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大師的10個超級記憶方法!讓你記得快、記得牢

記憶大師的10個超級記憶方法!讓你記得快、記得牢

文 © 曲一線科學備考

記憶是一個很讓我們頭疼的事情,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記憶力好,可事實上,大部分人都不是天生的記憶力好,他們只是“會記”而已。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記憶力好的結果,而看不到他們是如何記憶的,以及所付出的努力的這個過程。

現實中沒有一步登天的事情,記憶力就是這樣,想要提高記憶力,那就一點一點學、一步一步練。下面是十條高效記憶的策略,更多的是給大家一個思路,更多的還需要大家自己去嘗試和練習。也就是所謂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1、保有“我一定能記得住”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時,腦細胞的活動會受到鉗制,而細胞活動力降低,記憶力就會變差。若因沒自信導致腦活動受到鉗制,腦部就會更“記不住”,並且愈記不住就會變得愈沒自信,最終淪為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訓練提高記憶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記得住”,並啟動良性循環。

2、要記得住,先決條件“勾起興趣”

對於有興趣或關心的事物,人們可以毫無困難地記住呢。比如:記不住簡單英文單字的人,卻能唱很多英文歌曲。

另外,好奇心也會促使記憶力增加。小學生在上學途中,對於經過的所有商家店名幾乎過目不忘,這除了是因為腦部年輕有活力外,也是因為他們總是對事物充滿著好奇心的緣故。

相反地,上班族幾乎記不住在通勤電車上看到的風景,因為他們只是毫無興趣地朝外看而已;而老人家的記憶力降低,也可說是因為對人生失去了興趣。

如果說興趣是記憶的根源,那麼又該如何對“討厭的科目”產生興趣?這點或許讓許多人覺得困難。多數人感到沒興趣或討厭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覺得很無聊。此時,不妨找該項課程的指導老師談談或許會得到改善與幫助。

這是因為該專業科目的老師,將該科目視為畢生的志業,所以能察知到什麼才是能吸引住我們的關鍵,進而使我們不敬而遠之。而且在談話中,我們也能發現自己沒注意的地方,卻意外地有趣或有魅力。像這樣抱著一些些興趣,讓它們發揮如開胃菜般的效用,點燃旺盛的求知慾,就能增進記憶了。

3、集中注意力是記憶的前提

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對已經閱讀過的書籍,不經意往回翻看時,卻感覺眼前的每一頁都像完全沒看過似的,自己一點印象都沒有。這種心理狀態就叫“心不在焉”,指的是眼裡雖然看著對象,但心裡卻什麼都沒看到,所見到的事物自然難以留在記憶當中。即使不到心不在焉的程度,而只是漫不經心地看,也同樣會記不起來。如果真的想要記起來的話,就要用“心”仔細觀察,掌握住對象的特徵。

學習上的漫不經心、不在狀態、注意力不集中等,學習後想要重現內容,或者說很好的記住基本是辦不到的。你首先要找出特徵所在,仔細地理解特徵及其關聯才行,就像畫家在繪圖時會專注地用眼睛來觀察目標,是同樣的道理。

4、記性好的人,多半是會整理的人

他們知道怎麼整理,好記憶自然水到渠成。比如下面這十個詞語,你能快速記住嗎?

狗、帽子、貓、掛鐘、桌子、五斗櫃、眼鏡、鸚鵡、鞋子、戒指。

想輕鬆地記住以上名詞,就不能直接按照這順序來記,而是要先分類、整理這些詞語後再記憶。例如:“動物”─狗、貓、鸚鵡;“穿戴在身上的物件”─帽子、眼鏡、鞋子、戒指;“放在家中的物件”─掛鐘、桌子、五斗櫃。像這樣進行分類再記憶,不僅記得快也記得正確。

5、機械記憶和結構性記憶

小學生背九九乘法表時,先從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開始,即使是機械式地背誦,也會很快地進入到記憶裡。但是若換成高中生,用同樣的方法來背化學方程式,可就不一定奏效了。因年齡不同,人用來記憶的方法也會有差異,因此配合年齡選擇記憶方式,才是合理有效的記憶方法。

