道答案。

2009年1季度—2009年4季度:交易量井噴

2008年9月份開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房地產的政策,除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四萬億救市外,還有下調購買普通住房契稅稅率、營業稅5改2、暫免個人買賣印花稅和土地增值稅、降低購房首付比和個貸利率等等利好政策出臺。受2008年四季度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影響,2009年全國樓市持續升溫;

2010年1季度-2011年1季度:政策收緊,交易量下滑

2009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開始逐步收緊樓市政策,營業稅2改5,“國四條”出臺;進入2010年,調控進一步加碼,全國46個城市陸續出臺限購措施,二套首付比例和利率持續提高,全國樓市開始降溫;

2011年2季度-2012年1季度:政策加碼,交易量再度下滑

進入2011年,樓市政策進一步收緊,1月26日“新國八條”出爐,房產稅試點改革隨後落地,“限購”、“限價”、“限貸”等政策也全面升級,限購城市進一步增多,各項調控在2011年不斷細化和落實,全國樓市進一步降溫;

2012年2季度-2013年1季度:貨幣政策放鬆,交易量回升

自2011年12月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開始,貨幣政策開始放鬆,2012年多次降準降息。受此影響,全國樓市出現回溫跡象;

2013年2季度-2015年1季度:政策從緊,交易量整體低迷

自2012年下半年樓市全國樓市回暖起,政府就又開始收緊樓市調控。2013年2月20日,“新國五條”出臺,樓市政策再次加碼收緊,隨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調控細則出臺,全國樓市降溫;2014年9月30日央行還為限貸鬆綁,樓市政策出現放鬆信號,市場也因此有所回溫;

2015年2季度-2016年3季度:政策持續利好,交易量爆發

以2015年330新政為起點,國家連續出臺多項樓市利好政策,央行也連續降準降息,全國樓市出現明顯回溫;

2016年四季度:政策大幅收緊,交易量回落

以2016年北京930新政為標誌,2016年四季度全國再次掀起樓市調控風暴;

2017年調控政策出臺最密集的一年

從限購、限貸、限價,直至新一輪的限售模式,調控政策的實施範圍也由“熱點城市”擴大至非熱點二線城市, “四限時代”模式範圍進一步擴大。

其實在2017年中期的時候,從上到下,幾乎所有人都已經達成了共識:房價再漲就要完蛋了。

因為這時候中央已經開始把房價上漲提高到了政權安全的高度。該出臺的政策都出了,不該出的政策也出了。

然而放出的野馬,哪有那麼容易摁住?經濟學上有一句話說得好,就是政府永遠不要證明自己比市場更聰明。

政策強壓市場,產生的矛盾一定會引發了一系列的亂象。

現在的高房價讓年輕人對房子和個人發展直接從焦慮轉為絕望

例如限價造成一二手房價倒掛,萬民搶房;擠壓開發商利潤,各地售樓處就房子質量問題資格問題維權,虛假信息漫天,業主和開發商打官司,業主和中介打官司。這也是迄今為止,亂象與維權現象最高頻的一年。

2017年的這波全國房價上漲是自2003年以來,面積最大,漲得價值最多的一次。直接把房價從山頂翻進了雲端。

與房價上漲同行,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居民儲蓄的繼續下降。2016年初全民總儲蓄是30萬億,到了2017年9月份,已不足25萬億,一年半時間全民儲蓄減少了5萬億。

同時全國居民家庭債務從20多萬億上升到了40多萬億。

2017年全年個人貸款達到了36萬億,而在2010年的時候才只有8.8萬億,7年時間上漲了4倍多。

同時2017年個人消費貸突然爆發,全國居民短期貸款達到了1.83萬億,同比增長181%,其中大約有60%進入樓市,造成房價的迅速上漲。

同時很多地方的房地產投資的GDP佔比也達到了歷史新高,有的地方甚至達到了60%。

伴隨著儲蓄的減少,債務的增加和房價的飆升,全國的消費持續下降,2018年的居民消費收入比和居民的房貸收入比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

所以說之前中央一直強調的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轉型,用消費帶動經濟發展,這個實現難度真是不言而喻。

現在的人們,從年輕人到中年人,從搬磚的到中產,每天想著就是怎麼在生活上扣省點兒去還房貸。

前段時間網上還爆料,一位華為高薪員工為了買房,把一切生活消費降到了最低,突然有一天,公司宣佈降低了住房公積金,她竟然在辦公室裡嚎啕大哭了起來。

不管情況是否屬實,現在的高房價已經成為了壓在一根根脆弱神經上的重擔。

年輕的時候還可能會為愛情哭泣,長大了之後發現,能讓自己哭泣的只剩下了一個字,窮。

種種來說,中國的房屋消費已經把人們逼到了極限,不但如此,高房價還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公。

以北京為例,從2008年—2018年,平均房價總共漲了6倍。2008年是1.24萬元,現在全市均價是6.3萬元。甚至有的地區,04年的房價是4000,18年的房價是8萬,14年的時間裡漲了20倍。

這種事情發生在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未免有些荒唐,因為如果在北京的2004年你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剩下14年你什麼事情都不用幹,你就可以淨賺760萬元人民幣。這是比任何資本主義國家都名副其實的不勞而獲。

所以說,如果現在的房價再漲,就幾乎和剛需沒有什麼關係了。再加上貿易戰的影響,本來低迷蕭條的製造業,也會因為高房價再度雪上加霜。

現在的高房價讓年輕人對房子和個人發展直接從焦慮轉為絕望

其實中央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感覺快要把居民的錢包翻底兒了,所以在2017年底到2018年中頻頻發文,「堅決遏制」房價上漲,今年即使是增加信貸,也要堅決堵住流入房地產市場。

所以,2018年一線城市的消費面積下降了26%,二線城市的銷售面積下降了8.5%,三線城市的消費面積下降了21.3%,棚改也結束了。

從2018年中期開始,包括一二三四線,幾乎所有城市的樓市都被暫時凍結,這個凍結的時間不會太短。

至於未來中國房價是否還有上漲空間,答案我相信你也明白了。

那要看大家的錢包鼓不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