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獨活,劑量大多是3克,爲何風藥使用如此廣泛(轉載)

訪孫曼之老師時,他正在給病人看病,於是我先手拿起診室裡的一本病案看起來,在翻看過程中發現很多患者使了是用了羌活、獨活,劑量大多是3克,我非常不解,為何風藥使用如此廣泛,莫非裡面有深奧的道理,於是下午在孫曼之老師閒下來時,便有了我和孫曼之老師的關於風藥的對話。

羌活、獨活,劑量大多是3克,為何風藥使用如此廣泛(轉載)

餘浩:孫老師,我今天看了您記錄的十幾份病案,發現羌活、獨活這兩個藥搭配起來使用頻率很高,今天您就講講這個羌活、獨活這個藥的用藥心法,這裡面有什麼秘密?

孫曼之:不是,這沒什麼秘密。風藥的使用,從現在的書來看啊,《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外臺秘要》、《千金方》,起碼這三本書,它都是風藥溼藥佔相當的比例,應該說跟那個時代風藥是主流。李東垣他的方子不是風藥就多嘛,李東垣給風藥定位,他說:風者,春也、木也、生髮之氣也。他是根據這個觀點來用風藥的。所以呢,"昇陽除溼湯"啊、"昇陽散火湯"呀,它都離不了風藥。風藥的作用在於能夠開瘀,能夠疏肝,能夠暢氣,這在那個時代是很平常。咱們現在人就感覺到奇怪了,這是後來的歷史發生了變化。從明清"溫病"產生以後,風藥慢慢受到了拋棄。主要是朱丹溪寫的《局方發揮》裡面批判了當時醫生好用風藥的毛病,好用辛燥藥的毛病。他這個說法當時是正確的,朱丹溪這篇文章本身就有很大的啟發給後人。到了張景嶽他們就受了朱丹溪的影響,好用補陰的藥,生熟二地,而這個觀點又給葉天士這些人很大的影響。從這以後"溫病"就走上了這個道路了——以滋陰為主,重視滋陰、重視瀉火,反對辛燥。除了反對辛熱,還反對辛溫的過於燥,所以像風藥這一類,後世就不太用了,被視為鴆毒,認為這些東西是破壞性的。這實際上是走向另一個極端,走向偏了。

羌活、獨活,劑量大多是3克,為何風藥使用如此廣泛(轉載)

等到上一世紀二十年代左右,丁甘仁他們的弟子開始編新時代教材的時候,就受"溫病"的影響。因丁甘仁就是受"溫病"的影響,很少用風藥,所以他們在編教材就有很多的問題,就沒指出風藥的歷史地位和過去中醫的傳統。就是說是風藥在清代以前都應該是疏氣、疏肝的主要的藥。這事到後來又不提了,好像失傳了似的,現在一看到風藥都感到很奇怪……很多人都問我:你這是一種特殊的風格?其實不是特殊的風格,我強調的是全面地學習中醫,我們應該善於運用"溫病"他們的豐富的遺產,另外我們也應該繼承金元以前——朱丹溪以前,用風藥的經驗。那個時代能成為主流肯定有他的道理,肯定有他的療效。不然,孫思邈也不會忽悠人,對吧?他們能那樣用,肯定有他們接受的療效,不過後人不知道就是了。

我開始學醫的時候,買了一本《千金方》,精裝的,翻開一看我就傻了眼,這怎麼都是這些藥啊?這這這……咱們老孫家都不會用,不要,哎呀,不會用那個清涼的藥,它全都用這些……什麼羌活呀獨活呀藁本呀川芎呀,還有什麼辛熱的那些藥,他們都用得很熟練。他們那些方子無非就是這些藥轉來轉去,所以我看一看就放下了。我說時代進步了,這些東西落後了,肯定是落後了,不應該翻開,這幾十塊錢都賠了,買這本書實在沒用,從那以後我就連看也不看。

