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保留記憶!老人將住過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故事

故事|保留記憶!老人將住過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故事


故事|保留記憶!老人將住過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故事

老人一生中最黃金的28年就是在夕照寺這一間半平房中度過的。


故事|保留記憶!老人將住過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故事

從蒲安裡宿舍開始,張福順一家從平房搬進了樓房,廁所、煤氣、暖氣一應俱全,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故事|保留記憶!老人將住過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故事

張福順歷時數年,將他曾經住過的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了每個住處發生的故事。

寄語改革開放40年

住房對老百姓來說是件大事,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改革開放40年,單位對我們老一輩職工住房抓得緊,從小平房搬進大樓房,生活越過越敞亮,工作一輩子,從沒為住房發過愁,我感激改革開放帶給我們家的變化。

——張福順

89歲的張福順,在本該安享晚年的歲數,偏偏喜歡上了製作房屋模型。從2013年開始,歷時數年將住過的10套房屋以房模的形式記錄下來。從吉林山村的“童年舊居”,到北京的夕照寺、蒲安裡和天通苑,小巧精緻的房模,濃縮了一個家庭住房的時代變遷。

張福順老家在吉林,新中國成立時他剛剛參加工作。從列車員到列車長,一直忙碌在往返於北京和滿洲里的國際列車上。直到1952年國際列車調整,張福順才跟著車隊調往北京局,在牛街堂子衚衕落下腳來。

牛街舊居是一套“一明兩暗”的平房,進門一間小廳,左右各一間臥室。因為要和同事合住,初來乍到的張福順帶著愛人和兩個兒子,一家四口擠在其中一間不足14平方米的小屋裡。

牛街的房子住了沒多久,第二年一開春,鐵路局在夕照寺的職工宿舍就建好了。張福順分到陽面的一間半平房,面積也增加到20平方米。

如今,在位於天通苑的居所裡,老人佝僂著背,顫顫巍巍地將10套房模從玻璃櫃裡取出來擺上了茶几,幾番將“夕照寺舊居”放下又拿起,特意向記者強調:“這間屋子我印象最深,一家人住了28年。”

從1953年到1981年,老人一生最黃金的時間在夕照寺那一間半平房中度過。28年時光裡,一家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鐵路局,張福順從車隊調入機關。與此同時,家庭也逐漸人丁興旺,大兒子、二兒子先後結婚生子,大兒子搬去了海淀,二兒子一家三口和兩位老人生活在夕照寺舊居。

託在老人手中的“夕照寺舊居”,是用三合板、火柴棍和牙籤等物件搭建起來的,掏空的門窗、屋前的灶臺等原汁原味還原。不過細數起來,模型中明明有三間屋子,並非老人口中說的一間半。張福順笑著解釋,“左下角那間是後來我自己加蓋的平房。”

原來,老二張東暉有了孩子後,原本不大的屋子更顯侷促。1979年,張福順四處撿磚備料,又搭出了一間7平方米的小屋。“當時前門有家銀行拆遷,拆掉的都是碎磚,我就去那兒找物料,一磚一瓦壘起了這間房。”屋子變大了,家用電器自然也要添置,日光燈、半導體收音機、9寸電視機,社會上流行什麼“大件兒”,張福順都勇於嘗試,以至於那時的街坊四鄰有了默契,只要老張家的日光燈一亮,就到了大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的時間了。

平房舊所,雖說溫馨,但生活確有諸多不便。“老伴兒身體不好,住平房取暖要生爐子、如廁要上公廁,家務也很繁瑣,所以我們就想再換個地方住。”1981年,鐵路局在蒲黃榆的新樓建成,張福順一家五口告別了夕照寺舊居,搬進了蒲安裡的鐵路宿舍。

從房模的大小也可以看出,蒲黃榆的舊居面積大了,是5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還從平房變成了樓房。“上樓以後變化可太大了,上下水、廁所、煤氣統統都有,尤其是有了煤氣,生火做飯變得簡單了許多。”不僅如此,樓內暖氣接上了市政管線,一家人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1985年,因為升職增加了住房面積,張福順又分到一套鐵三社區的一居室,二兒子張東暉一家搬到那裡。住得更寬敞後,家裡的電器也有了新變化,電視換成了18寸的大彩電,還新添了一件當時的新鮮玩意兒——冰箱。

“那時候的冰箱不能隨便買,要用外匯券。因為我大哥開出租,經常接送外賓,才給了我們一些外匯券。”提起這第一臺冰箱,張東暉記憶猶新,“萬寶牌,綠色,單開門,從東華門的外匯商店買來後,都不捨得通電,光看著就高興。”

在蒲黃榆舊居,張福順一直住到了2005年。期間,張福順退休,張東暉一家搬到了勁松。家裡添置的物件也不再限於家用電器,還有了小汽車。從第一輛6萬元的二手捷達,換成福特嘉年華,再到現在的現代索納塔和大眾邁騰,日子越過越好。

“天通苑的房子就是開車帶著老爺子來看的,當時走遍了北京的東西南北,第一次到天通苑就看上了這裡的房子。”2005年,生活更加富裕的張福順28萬元賣掉了蒲安裡的舊居,花44萬元在天通苑置辦了一套大房子,兩室兩廳,一共120平方米。

也就是在這間屋子裡,張福順開始製作房模,把曾經在吉林山村、齊齊哈爾、瀋陽和北京居住過的10套住房做成模型,並寫下了每個住處發生的故事。至今,在天通苑的陽臺上,還有老人的“小作坊”,張福順經常在這裡從大清早忙活到晚上九十點鐘。患有青光眼的他,有時候打造一扇小窗戶就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卻總是樂此不疲。

“從14平方米的小平房,到現在120平方米的兩室兩廳,我的換房經歷,其實也見證了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張福順感慨,製作這些“房模”,濃縮了他大半輩子的記憶,老人期望這份記憶能通過房模保留下來。

故事|保留記憶!老人將住過10套房屋做成模型並寫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