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歌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潮州歌册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也有一些反映地方题材。以改编的为多,创作相对较少。比较流行的有《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吴忠恕》、《过番歌》、《隋唐演义》、《包公出世》及《正德君游江南》等。

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广东省潮州俗文学中最流行的汉族说唱文学,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中国弹词分南北两大流派:国语弹词和方言弹词。大鼓弹词为北派弹词,也称国语弹词。江浙秦淮流域、广州珠江流域、潮州韩江流域、福建闽江流域的说唱文学,谓之南派弹词,也称方言弹词。江浙、广州、福建弹词,只是撷取故事中动人的片断经文人润饰而为歌妓弹唱的小曲;潮州歌册之所以成为千家万户,一代代妇女百唱不厌的缘由,则是它以恢宏完整的故事内容,浓重的场景渲染和扣人心弦的人物心里活动刻画,给歌者或听者留下恋恋之情,听一卷潮歌如同观赏一出大戏,潮州歌册对潮州妇女的精神熏陶和文化教育的普及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著名文史学家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今日所见国语弹词,其年代很少在乾隆以前。"这只说国语弹词的历史。至于潮州歌册这一方言弹词因被封建社会视为"书正歌邪字无曲"而未载入史册,从旧版歌册看均是咸丰至同治年间的刻本,这可作为探究潮歌产生年代的线索。旧潮州歌册刻印商皆集中于潮州府,刻录发行最多的当推潮城李万刊号及第二代子族的李万利老店、万利春记、万利生记,还有王生记、陈财利堂、吴瑞文堂、王友芝堂都创店于清末,汕头升平路的名利轩创店于民国之后,这家刻印商在重整旧歌册的同时注入民主革命的新思潮,如:讴歌民主思想的《新中华》,赞颂辛亥革命人物故事的《许友若》以及《澎湃歌》等,大力传播民主思想。可以这样说,清咸丰以前潮州歌册已在民间以口头哼唱,迨至咸丰年间才刊刻印行,达到极盛时期而广为传播。

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具有三大特色:其一、通俗性。语言浅白平易夹杂方言掌句,口语化,音韵悠扬和谐琅琅上口,虽以七言、五言为套格,情节紧张时有多变节奏以增强表达和感染力。其二、地方化。根据外地题材编写的歌册也泛溢潮俗文化的特色。如:以浙江题材编写的《小红袍》名歌,在编写徐鸾英姑嫂元宵赏灯的场景:"也有英歌十几班,也有锣鼓闹呛呛,也有皮猴共吊戏,也有白字共乱弹"。好像徐鸾英姑嫂赏灯不在杭州而是在潮州。语言、细节、风物渗进潮俗特色,让歌者感到亲切。其三、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融中国小说、戏曲、弹词于一炉。如:《龙井渡头》的故事情节很强烈,但作者不一味发展故事,而是有主有次展示细节。在表现林绍这个穷秀才原配余氏重钱忘义改嫁他人,和林绍衣锦荣归忍辱求全两个情节中波澜起伏。潮州歌册既有"戏笔造歌劝善良"又有"悲欢离合的鉴赏"、"扬善征恶的箴言",才一代又一代使歌者醉心。

潮州歌册基本上是七字句,每节四句一韵,换节时可连韵,也可换韵,以押平声韵为主。朗唱时每节末句拉长声音,略作间歇而增强节奏感。七字句是基本形式,但夹在叙事中间的一些书信、奏疏、诏令、传话、对话等,则灵活采用多种句式:三三七、三三四、三三五、四四四四、五五五五、六六六六、七四七四等为一节。部分歌册歌文中间夹有少量说白,简要说明事因,交代事项,转述过程等,使故事连贯,眉目清楚。

歌册是潮汕地区的地方文化艺术,只要世界有潮人在,它就不会消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潮汕歌册还是不会消亡。"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位整理、研究潮汕地方文化有多年的研究人员如是说。