我怎麼對於風藥能夠有認識?這是因為有事實把我逼的。舉一個例子,我那兒子半歲的時候拉肚子,因為沒有及時地看,我都忘了為什麼引起拉肚子,反正拉肚子拉了半個月也看不好。後來拉得都坐不住了,我也沒辦法。我用了咱們常用的這些方子什麼"參苓白朮散"了,這些正規書上頭說的這些,沒有一樣管用的。最後沒辦法了,用那個"理中湯",還不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就翻開了那個李東垣的《脾胃論》。把他那裡面的藥湊合了幾樣,因為我不太懂那個道理,我看他治拉肚子全都用風藥,所以我就把他那個藥,羌活、獨活、防風就拿出來四五樣,甘草,只是簡單的四五樣藥,那小孩也吃不了多少藥,我捏一點點,給他一煮,二三調羹勺,一喝以後他第二天就不拉了,立即就停止。後來,總共可能就是喝了一次或者兩次,反正他那個病就再也沒拉。雖然我把他的病治好了,但是因為不理解病機,所以我也沒有推廣,也沒有總結,也不會總結。對於《脾胃論》可以說是看不懂,只是表面上的文字似是而非。後來又碰見了幾個類似的病,老是治不好,實在沒招了,我就用這。有一個肚子疼的,沒招了,我就用李東垣的方子,一治他也好了。還一個胸疼的人,我用那個胸痺那一類方那就無效。最後還是用風藥治好的。當時我都用風藥治好了好多例子,但是我都藏在內心裡頭,從來沒給人宣傳。因為從內心裡頭我存在著疑問,我覺得這是最後沒辦法的一招,不一定是普遍的規律,我當時不是這樣認識的。 咱們這是基層的醫生有一個特點,人家病人能來,用滿懷期望的眼神兒看著你,你一次失敗,不要緊,你再來,你十次失敗他還不要緊,在這種情況下是你最痛苦的時候,哈哈哈。你說你咋弄,對吧?哎呀,他就對你相信。他說"你看孫大夫,我知道你這人誠實不騙人,你給我研究研究,總有辦法嘛。不就這麼大個病嘛,對吧?我相信你,誒,我不埋怨你,你就給再想辦法。"有的最終還是沒治好,嗨。我現在還經常說起一個病例,有一個肚子脹病人,我始終治不好,哎呀,費勁了。那個肚子脹病在我的腦海裡面就存在了一二十年,那個病,把他的脈象啊,形象都記得清清楚楚,我一直期待有一天看書或者觸類旁通或者別人給我一傳,豁然開通,有那麼一天能治好他。後來真的有一天我想通了!我從李東垣那個道理上開通了,我知道要昇陽就要靠風藥,風藥者是春也。他是人與天地相應,你人體裡面,你瀉就是冬,對吧?你要這個發,你就是春,就是風藥,才能發。這裡面當然有一個悟,現在中醫的一些錯誤說法造成的誤區,教材他們都說是疏肝用柴胡,其實柴胡不是辛溫,對吧?你就說它是苦甘苦平,它不是兩種說法嘛,不管是苦甘苦平,它總而言之不是辛藥。它就沒發的力量,它怎麼疏肝?你從性味上來說道理不通。那麼,柴胡的作用是什麼?柴胡的作用就是驅除餘熱。所以,在《傷寒論》裡面你看,汗一出,下一步怎麼辦?下一步就用柴胡。那是很顯然,就要用小柴胡。汗一出就得用柴胡。那麼,不出汗當然要解表了。可以看出,柴胡其實就是驅除餘熱,這個不光從這一個方上,從好多方都能證明這個問題。所以,我後來就明白了,其實咱們開始走彎路都是受這個教材的影響。"柴胡疏肝散",它不是這樣解釋嘛。其實"柴胡疏肝散"所起的作用是香附和川芎,而不是柴胡,柴胡是因為你瘀,瘀則有熱,它提出給熱邪留一個路,它作用的是香附和川芎。這樣正確地理解對於我來說那是很不容易轉彎。你想現在看的那些新書,他們都沒有這種說法呀。你要自己領悟到《傷寒論》上的柴胡起什麼作用,這本身就不容易了。領悟了以後你還要過渡到那個對方藥的認識,所以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幾乎就……哎呀,幾乎用了十年,我覺得我都摸索得夠快,但是也是在十年。在十年以後,我就終於從理論上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哎呀,我那個時候把那個肚子脹沒治好,他要是現在再來的話我一定給他治好,我心裡很欣喜。

