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skr人!閨蜜,你演的這齣戲讓我領教了職場塑料情

氣skr人!閨蜜,你演的這出戏讓我領教了職場塑料情


在職場這個你死我活的江湖裡,

誰又敢說自己不會“挨刀”呢?

電影《中國合夥人》中,王陽和成冬青從好朋友成了合夥人,後來意見不合散夥了,王陽說了句:“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

世界上最富的兩個商人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他們倆不僅是朋友,還是同事、合夥人、投資人和僱主,2006年巴菲特還給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捐贈了自己的大部分財產。

職場真假友誼的話題,似乎從來都不缺乏。

關於這個話題,快樂沃克君有感而發一句:在職場,最大的忌諱,就是“交淺言深”。

咪蒙說過一句話:“老闆發工資給你,不是讓你交朋友來的。”

每天大家忙的連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完,哪有什麼閒情雅緻來交友?

何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因為輕信職場上所謂的朋友,結果被反捅一刀的故事,我們聽的還少嗎?

人性是複雜且難以捉摸的,你永遠不知道今天和你稱兄道弟的這個人,明天會不會出賣你,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無論平時和你玩的多麼好的同事,在利益的衝突面前都會爭得面紅耳赤。

你和他有多要好,撕逼的時候就會有多殘酷。

職場閨蜜給我的“千層套路”

職場友誼似乎只有三種情形:要麼不深交、要麼不長久、要麼為利益。

聽上去,都很“塑料”。

先來說一個快樂沃克君幾年前的故事吧。

那是快樂沃克君初入職場,對人情世故還沒什麼概念的時候。

姍姍是老天爺給我砸來的第一個同事朋友。

初見她,是在求職複試時,短短十幾分鍾,我感覺遇到了對味的人。

人與人真有磁場這回事,一接觸就能感受出來。

茫茫人海中,能遇到對味的人,還真是挺幸運的。

機緣巧合,幾天後,我真的接到了入職通知。

就這樣我和剛進來的姍姍成了同事。

兩個女孩子天生的情感優勢吧,很快我們就變得親密無間。

累了就互相發信息pk表情包;

中午一起打飯、買各種小零食;

下班後即使自己不加班,也非要等到另一個人一起回家。

就這樣,我們像一個連體嬰兒一般,所有人也都知道:小寧和姍姍是好朋友。

她說她對朋友是有明確定位的,跟不同定位的朋友說不同的話。

只記得我當時被這鏗鏘有力的邏輯嚇了一跳。

後來想想,也沒什麼不好的,這確實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

只要不損人利己,也無可厚非。

但我忘了,人有多面性,有神性的一面,還有魔性的一面。

一旦走得太近,問題就來了。

氣skr人!閨蜜,你演的這出戏讓我領教了職場塑料情

有次發佈會結束後,boss吼住大家一起合照。

當時我被人群推到一邊,恰好站在boss旁邊。

姍姍突然過來,說想和我站一起。

我樂呵呵地笑著把她拉過來。

下一秒,她悄無聲息佔了我剛剛的位置,湊到了老闆的旁邊。

說實話,當時我並不在意這事。

如果是個不熟悉的同事,我可能還有時間去介意一下。

幾天後的一次小組會議,讓我對身邊的這個閨蜜,多了一份認識。

“業務方都給我發消息了,這次項目效果很好,他們很滿意。

方案原定是姍姍來做的吧?

最後小寧給我還有點驚訝,不過完成的很優秀,不錯不錯。”

我正要回答,姍姍面容自然地微笑著說:

“謝謝組長,我那天生病請假讓小寧去送方案了。

當時跟小寧交流過很多想法,她也很棒,好多點子是她給我的靈感~”

我不知道自己那天怎麼聽完整個會議,只知道,那個方案不是她做的。

她也不是生病,而是因為遊樂園半價活動,就把十幾頁的大綱給了我。

當時熬夜的那個晚上我精神無比,只想趕快幫她把方案趕出來;

而此時這個夜晚我卻輾轉反側,思考著這段似假似真的友誼。

似乎突然之間明白了成人世界的一個道理:

人都有演員的一面,去原諒那些被生活逼成演員的人,

提防那些戲裡戲外轉換自如的影帝影后,

你可能不得不去周旋一下,但永遠不要與其交心。

我哭了,為現實的殘酷,為塑料的友誼,為曾經付出的感情。

大人哭和孩子哭從來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哭是想得到他想要的;

而大人哭,通常是因為永遠的失去。

我以為的無話不談只是一個笑話

快樂沃克君以前還就職過一家互聯網公司。

部門有一個聊的還不錯的姐姐M,

她算是我轉行文案的入門師父,

我對她特別敬重,她也對我十分的欣賞。

有時候領導甩鍋給我,她還會挺身而出為我分擔。

我不知道M是否把我當朋友,

但是我打從心底把她當做這個公司最好的朋友。

某些空閒時候,我們會天南海北地聊著一些人生上的困惑;

一起美美地逛街吃飯,生活和工作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

氣skr人!閨蜜,你演的這出戏讓我領教了職場塑料情

看到這裡,你們一定會腦補一系列狗血的劇情,

比如有人挑撥我和她的關係啦,她在背後捅了我一刀之類的。

並沒有。

生活擊潰我們的,往往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而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那時公司接了一個新項目,同事拉群后,

我越看M的頭像越奇怪,感覺和印象中的畫風不太一樣。

“M姐,你換頭像啦?好看哈哈。”

“呃,謝謝哈。”M尷尬一笑。

我尋思不太對勁,定睛一看M的微信......

