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話不多說,先上圖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現在的古裝清宮電視劇,皇上書房是重要場景之一,文房四寶更是必不可少,而硯臺總能搶鏡,來個特寫。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先來介紹下今天文章的主要配角之一——澄泥硯,“貯墨不幹,積墨不腐,歷寒不冰,呵氣可研”最能概括澄泥硯的特質。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河硯在唐代被並稱為“四大名硯”,但在明末清初,澄泥硯的製作方式逐漸失傳……

而我們文章的主角——藺濤,在恢復“澄泥硯”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藝上的大膽創新,打造了“絳州澄泥硯”品牌。

他帶領“絳州澄泥硯”走進清華大學,走進上海世博會,讓“絳州澄泥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界的新星!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文化名村孕育大國工匠

藺濤出生在新絳縣有名的歷史文化名村——光村。他的父親是新絳縣博物館業務副館長,對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懷,藺濤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傳統文化好像一直就在他的血液裡流動。

藺濤畢業之後,在父親的鼓勵下,加入了父親的研究,恢復傳統。這一恢復,就是十年光陰。藺濤和父親,從《西清硯譜》、《新絳縣誌》等稀有的資料中,找到零星幾句關於澄泥硯的記載。雖然記載很少,沒有工序步驟、更沒有用料配方數量,但是他們父子二人仔細推敲,屢次試驗。

從採泥到加料,從雕刻到焙燒,每一步都要反覆試驗無數次。汾河邊的泥土在這個時候似乎都有了個性,各顯特性。加料成坯的過程要求更加嚴格,裂縫、走形在藺濤的眼裡已經司空見慣。燒硯,更是冒著危險在進行……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一方土,陪伴藺濤十個春秋之後,在一次次反反覆覆試驗之後,終於摸索出採泥、加料、雕刻、焙燒等一系列完整的工藝,出爐了三方堪稱完美的“絳州澄泥硯”。

至此,失傳三百多年的澄泥硯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父親帶著藺濤入了門,他之後在傳承基礎上開始做新的突破。他是學習設計的,在硯臺圖案上花費了很多功夫,融合了現代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元素,設計了多種題材的系列產品。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每方硯臺面世,需要長達十個多月多道程序的考驗。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有絲毫的瑕疵,藺濤都要毀掉,他說,“澄泥硯就是要完美。”一硯一匠心,工匠精神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藺濤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同樣,他也希望將這種非物質文化傳承下去。他已經組建了一個工作團隊,安排他們去清華、北大、景德鎮深造,不僅提高了澄泥硯的產量,而且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傳承人。

巨型石雕“荷塘月色”絳州澄泥硯已落座於清華大學。“雲海騰蛟硯”“箕形梅花硯”“和平硯”和“梅蘭竹菊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不同國際大獎,並永久性收藏。

藺濤:三十年躬身堅守“絳州澄泥硯”,身體力行詮釋“工匠精神”

藺濤的小小硯臺,向世界傳遞了傳統文化。

“運城微訪談”帶你認識更多運城的精英,瞭解他們的故事,我們時刻陪在你身邊!!!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