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羣沒屏蔽?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文 / 涼爽

自從退出了一百個群后,我每天多了很多時間。

“支付寶紅包再升級,紅包種類更多,金額更大!人人可領,天天可領!長按複製此消息,打開支付寶領紅包!xxxxx。”

“【美團外賣】第X個領取的人紅包最大!”

“我在砍價免費拿XXX,借你大刀砍一砍!”

不斷被群優惠、群廣告充斥著的生活,究竟失去了什麼。

當初微信群聊被設計出來的初衷,是為了聚集一群人在一起,提升溝通效率。但在我們的社交實踐中,卻逐漸變成了一種“群聊焦慮症”和壓力。

有一位郭女士,她的女兒學習成績不錯,便時常在老同學群裡曬曬女兒的優異成績。後來高考過後,郭女士的女兒考上了清華大學,就把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拍照發上老同學群,配上一句話:“清華錄取書就是大氣”,想著“這麼高興的消息,應該和老同學們分享分享。”

不料,她卻被移出了群聊,並被老同學拉黑。

分享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種優越感爆棚的炫耀,別人實在欣賞不來。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同學齊齊把這位愛顯擺的老同學踢走了。

微信是一個小型社會。手機震動——查看微信——回覆消息——刷朋友圈——再點開訂閱號幾篇推送——查看微信——震動是錯覺,這估計是大多數人在微信上的百態。微信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微信群也是我們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途徑。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尷尬的群聊,“有人@你”的紅色焦慮

曾經一起參加活動的,拉一個群;有一樣興趣的,拉一個群;大學宿舍一個群;大學同班同學、大學同級同學、大學同專業同學、大學社團,拉一個群;高中同學、初中同學、小學同學拉一個群,別忘了同級也拉一個;你還記得我嗎?跟你幼兒園同一個班的,還有A,B和C同學,還有聯繫嗎?我們拉一個群……

不怎麼熟的人,在群裡聊得熱火朝天。畢業幾年都沒見過面的,卻叫囂著喝茶吃宵夜。但卻從不見他們真正約見面。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04人進行了調查,75.4%的受訪者感覺微信群已經打擾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有人最喜歡拉群。無緣無故被拉進了一個群,手機突然顯示的幾百多條未讀信息。打開一看全部是,外賣紅包、招聘信息、亂七八糟的廣告、投票鏈接。還有的保險群、育兒群、聽書群、運動群,其實我一點也不感興趣裡面的八卦和尬聊。無論我如何左滑群聊,眼疾手快地點擊刪除or標為已讀,但!群裡顯示新消息的那個小紅點仍然頑強在線。

小紅點不消失讓我好焦慮!我躲不及,我不可以刪掉退群嗎?

不可以。有些群是無法一退了之的。

在工作中,這些因為某個任務而臨時組建起來的群,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工作安排,你@我,我@你之後,這些有著短暫目標的微信群最後會成為一個不斷被新消息壓下去、成為墊底的沉寂消息,最後還可能會被誤刪。如果群裡的“推銷人員”過多,可能還搖身演變為一個新的拉票、推廣或砍價群:“感謝大家幫我投票,記住是4536號哦”、“正在搶票回家/一分錢買XX,麻煩大家幫忙加速/砍價”……

有時候我們卻不得不一個個群點開查看,防止有遺漏安排自己工作的信息。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本來家長微信群的目的不過只是為了方便學校信息的傳達,卻成為各路“戲精”家長的“照妖鏡”。一條通知,就帶來家長們轟炸式的回覆。客套話“謝謝老師”、“老師辛苦”等一輪接一輪,把重要的通知淹沒;下班到家,如果老師在忙,稍有晚回覆,家長就有一堆意見;幼兒園的老師每天都要把小朋友吃飯的照片、學校通知等內容發送到家長群裡,但就有家長開始“作妖”,為什麼我孩子的照片那麼少,為什麼……各種不滿情緒都往群裡倒,已嚴重影響其他家長的情緒和學校老師的正常工作。

有老師在網上感嘆:“自從開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

微信群是現在家校溝通最便捷的方式,但卻成為老師的隱形負擔。

後來,某所幼兒園專門為家長微信群立了幾條規矩。包括:微信群內不得發任何與孩子無關的信息,如投票、廣告、紅包等;班主任發佈通知後,如無特殊情況,不必回覆。教師在上班期間無法隨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請儘量避免晚上與老師交流等。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當今網絡時代,信息太多,選擇太多,讓人眼花繚亂、眼高手低。不僅是家裡的物品需要斷舍離,對自己接收到的雜亂信息也要做一個有效的篩選。

面對毫無意義但又不能退出的微信群,除了不去增加垃圾信息刷屏之外,我們最勇敢的舉動不是“刪除並退出”,而是默默選擇“免打擾”。

微信群不再是單純的微信群。砍價、拉票是中國傳統人情的線上再現,專業群、興趣群、工作群則體現了虛榮心和毛躁心態。

如果是自己拉起的群,儘量建立固定的群規和懲罰方案。

儘量少加入一些“競爭性質”的群,比如各式各樣的媽媽群,升學面試、考試考級、報考學校、各種比賽無時不刻不充斥在這一群陌生媽媽口舌之中。一開始是因為有共同的育兒問題聚集到一起,但是隨著“誰考上了什麼重點中學,誰三歲就能背一百首古詩,誰國外鋼琴比賽第一名”的消息越來越多,回頭看看這個從來不讓你驕傲卻只會讓自己勞心勞力的親生孩子,非但沒有在群裡學習到優秀的教育策略,居然徒增了滿腦子的育兒焦慮。

不加入各種微信群,我可能會錯過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有利用價值的信息,失去了高談闊論的渠道。但一點也不遺憾,因為同時,你多了很多可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也與無謂的焦慮、虛榮失之交臂,避免讓自己陷入信息過載的境地,完美地錯過了這個消耗自己能量的深淵。

你的微信還有多少個群沒屏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