從這以後呢,我就在這方面就注意了。把《千金方》又拿出來了,哈哈。積滿灰塵的《千金方》,我拿出來拍一拍,哎呀,我這個時候才知道,咱們老孫家人還是有能力的,就是呀,但那個時候咱不理解嘛,對吧?為了研究風藥的,我就找《外臺秘要》。因為《千金方》有一個缺點:不說這些藥的來源,不說方的來源。《外臺秘要》的好處在於它下面都注著來源。可是當時我沒有《外臺秘要》,所以光為了這我到西安去了幾次,到陝西中醫研究所借的書,當時回來好一部分還是影印的、複印的、手抄的,把它那個總結了一遍,下了一頓苦功夫。從這以後我就對於風藥有了一個理論的認識。再舉一個例子,拉肚子治不好。古人怎麼治?你只要看一看《寓意草》上面那個喻嘉言,他有一個逆流挽舟法,就是"敗毒散"。"敗毒散"就是風藥,它起的作用就是就是生髮,讓脾氣往上走,一走他就不瀉了。他那個案很精彩,我相信喻嘉言他對這個"敗毒散"理解是學有淵源。中醫就是呀,幾千年人家一代一代,他都有他的淵源,他不會是他個人想出來的,突發奇想。

餘浩:您提到"敗毒散",提到風藥,使我想起了一個病案,因為我手裡有個病號,長期大便是稀的,不是拉得很厲害的,就每天三到四次大便,溏便,吃"理中丸"吃過,吃了很多治不好。後來他在外面呢找了箇中醫看別人開了,羌活、獨活、防風這些藥,再加點其它的很簡單,加點炮姜啊,這樣調脾胃,他只有吃了一次,竟然大便很好,金黃色成條了。當時我就我就想不通為什麼這麼好?後來我就想明白了,有個"痛瀉藥方",方子裡面就用了防風,其實就是考慮到"風盛則動",是不是?風盛則動——腸道排的比較快啊,把這風一除走呢,它腸道就蠕動得慢些,風一除,他就好些了,我是這樣理解的。但沒想到風藥能昇陽,您剛才說到,"風者春也,春能生髮陽氣,其實這個是更高的層次"。

孫曼之:"敗毒散"作用點在於脾胃。它其實是在胃上,從脾胃上往上發的。風藥有廣泛地用途。你比方說是胸痺,當時疼得不行,幾味風藥就立刻可以止住。它用通經絡,就是羌活獨活加上川芎啊,如果他大便不稀的話就加上當歸、甘草這一類的藥,川芎,馬上就可以去,它的用處極其廣泛。你以後就可以注意一下,我在一些書上就會提到這一點。現在的人實在不知道風藥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是中醫的主流。

餘浩:再請教您一個問題,這個陰囊潮溼你怎麼治的?

孫曼之:陰囊潮溼不是溼熱下注嗎?溼熱下注的話就是一般來說都和喝酒有關係。應該說絕大部分都和喝酒有關係。治療的方法呢,就是因為它潮溼是溼嘛,風能勝溼這裡面還是風藥是關鍵。風藥勝溼,然後呢既然是溼熱,那麼離不了"二妙散"再一個,它在下焦陷著,它陷著不能升提起來。如果有氣虛有汗多這種症狀,應該加上黃芪,就大致上就是這是,就是"二妙散"加上風藥,加上黃芪,因為他有瘀熱嘛,給瘀熱要留一條路,一般還要加一個柴胡,少陽的瘀熱。

餘浩:為什麼我提這個病呢?因為這個病人它除溼上這個思路有效,但往往不是很理想。我曾經有一個病號,陰囊潮溼,經常出汗,在很多地方治療無效,找到我時,就對我說,"你就放開治吧,該咋治就咋治。"當時我沒有用風藥,用"二妙散"加了些昇陽補氣的藥,另外還加點利溼的藥。因為他小便黃,結果吃了治了一個月,有些效果,但沒治癒……

孫曼之:這是因為陰囊潮溼一般來說不應該,不要過於地滲溼,滲溼你就把它降下來了,它已經到最低位了,你降也未必能增強尿量,也不一定就有出的路,其實你把它提上來,一到脾上人家自己就上行於肺......他只要能提起來提到脾胃,所以風藥是很重要的,對這一類的病。

