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肥胖和健康,聽起來似乎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確實有一些科學家相信健康的胖子是存在的。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這些科學家之所以不遺餘力地試圖在大眾中普及這個概念,肯定不是要鼓勵胖子們自暴自棄,而是在於他們相信一些身體沒毛病的胖子沒必要不惜一切代價地減肥,這樣有可能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

這個想法當然不錯,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數據的支持。比如,曾經有人測量了美國胖子們的身體指數,包括血壓、心率、膽固醇含量和胰島素敏感度等等,發現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胖子各項指標均屬於正常範圍,光看這些指標的話根本分辨不出哪些人是胖子哪些人體重正常。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但是,一項新發現認為,肥胖的人心臟衰竭和中風的風險更高,即使他們看起來很健康,沒有明顯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在葡萄牙波爾圖的歐洲肥胖大會上,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即使肥胖也可能有健康的代謝,但是這項發現推翻了這個觀點。

“代謝健康型胖子”是錯誤的

過去的一些研究認為,存在“代謝健康型胖子”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基於小規模得出的研究結論。伯明翰大學的這項研究對350萬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其中61000人患上了冠心病。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肥胖通常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人們認為這個指數並不完美,因為像運動員那樣肌肉密度很高的人也可能與肥胖的人擁有相同的BMI。

身體質量指數(BMI)

BMI是體重/身高的簡便指數,通常用於對成年進行超重和肥胖分類。其定義為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即kg/㎡。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身體質量指數(BMI)參考圖

根據亞洲人的實際情況,我們定義:

·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於或大於24時為超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於或大於28時為肥胖;

·健身的漢子們請自動忽略,渾身腱子肉的你們不需要考慮BMI什麼的。

科學家對1995-2015年改善健康網絡(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中的350萬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這是英國的一個大型通用實踐數據庫。

在研究的最開始,這350萬個胖子並沒有冠心病,科學家們根據BMI、糖尿病狀況、血壓狀況和血脂狀況對他們進行分組,這些症狀都被歸類為代謝異常,而沒有這些症狀的人都被歸類為代謝健康。

該研究發現,看上去健康的肥胖者患冠心病的風險比體重正常的人高出50%,腦血管疾病風險上升7%,這種疾病會引起中風,使心臟衰竭的風險翻倍。

很多人會說,舉重運動員擁有看上去肥胖的BMI,但是他們很健康。其實,BMI很粗糙,它僅是我們目前在臨床上擁有的唯一代表體脂的衡量方法。在全球醫生和醫院診所中使用其他的方法都不現實。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所以,即使BMI很粗糙,但大家也只能使用它。雖然某些人的BMI數據存在誤差,但是這項研究是基於巨大的人口數量,這也就是說能足夠說明,這其中BMI數值大的人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而說他們的代謝很健康、心臟病風險沒增加這個結論是錯的。

讓人們控制好體重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他們是否有代謝異常的狀況。從大量人口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代謝健康型胖子”其實是不成立的,最好不要使用這個詞語來描述肥胖的人,無論他們有多少代謝併發症。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世界肥胖協會在2017年正式宣佈肥胖是一種疾病,因為它會導致諸多健康問題。

2017年8月,瑞典的一項研究對130萬男性進行了30年的追蹤,該研究發現,在18歲的時候最健康的人相比於這個年齡最不健康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低51%。但是如果是肥胖的人,那麼他們在年輕時所具有的健康優勢就會被抵消了。

體脂率

體脂率是人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佔比例,又稱體脂百分數(F%)。目前一般採用生物電阻方式測量,一般健身房、醫院、保健品店都會有這種設備,手握一下就能測出體脂,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準確的。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男女體脂率參考圖

對於體脂率,我們建議:

·女生正常是20-28%,安全下線為13-15%;

·男生正常是15-18%,安全下線為5%;

·如果你是健身愛好者(男),請把體脂降到10%以下,這樣你的肌肉才能見天日。

一定數量的脂肪對於維持正常生理功能非常必要,尤其是對於女生,育齡女生更要注意。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Peter教授領導的研究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上,他說:“這些結果表明,從減少過早死亡風險的角度來看,在生命早期BMI值低相比於更高的身體健康程度更加重要。”

悉尼大學Boden研究所專門研究肥胖、營養、運動和飲食紊亂的Timothy Gill教授說:總存在一些雖然肥胖但是健康的人,就像是那些終生吸菸但沒有得肺癌的人。

因為由於風險分佈的原因,很可能有些肥胖的人並不會患上這些疾病。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世界癌症基金的高級研究人員Susannah Brown說:這項研究的發現強調了抑制肥胖問題的重要性。肥胖或超重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增加11種常見癌症的風險,包括前列腺癌和肝癌。

如果每個人都保持健康體重,那麼僅在英國,每年能夠少發生25000起癌症病例。

為什麼你比別人胖?

