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的今時今日此時此刻?

何來的今時今日此時此刻?

看過5月活動日曆的小夥伴,一定對“日晷”這個詞印象深刻~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

日晷的構造與原理反映了古代在天文研究上的智慧、古人對時間的無限追尋與思索。實際上,在“時間”問題上,人類求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何來的今時今日此時此刻?

日晷的構造與原理

如果一個原始人穿越到現代社會,他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太陽剛出來,大人都趕著去上班,小孩子都趕著去上學?如果遲到了可能會被扣錢或者捱罵。到了黃昏,大人和小孩子又都紛紛回到家裡。

我們對“時間”已經非常熟悉,就像空氣一樣。但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人類還沒有時間的概念。這不僅是因為“原始人”沒有鐘錶,更重要的是,“原始人”不需要把時間計算得這麼精確。

一萬多年前,人類進入了農業社會。時間的概念變得越來越重要,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割?什麼時候該到廟裡祈福求雨?

人們越來越需要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現在是幾點鐘”,所以,人們開始發明種種計算時間的辦法。

看太陽

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太陽。例如,在古埃及,有許多方尖碑,有太陽的時候,看一看方尖碑的影子在什麼地方,就可以大概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方尖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日晷。

方尖碑不僅僅是用來看現在幾點鐘;它還可以充當簡單的“日曆”。一年當中,當它正午的影子是最短的時候,就是每年的夏至。反之,影子最長的時候就是冬至。

方尖碑那麼大,不方便攜帶。於是,古埃及人就發明了比較小巧的日晷。2013年,人們在埃及的國王谷(King’s Valley),發現了公元前13世紀的日晷。它說白了就是一塊畫著刻度的石頭,上面還插著一根小棍。只要把它放在太陽下,看看小棍的影子指在哪個刻度上,就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了。

何來的今時今日此時此刻?

日晷變化圖

人們發現這個日晷的地方,是一個給修建陵墓的工人住的屋子。所以,古埃及人在這裡造了一個日晷,可能是為了監督工人上工下工,就像我們今天上下班一樣。

看月亮

另一個計時的辦法是看月亮。月亮從缺到圓,再從圓到缺的變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計時週期:月份。

我國《詩經》中有一首詩叫作《七月》。這首詩說,過去的農民,到了六月就有野葡萄吃,到了七月就有大豆吃,到了八月可以打棗子,到了十月就要去割稻子,準備釀米酒了。注1

當然,這首詩裡用的是周朝的歷法,比現在的農曆晚了兩個月。

這首詩說明我們自古就是吃貨民族,不對,應該是告訴我們計算月份的重要。水稻不可能在七月成熟,野葡萄也不會在十月發芽,農夫必須嚴格遵守農時,什麼季節做什麼事。誤了農時,就要捱餓咯。

何來的今時今日此時此刻?

月相圖

《七月》裡還有一句反覆出現的話:“七月流火”,“火”指的是天蠍座α星,這顆星從東向西移動,就表示天氣將要轉涼了。

看星星

這是第三個計時的辦法:看星星。例如,古埃及人的歷法,就是靠著星星制定的。如果有一天,天狼星先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來,緊接著太陽昇起,那一天就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一天之後不久,尼羅河就會發洪水,為古埃及的農民帶來肥沃的泥土。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時間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精確,從年、月、日,到小時、分鐘和秒。我們計量時間的方法,也從天然的週期性運動,變成了人造的、更精確的週期性運動。

最早的機械鐘可能出現在14世紀。它要用重物推動齒輪來回擺動來計時,精確度不高。

何來的今時今日此時此刻?

機械鐘擒縱裝置原理

不過在那個時候,人們使用機械鐘不是為了準時赴約,而是為了每天準時向神靈禱告。所以,最早的機械鐘通常都安在教堂裡。

後來,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在1656年發明了擺鐘。

擺鐘擒縱裝置原理

鐘擺每次來回搖晃,所花的時間,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用它作為計時標準,鐘的誤差一下子就縮減到了10秒左右。

進入20世紀,為了準確地收取和發送各種頻率的無線電波,電氣工程師沃爾特•卡迪發明了石英晶體振盪器。通上電流以後,晶體振盪器會以非常穩定的頻率振盪,比擺鐘的誤差小得多。

於是,越來越多人用上了石英鐘。

1955時,科學家又發明了比石英鐘走得更準的裝置:原子鐘。原子鐘利用原子的共振頻率作為計時標準。就算你用上幾百萬年,它的誤差都不會超過1秒。

一個足夠準的鍾,不光能告訴我們正確的時間,也能幫助我們享受到各種新技術帶來的便利。

例如著名的“GPS定位技術”,基本原理就依靠精確計時:不同衛星的信號傳到你的手機,信號發出的時間和你手機接收的時間,存在很小的時間差。測出這個差異,手機就能計算出你在地球上的準確位置。

如果沒有GPS定位,地圖導航、共享單車、互聯網打車等就不可能出現了。

在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計時的要求也會隨之提高。

也許,到那時候,富人的“玩具”不再是瑞士表,而是銫原子鐘,而老闆抓遲到的時間,也會精確到億分之一秒。

如果你也對“時間”有著無求的好奇與無限的追尋,不如來上海科技館的“時間故事”展,看一看時間的奧秘!

時間故事

2018年5月16日至2018年8月15日

09:00—17:15

(週一閉館,國定假日除外)

上海科技館(二樓)特展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