餘浩:您這一說,風藥的使用就涉及到很多病人了,比如婦科的帶下病,另外男性的前列腺炎都可用?針對溼邪導致的疾患,這個風藥都是可用的……

孫曼之:這個裡面我學過其他老中醫的經驗。當初我對於風藥使用認識的開始,我開始治那個帶下,有治好的有治不好的……很難把握,那根本就沒把握。誰知道能治好不能治好。後來呢,我看到有一個雜誌上有一個老中醫經驗,他的方就是荊芥、防風、蛤殼、茯苓大概就是……哎呀,也許還有個蒼朮,就這四五樣藥,特簡單。但是我覺得他既然能拿荊(介)防(風)我一想有道理,這玩意風興疏洩,對吧?你不斷地分泌,這不是屬於風嘛。這老頭還拿個荊防放進去,我覺得他有道理,有道理,我就把那個方子抄下來。抄下來一用,果然有效。誒,他就第一診就有效。後來,隨著我對風藥的越來越多的掌握,我就把蒼朮也加進去了,那就效果就更快了,現在的效果就比那會兒就更快了,比他那個方還要快。他那個方就有效,第一次用就有效,荊防就明顯地有效果,就減了。

我要再給你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徒弟叫趙紅軍,在西安,他是我早期的徒弟。他在我這兒的時候,我就善於用風藥,但那個時候我的理論不很成熟,他也是剛從學校畢業,所以就不太理解,甚至於還不以為然。後來呢,到二OO三年的有一天,他給我打個電話,他說是他昨天正給人看病著,忽然暈倒了,暈倒了以後有人就打120,120來了以後測他體溫38度多,心率220,然後送到醫院裡。他同學當主治醫師,給給他掛吊瓶,他的體溫不退,高燒不退,沒辦法,這一天一夜了他都不退,用盡了……掉換了幾樣抗菌素,還是不行。他有氣無力給我說沒轍了,"我眼睛都不敢睜,我一睜就天旋地轉,他說你能不能來一下?"我說行,馬上就來。我到他那去的時候都到晚上十一點了,他當時心率180,體溫在38度多一點兒。我把情況問了以後,就給他開了風藥,他脈洪大。我走的時候,藥房的門都關了,他家屬在那兒敲人家那藥房的門呢。第二天早上八點半他給我打電話,說孫老師,我已經出院了。我說:誒,你怎麼這麼快就出院了?他說昨天晚上喝了一煎藥,今天早上還沒喝第二煎呢,現在心率是80,體溫是37度以下,完全正常,所以就出院了。後來他緊跟著就過來我這了。過來以後說,"我多年以來對於你使用風藥,我實在不明白,這它竟然有這樣快的效果!哎呀,我實在是服了。"然後他就在這兒呆了幾天,每天都翻我的醫案,又是拍照呀,又是抄呀,一直問我呀。從這以後他也會用風藥了,他治病的效率也就馬上提高了很多。臨床效率,很多種病他都能對付了,這也就是風藥的威力。

餘浩:孫老師!風藥的使用指針不是指患者體內有沒有風的問題,風者,春也、木也、生髮之氣也。春天具有生髮之氣,風藥就好比是春風,把他這個生髮調動起來,讓臟器充滿活力。就好像進入春天的狀態,對風藥的理解,必須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來看待。它不是簡單除風的問題,它使人的臟腑回到春天的狀態,取的是春天這個相。如果深入理解風藥,對於癌症病人,如果病邪深入臟腑,這時運用風藥,讓臟腑回到春天狀態,從冬天進入春天,這也是取相啊,回去要琢磨琢磨。如果通過羌活、獨活的運用,引出一個風藥運用的理論體系,這樣應該說收穫很大了。

孫曼之:嗯,你看一下李東垣的《脾胃論》。他在這方面的論述比較細。

餘浩:您提到的千金方我以前也看過,我一看就頭疼,這些方子咋回事,很多的確看不懂。

孫曼之:就是。每個人都是這樣,你光看他那些方你就莫明其妙,你真就暈了。

餘浩:您今天關於風藥的一席話,讓我想通了不少,所以回去以後還要研究,今天有您這一點撥,就明白不少了,謝謝!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