明晃晃的六個大字:“添加到通訊錄”。

原來,這個微信號和M平時用的工作號,並不是一個。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M在深夜經常會不回微信,

為什麼朋友圈裡清一色都是工作日常......

說實話,那一刻,我的心裡有點五味雜陳,

甚至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但是,這不是最讓我難過的,最難過的,

是我自己找她談心用的也是工作號。

我們看似像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其實她一直在用虛偽的職場面具,來面對這段友誼。

後來,我漸漸在下班時間不再去找她聊天。

但是在上班的時候,我仍舊和她像從前那般默契協作。

這就是職場的殘酷物語。

很多人下班後不喜歡和同事玩,並非是出於厭惡,

而是不願意輕易把面具下的透露給別人。

原來,我們早已習慣去模糊個人生活和工作的邊界。

你給的壓力我受夠了

提起職場友誼,表妹來勁兒了,非要給我講講她遇到的奇葩。

表妹她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的職場新人,

無論什麼環境,她都能很快適應和同事們打成一片。

其中有個資歷很深的茉莉姐和她關係最為要好。

兩個人經常會在工作中相互配合,

一來二去,表妹自以為她們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茉莉姐總是會向表妹吐槽工作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過程中,總對其他同事有很多的評論和不滿。

每次,當表妹面對那些茉莉姐覺得不滿的同事時,

突然有了芒刺在背的感覺。

自己和那些同事即使是友善的交談,

茉莉姐的眼中也會流露出不悅,

那種埋怨和不解的眼神讓她變得無所適從。

慢慢這種感覺變成了一種深深的虧欠感,

總覺得自己沒有保持這段友誼的專一,

雖然她並沒有做出任何損害茉莉姐的事。

但只要跟其他同事有一點點親密,

那種壓力和愧疚就上升一步。

茉莉姐的態度也變得捉摸不定,冷熱交加。

最後,隨著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

她們這段友誼也走向了盡頭。

所以,不要拿人性去考驗友誼,沒意義。

職場中,我們說了友誼,說了情感,說了朋友,

如果不能做到也不要埋怨自己。

親愛的,你對它是真誠的就夠了。

氣skr人!閨蜜,你演的這出戏讓我領教了職場塑料情

職場不相信眼淚,更不相信友誼

換一個工作換一批朋友

升一次職,也換一批朋友

與同事的關係大概是一種在抱團與脫團之間流動的關係

剛休完年假、剛出完美差、剛領完年終獎

與同事關係會進入短暫的冷卻期

永遠不會:知道彼此的實際工資

本來親如兄弟姐妹,因為一件事或者一個人

突然就變得形同陌路,甚至相見如仇

於是,我們變得像其他人一樣冷漠,若即若離;

但這種關係,快樂沃克君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舒服和自在。

我並不是沒有朋友,也沒有必要在這個大染缸去跟你掏心掏肺。

如膠似漆的友誼,離了職就散。

不用太在乎有誰算計你,也不用在意維繫關係這件事。

生活節奏這麼快,也沒人真的一直在等你的信息。

曾經一個前輩對我說:“在同一個行業裡競爭,利益衝突下,建立在那點兒基礎上的友誼又算什麼 ?”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刺蝟一樣,走得太近了容易互相傷害,容易產生矛盾。

但也不能離得太遠,否則別人又會覺得你不近人情,清高自傲。

職場就是職場,不是戰場也不是名利場。

交不交朋友看自己,交不交到真心朋友看緣分,

適當的距離最恰當。

對方不是你媽,不會寵著你。

也不要隨意洩露個人隱私,

把秘密告訴風,風會吹過整片森林。

但我們還是充滿希望地祈禱著,

有一天,在繁忙的工作中,

有一個可以說上兩句真心話的“朋友”;

有一個苦哈哈的兄弟姐妹風裡來雨裡去,

一起扛過槍打過仗,一起喝著酒擼個串。

如果有一天,某個好友離開了,也沒有關係,

要知道,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你必須學會和自己相處,

你別無選擇,只能安然接受。

不要害怕失去以後沒有更好的可以替代,

保留你的驕傲,遺憾然後微笑,離開。

要相信,時間會把正確的人帶到你的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