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戰64勝8平?打得大秦節節敗退,這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魏武卒之起源:魏國名將吳起(約公元前440—前381年)訓練的精銳步兵。當時魏的國王是魏文侯,後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變法為藍本的,所以魏武卒是步兵的兵祖。

72戰64勝8平?打得大秦節節敗退,這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如此強悍的一支軍隊,入選要求自然極其嚴苛:“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議兵篇)”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這體魄,即便是放到現代,也是百裡挑一的標準。因而在當時,動輒幾十上百萬的士兵數量中,魏武卒鼎盛時期也不過區區五萬。

72戰64勝8平?打得大秦節節敗退,這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正是這麼一群當世最為精銳剽悍的軍隊,在吳起的帶領下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即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其中,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72戰64勝8平?打得大秦節節敗退,這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能夠進入選這麼精銳的部隊中,自然會有相對應的待遇。首先,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其次,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72戰64勝8平?打得大秦節節敗退,這是怎樣的一支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