说唱文学曾盛行民间

潮汕地区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包括语言、戏曲、饮食等在内,颇具地域特色,在各种文化形态内,潮汕歌册是其中的一种。潮汕歌册是什么?它是潮汕地区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和北方的大鼓一样,成为中国主要的两种说唱文学形式。一般认为由唐代以来的潮汕弹词演变而成,形成于明代中叶,繁盛于晚清至民国。作为一种自娱互乐的民间文艺活动,它流行500多年,深深扎根于群众中,很受民众尤其是妇女的欢迎,基于此,它有一个"半边天文学"的别称。歌文由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流行于潮汕方言区。

数百年流传之下,潮汕歌册总数不下500种,但由于不断流失和损毁,现在保存下来的约有200部左右,能开列书目的有300多部。篇幅长短不一,以数万字一部的占多数,最长的篇幅达五六十万字。

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底层人文"

潮汕歌册取材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故事、古代小说、各种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的艺术冲动使歌册作者将上述种种作了通俗化处理,如此,引车卖浆者也能心领神会。如《仁贵东征》、《正德皇帝游江南》、《十八寡妇征西》、《过番歌》、《陈三五娘》等等。传统的潮汕歌册本子多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潮汕李万利、吴瑞文堂、吴生记等商号木板印刷的。

潮汕文化学者吴奎信教授说,歌册是在潮汕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于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反映政治道德、风物人情、阶级矛盾上。歌册的作者大都来自市民阶层,因此使歌册能真正抒发底层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艺术价值

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弹词是中国南方汉族说唱文学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和北方的大鼓成为中国二大说唱文学形式。潮汕的说唱文学始于唐代。唐代,佛教在潮州一带盛行,潮州开元寺的建立就是明证。随着佛教的盛行,变文也开始在潮州流传开了。所谓变文,即变佛教本文为通俗文字的意思,最初以佛经为蓝本,改编为通俗韵文。接着,本地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新变文。这些变文逐步成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说唱变文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弹自唱,这就成了最初的弹词。潮州弹词,通俗简朴,文字多为七言句子,平仄不拘,且用潮州方言押韵,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孝》、《娘娘落山》就是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至明清时期,弹词在潮州非常盛行。但是,由于演唱弹词要有一定技巧,且要弹拨乐器伴奏,故不易普及。同时,弹词抄写本在传抄中又多有错漏,故不易普及。因此,一些文人根据读者口味大量地编写了这类本子。书商见销路甚佳,也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狄青平西全歌》等,群众将这些刻本称为"歌册"。由此可见,潮州歌册是逐渐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如原潮州瑞文堂出版的潮州歌册《隋唐演义》,其全名叫做《隋唐演义古调弹词》。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出来后,吸取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

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现状

潮州歌册深受文艺界珍视,1982年12月《木鱼书·潮州歌册叙录》问世,其间有介绍潮州歌册的现实价值;1983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有潮州歌册条;著名文史学家赵景深主编的《古代曲艺选集》中辑篡潮州歌册《吴忠恕》、《宋帝昺走国》部分精采段落并对潮州歌册加以评介;潮人俗文学家薛汕在北京整理编纂了《潮州歌册选》约四十万字,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潮州歌册不再是偏居一偶的闲花、野花,它以俗中有雅的魅力登上中国文坛的大雅之堂。它是中国说唱文学南方弹词的一朵奇葩。

非遗科普|潮州歌册

歌册传承

时移世易,唱歌册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人们发现,在汕头的中山公园、海滨长廊等地,每天上午也有一群老人聚集在一起,听一位"老阿姆"吟唱歌册。一曲毕了,老人们感慨唏嘘:现在的人们不喜欢这项娱乐,以后歌册怕要失传了,应该有人传承,毕竟它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潮汕各地不少文化人还热衷此道,纷纷挥毫创作新潮汕歌册,当时汕头市以及各县报刊不时刊登,使城乡妇女更有兴趣说唱。这些新歌册与传统歌册一样,具有故事曲折新奇、语言通俗生动、音韵和谐顺口的特点,吟唱起来颇能吸引听众。但惜乎新旧歌册大多殆尽于"文革"浩劫,此道从此式微。

"歌册是地域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潮汕人民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什么时候婉转抒情、轻柔优美的歌册还能为潮汕人所吟唱,但愿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忆,更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说到这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一位老者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