1

遺傳因素

首先要告訴大家一個非常不幸的消息,那就是胖不胖的很大影響因素在於基因,有一種基因可以決定在你吃多了以後是不是會長胖。

有一個這樣的實驗,同樣的老鼠,同樣的吃太多,但是有這個基因的老鼠變胖了,沒有這個基因的老鼠就沒變胖。而前段時間Nature也發表了一篇在營養學界比較有影響力的文章,說生糖指數這個東西要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有的人喝可樂血糖變化都不會很大,但有的人吃紅薯都會有比較明顯的血糖波動,這可能和胰島素抵抗基因、各種激素受體基因都有關。不得不感慨: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上,連胖不胖都要拼爹啊!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2

後天因素

1.飲食習慣

1)食慾與總能量攝入過多

肥胖人群在最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比別人食慾好一點點,然後每頓飯多吃一點點,別人吃八分飽,你會吃到十分甚至十二分。看起來似乎你沒有比別人吃很多,但長期微小的熱量不平衡,就會給人帶來很大的體重變化。

2)糖類攝入過多

糖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多,由於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相對來說較容易,如果是遊離糖的話更容易升高血糖,誘發脂肪積累。所以愛吃甜食、愛喝飲料是肥胖的很大風險因素。

3)高脂食物偏好

脂肪是大部分食物香味的來源,就像脫脂牛奶喝起來就是沒有全脂牛奶好喝,雞腿肉吃起來比雞胸肉嫩滑不少,這些都是脂肪的功勞。它能使食物更可口,不需更多咀嚼,但它引起的較低的胃膨脹作用也讓我們更容易餓。

而且有研究表明,體重較大的人對脂肪的飽足反應降低,他們脂肪氧化能力也降低,也就是說代謝能力是下降的。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2.體力活動太少

體力活動指的可不僅僅是鍛鍊,我們動用骨骼肌的每一個運動都算體力活動。這裡指的體力活動太少就包括長期坐在辦公桌前工作、一直坐在教室上課、總是坐著趴著看電劇打遊戲等等,這樣的生活方式叫做靜態的生活方式。

靜態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和很多代謝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這並不會因為你每天下午跑步半小時而得到很多改善。


3.家庭和社會環境的支持

減肥和健康很大程度地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當父母和家人對你的飲食和運動方案都給予極大的支持,那你真正習慣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同樣的,當你能更容易地獲取垃圾食品,那你變胖的可能性也會大很多。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怎樣開心的不變胖?

1

增加體力活動

不僅是要去健身,要練課程,還要在生活的每一點一滴裡融入動一動的習慣,這樣無形之中消耗會增加很多。

而體力活動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改變基因的表達——就是讓我們最絕望的遺傳因素,是可以通過運動改善的。所以,不運動或許不是你變胖的理由,但運動,一定是你瘦下來的必要條件。

2

有意識地吃能帶來飽腹感的食物

吃東西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種類。當我們吃的蔬菜和薯類粗糧比較多的時候,由於食物體積比較大,自然就可以有比較好的飽腹感。

就像吃飽了逛超市會比較有自制力一樣,每頓飯都能吃飽對於減肥的人來說是決定減肥工程能否持續的決定性因素。


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3

規律作息

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拉粑粑,這些對於一個人的健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減肥來說也特別重要。

這樣的規律作息可以讓身體避免無謂的應激狀態,所有的代謝過程也能比較順暢地進行。

4

喝酸奶,吃膳食纖維

有最新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決定我們是不是會變胖以及是不是會不開心、情緒暴躁上面有比較大的作用。

所以,每天吃足夠的膳食纖維,對於給腸道菌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有比較大的作用;喝酸奶也是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種類和數量的。腸道菌群健康了,我們自然也就更容易保持比較健康的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