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躍亭與恆大之爭背後:警惕借高新技術之名行不軌之事

近日,許家印旗下的恆大健康發佈公告,賈躍亭半年耗盡恆大協議期內的8億美元,又向恆大提出再提前支付7億美元,未達目的後提出仲裁,要求剝奪恆大融資同意權以及解除所有合作協議。與此同時,針對“恆大健康公告稱賈躍亭欲單方面解約”,FF公司發表聲明稱,擺脫恆大的惟一原因是,恆大沒能夠履行承諾和支付同意的款項。恆大不應該一邊扣留款項,一邊阻止FF接受其他投資。到此,許賈之爭可謂公婆各有理,真假難辨。

賈躍亭與恆大之爭背後:警惕借高新技術之名行不軌之事

對於上述賈躍亭與恆大健康之爭,媒體和分析普遍認為是雙方對於其所屬FF的控制權與錢之爭(FF又缺錢了,亟待資金到位)。那麼事實究竟是什麼?賈躍亭與許家印旗下的恆大健康到底在爭什麼?

其實就FF造車這件事,無論是後來注資的恆大健康還是FF自己,一個是門外漢,另一個是新進入者,對於汽車產業來說,基本上是半斤對八兩,所以我們認為如果雙方真是本著合作當初為了中國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這個大理想和大格局的話,至少在合作的初期誰拿到控制權並非是最重要的,即便是重要也未必要鬧到今天這種近乎撕破臉的地步,因為對於外界來說,這種狀態只能顯現出合作雙方的精力和重心並未放在汽車產業本身。

更何況對於FF來說,折騰了這麼多年,才造成了一輛所謂的預產車,而據媒體報道,這惟一的預產車還不知原因地著火燒燬了,為此,FF還與內部員工簽署了保密協議,不得向外界透露具體起火和損失情況,可見FF的造車實力,而就此實力,真的值得恆大健康耍什麼花招來取得控制權嗎?也許恆大健康在投資之前的真正目的並非是為了造車。何以見得?

眾所周知,賈躍亭旗下的核心資產樂視在經歷了2017年以生態化反的名義折騰之後,無論是樂視系的有形資產,還是賈躍亭本人的無形資產均遭受了重創,而遭受重創的起因就是源自賈躍亭的所謂造車夢,即資金鍊的斷裂始於發展FF。為此趕去充當“白衣騎士”的地產大佬孫宏斌投入的165億全都計提壞賬了,對此,孫宏斌稱,樂視肯定是一個失敗的投資,不能說是壯士斷臂,腦袋都斷了。但就是這個“腦袋都斷了”的前車之鑑,許家印似乎並沒有汲取,頗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難道他真的相信賈躍亭的FF能在新能源車,乃至未來的自動和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打出自己一片天地嗎?還是希望藉助FF之身行自己恆大之事?

到這裡,曾經有媒體問我們為何接盤賈躍亭的都是中國的房地產大佬。我們在此官樣的回答是人家是為了業務多樣化,尤其是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是未來的大勢,同時鑑於中國對於中國房產政策的不確定性,這種投資無可厚非。但非官樣的回答是要投一個明顯缺乏商業發展邏輯,鐵定是要血本無歸的樂視和FF,其中必有妖。至於那個“妖”是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此,我們提醒下讀者,與其表面化的關注恆大健康與賈躍亭之爭,不妨看看恆大、恆大健康、時穎公司、中譽集團等這些與注資FF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公司的背景,這之間的故事更具可讀性,也更接近恆大健康注資FF的真正目的。

再來看看賈躍亭,一個多次在中國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人,竟然還是可以拿到接近20億美元的投資,這種能量也已經超出了正常商業邏輯可以討論的範圍,但即便賈躍亭再能呼風喚雨,也需要一個合理合法的平臺,而FF是賈躍亭惟一剩下的平臺,也是未來可以繼續吸引投資者的噱頭。當然最終每個投資者的結果基本就是血本無歸,但問題的關鍵是投資人需要的是什麼?也許要的就是表面上的血本無歸。至少從目前看是這樣。

不知業內是否注意,這幾年,中國大量的熱錢湧入了所謂的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而這些產業主要特點就是國家政策上的扶持和寬鬆、短期內(未來5到10年)難以盈利、缺乏量化的考核標準,這無疑為某些企業和機構(包括投資方和被投資方)以高新技術之名行不軌之事提供了便利,與此前中國芯片產業造假以騙取國家資金支持,而今的這種方式更具隱蔽性、合法性,也更容易獲得輿論的認同,孰不知,長此下去,當需要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竟然連個像樣的“底褲”都沒有,而大量的資金已經在此過程中源源流出,最終受損的依然是我們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此,我們呼籲國家相關部門,對於高科技產業的投資要一如既往的支持,但對於明顯缺乏商業發展邏輯的投資與被投資方理應加強監管和審核,切莫讓中國此前的“芯”之痛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