曾有位學者的研究顯示,男性到十三歲、女性到十一歲之後,機械式的記憶力就會開始減退,而由結構性的記憶力,也就是以意義及邏輯為根據的記憶力所取代。

換言之,比起單純死背,先理解內容後再記憶,是比較合乎中學生記憶的模式。像在背誦化學方程式時,從導出的過程來記憶,才是較合理的方式。

另外,隨著年齡增加,人們會從聽覺取向轉變為視覺取向。大約在小學三年級之後,人類會比較容易記得住來自視覺的記憶。也就是說:對於三年級以後的人群,不如一邊聽著內容,一邊做筆記並轉換成容易理解的圖表,這樣做更有助於記憶。

6、反覆記憶的重要,再強調都不為過

沒有人能做到只看一遍或者學習一遍,就永遠記住。不管是什麼內容,只有通過不停複習的方式,才能確實地保有記憶。在“遺忘曲線”中也強調了“重複”對記憶的重要性。遺忘曲線中對一個新知識的重複記憶,其複習點時間間隔是:5分鐘;30分鐘;1小時;8小時;1天;2天;6天;31天。

7、增進記憶,在於是否正確理解事物

當你覺得自己記性差而想放棄之前,請再一次確認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努力地理解內容,看起來像是在繞遠路,事實上卻是通往記憶真正的“捷徑”。

有位心理學者巴塞特,曾經以“本質層面的理解可以強固記憶”為主題,對歷史課的學生們做實驗的結果顯示,有充分理解歷史事實與意義的學生,比起理解程度較低、只知背誦史實的學生,其記憶情況是明顯地更為優秀。這個實驗也可以作為“理解有助於長期記憶”這一說法的佐證。

8、運用記憶技巧,輔助提高記憶效率

記憶的技巧很多,針對不同的內容,可以靈活運用不同的記憶技巧。比如分類記憶、特點記憶、諧音記憶、聯想記憶、趣味記憶、圖表記憶、縮短記憶、卡片記憶、筆記整理記憶等等。靈活運用這些方法,均能起到增強記憶效率的作用。

另外,如編碼記憶、思維導圖記憶、速讀記憶等,都是可以通過專門訓練而提升的記憶技巧。

速讀記憶是一種快速閱讀之後的重點記憶和理解記憶;編碼記憶是一種將編碼信息與恰當的線索聯繫起來的個性化記憶;思維導圖記憶是一種將所需記憶內容整合成關鍵詞句後的思維記憶。

這三種記憶,也是我經常用到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軟件中對我上述的三種訓練都有具體的講解和訓練。

9、感覺記憶

記憶會運用到所有的感覺,不只視覺或聽覺,像觸覺、味覺、嗅覺或是運動感覺、按壓感覺、痛覺等等,所有的感覺都可以成為記憶的助力。

其中關於手的部分,像指尖的按壓感覺、運動感覺、指頭的動作等都包含在內。學習時,透過書寫用具將要記憶的事物與手之間相連接起來,對記憶來說,是很重要的感覺機制。

我在教書時,會將英文的專有名詞寫在黑板上,曾經發生過已經寫了數十次的單字詞語,卻怎麼都想不起來該怎麼拼的情況。當時我先離開黑板前,用筆在講桌的紙上拼寫出那個詞來,然後轉身寫在黑板上,這時手就像恢復記憶般地,可以很順利地在黑板上拼寫出正確的語詞。

不僅是按字母拼寫的外文單字,在記中文字時也一樣,別光靠著頭腦記,更要在紙上多寫幾遍,“用手記下來”。當突然忘記寫不出來的時候,運用“手寫感”去回想,肯定能派上大用場。

10、一口一口的吃

當你有一大堆知識、材料需要記憶的時候,可以先著眼於容易掌握的材料,以削減數量來降低反彈的心情。

無論那一個學科,一定有些看起來會比較容易記得住。

比如之前做過相似的題型,或是英文單字裡音節較少的單字等等,找出這類容易掌握的素材,從這些先開始記憶。

即使只是從眾多材料裡選出好記的材料,在不知不覺間也會記下相當多的數量。到一定程度後回頭看看,發現“已經記這麼多了啊!”就會有種負擔減輕的感覺,更能繼續努力下去。

抱著“還有這麼多要記啊!”或“已經記這麼多了啊!”的心情來記憶,兩者間的效率肯定有很大差別。

關注:曲一線科學備考 公眾平臺

每天11:30準時更新 陪你出征 贏在高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