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鏡頭記錄下真實的知青生活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1978年末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或兵團務農及開發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

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主席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

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當時,美術家朱宣鹹1958年創作的作品《知識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動地記錄了北大荒農墾在那個特定時代知識青年的畫面。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五十年代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提出來的,是我們黨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次大試驗。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回到城市。

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