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吵吵鬧鬧 孩子的這些表現你關注了嗎?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大部分成人精神疾病患者其實在兒童時期就有跡象可循。”在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前夕,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潘集陽結合臨床病例指出,很多人認為精神疾病患者一定是“吵吵鬧鬧的”,實際上兒童青少年時期精神障礙包括精神發育遲滯、心理發育障礙以及主要起病於兒童和少年期的行為和情緒障礙等多種類型,其中抑鬱症、多動症、網絡遊戲成癮等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精神疾病≠吵吵鬧鬧 孩子的這些表現你關注了嗎?


案例一

花季少女不堪抑鬱折磨生自殺念頭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佈的報告中指出,抑鬱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中排行首位,各地區整體而言,抑鬱症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5%-12%,預計到2030年重性抑鬱障礙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首位。

13歲少女小雯(化名)本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初二學生。一年前參加學校一項正式活動時,小雯莫名地出現了緊張、呼吸困難的症狀。老師和同學對此難以理解,覺得她在作秀。讓小雯沒想到的是,她將這件事告訴父母后,父母也不能理解,認為是小雯內心不夠強大。此後小雯開始與周邊人疏遠,喜歡一個人獨處,還會覺得自己活著是一種累贅。

壓抑、低落的觀念導致小雯萌生了自殺的想法,她開始在網上尋找各種自殺的方式,最終選擇將門窗緊閉,想用燒紙產生有毒氣體來自殺,後因害怕自己的行為被母親發現而終止。但是小雯還是會偷偷劃傷自己來宣洩情緒。情緒低落的症狀愈發加重,體重減輕,難以入睡,且呈現出晨重暮輕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和生活。

潘集陽接診小雯後,考慮小雯存在“重性抑鬱障礙”。潘集陽介紹,重性抑鬱障礙,也被稱為臨床抑鬱症、單相抑鬱,是一種精神疾病。重性抑鬱障礙的核心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食慾下降和睡眠障礙”。

精神疾病≠吵吵鬧鬧 孩子的這些表現你關注了嗎?


治療:抑鬱症兒童接受心理諮詢效果未必好

在小雯的治療方面,潘集陽表示,重度抑鬱障礙的治療目標主要是“臨床症狀的改善及認知功能的康復”。對於兒童重性抑鬱障礙通常採取藥物及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案。

孩子得了抑鬱症,很多家長認為要先進行心理治療。實際上,雖然心理治療對鬱抑症尤其是成人抑鬱症治療有一定效果,但由於很多小孩子心智發展不成熟,並不是進行心理治療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潘集陽還在臨床發現不少對於抑鬱症的認識誤區:很多家長對抑鬱症疾病本身認識不夠,認為孩子沒有病,不願帶孩子就診,有些即便跟孩子同來就診卻選擇坐在診室外面;還有些家長誤以為抑鬱症就是壓力大造成的;有些家長則認為是孩子自我封閉導致。“幾乎每次接診都要花很多時間給家長解釋。”潘集陽感慨。

潘集陽強調,研究證明,抑鬱症患者存在著大腦結構性改變,發病時間越長、發作次數越多,對大腦的損害越明顯,兒童一旦確診,一定要儘早就醫,足療程治療,不輕易停藥減藥。

案例二

“網癮少年”不單是調侃,也可能真的得了“病”

一年前,小劉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孩子,但因為手機、電腦以及網絡的普及,剛上中學的小劉變得對學習不上心,不在乎成績的好壞,覺得自己似乎離不開手機了。

小劉似乎活在一張無形的網裡。只要有機會,他就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微博,玩玩遊戲,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活動時,小劉寧願拿著手機看毫無意義的網絡視頻或是遊戲解說,也不願放下手機。

潘集陽接觸小劉後考慮小劉應該是網絡遊戲成癮,又稱遊戲障礙。《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對遊戲障礙的定義為:一種遊戲行為(數碼遊戲或視頻遊戲)模式,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於遊戲,以致其他興趣和日常生活都必須讓位於遊戲,即使出現負面後果,遊戲仍繼續下去或不斷升級。

潘集陽介紹,網絡成癮可以追溯到嬰兒時期,嬰兒通過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保留母愛的溫暖、安全感等美好的回憶和思念,而患者可以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隱藏在潛意識的滿足感。

過度地依賴網絡,對於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3歲至17歲的青少年在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大學生網絡成癮率在9%以上。長時間上網會影響青少年的生長髮育,同時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胃腸道功能紊亂等風險的發生,嚴重時會導致猝死。此外,網絡成癮者中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罹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抑鬱障礙或焦慮障礙遠高於一般人群。

精神疾病≠吵吵鬧鬧 孩子的這些表現你關注了嗎?


針對小劉的治療,潘集陽認為網絡成癮背後往往涉及到與父母家庭關係、學業、注意缺陷障礙、焦慮或抑鬱等多方面心理問題,如果對這些心理因素相關問題進行規範治療,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問題也能得到明顯改善。在治療方面可以採取認知行為療法、系統脫敏療法及替代療法等心理治療。

對於部分成癮行為難以控制、帶有衝動控制或者強迫色彩的患者需要考慮要配合藥物。目前用於治療網癮的藥物主要有抗抑鬱藥和情緒穩定藥兩大類,這些藥物可以抑制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產生,減少人的興奮度,從而起到戒除網癮的目的。

案例三

走神坐不住亂髮脾氣……這些表現不是“熊孩子”“專利”

9歲男孩小顏(化名)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就診。家屬介紹,小顏3年前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在就餐、上課以及做作業時經常發呆或做其他事情。平時小顏也靜不下來,總是擾亂別人做事情,還愛發脾氣,玩遊戲時不遵守遊戲規則,與同齡人相處存在問題,爭吵是家常便飯。在就診過程中,小顏也出現了走神以及“坐立不安”的表現。

潘集陽瞭解情況後考慮小顏應該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也就是常說的多動症。潘集陽介紹,多動症是最常見的兒童時期神經和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動、衝動等行為為主要特徵。部分患兒成年後仍有症狀,明顯影響患者學業、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後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在臨床上,通常要對孩子的行為、智力和其他認知能力、家庭功能和父母的養育方式、神經心理以及孩子的父母進行相關的測驗來判斷孩子是否患有ADHD。

ADHD在學齡兒童中總患病率為3%-10%,男孩患病率可能是女孩的3-4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精神衛生(WMH)的報告,57%在童年期患ADHD的個體至成年後仍患有ADHD;有證據顯示,約66%在童年期患ADHD的個體至成年後至少報告了1個導致顯著臨床損害的ADHD症狀,提示ADHD對患該病的兒童不僅在幼年時期存在嚴重影響,也可能對他今後的生活產生不良後果。

精神疾病≠吵吵鬧鬧 孩子的這些表現你關注了嗎?


潘集陽建議,在ADHD的治療上,最好根據患者及其家庭的特點制定綜合性干預方案。藥物治療能夠短期緩解部分症狀,對於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則更多地依靠非藥物治療方法。

附:心理健康素養十條(2018年版)

第一條: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第二條: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第三條: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第四條: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第五條:抑鬱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第六條: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第七條: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第八條:預防老年痴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第九條: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第十條: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王婧 通訊員張燦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