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安徽“八家” —— 懶悟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懶悟的的繪畫生涯與藝術事蹟

懶悟 (1901-1969),原名曉悟,號照思,俗姓李,名績成,晚年號莽張僧,河南潢川人。

懶悟出身貧寒,8歲入庵為僧。18歲受戒,不久隱居禪寺,邊修道,邊習畫。1925年去日本大阪勝尾寺“密宗學院”就學;1927回國後年入閩南佛學院學習,後隱居杭州靈隱寺。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1932年周遊西南諸勝蹟,1934年定居安慶迎江寺。1938-1945年避戰亂於舒城紫蓬山西廬寺,潛心七年,研讀該寺所藏《龍藏經》6700卷。抗戰勝利後,先後為安慶迎江寺書記禪師,執掌懷寧佛教會兼太平寺住持,居九華山為上禪堂住持。

新中國成立後,懶悟於1954年應邀參加安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應邀晉京隨周恩來總理出訪東南亞未果;1955年應安徽省委統戰部邀請,定居合肥明教寺任住持;1956年10月1日作為佛教界代表登天安門觀禮;

1962年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第三屆代表大會並當選為理事。“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逐居於合肥城南的油坊巷月潭庵。1969年4月24日圓寂於此,享年69歲,51法臘。

1981年5月,安徽省及合肥市有關單位將其骨灰移葬於九華山天台山下,合肥市佛教協會為之修墓樹碑,省書法協會副主席葛介屏撰寫墓誌。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畫僧懶悟

懶悟繪畫生涯可圈可點的事蹟很多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僧的身份

他雲遊名山大川

隱居佛山禪寺

平生結識諸多高僧和佛學大師

並和諸多書畫大師、名家往來甚密

如林風眠 唐雲 陳半丁

曹大鐵 林散之 葛介屏等

民國二十年(1931年)

他駐杭州靈隱寺

曾入名畫家林風眠門下習畫

並與國畫家唐云為友 互相砥礪

再加以杭州山水名勝的陶冶

使懶悟的畫藝進展神速

數年之後

連林風眠和唐雲等對他的畫

也十分賞識和推崇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在歷史上佛門僧侶中

能書善畫者代不乏人

如唐代狂草書家懷素

五代傑出畫家貫休

宋代山水巨擘巨然

元代書畫雙絕溥光

明末清初更有所謂“四大畫僧”

漸江、石溪、石濤、八大

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間

以畫著名的僧侶首推懶悟和尚

他也許是20世紀中國”最後的畫僧”

安慶籍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居士,與懶悟友誼頗篤,有詩贈曰:

雲樹年年別,交遊淡更成。

人間懶和尚,天外瘦書生。

好紙何妨舊,頹毫更有情。

平生任疏略,墨裡悟空明。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懶悟的山水畫藝術及其貢獻

懶悟大概是中國20世紀最後的畫僧

他使我們感悟到一個真正畫僧

超凡脫俗的禪心、詩心、畫心

感受到畫僧超拔的人格、修養、志趣

在國運艱難、戰亂頻發的20世紀上半葉

在極左政治氾濫、文化大浩劫的五六十年代

一個畫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

對中國書畫藝術的鐘情眷戀

其價值與意義已經超出了繪畫藝術本身

使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化血脈的

深深律動與生生不息

懶悟對清代畫僧藝術的傳承,現代畫壇無人可以與之比肩。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大約一九三四、五年,他離開杭州到安慶

先後任職於迎江寺、太平寺

他在安慶住了二十多年

致力於研習漸江為代表的新安畫派

得其孤寂荒寒、高古超拔之藝境

以及幹墨皴擦、疏峻清逸之奇趣

他於石濤、石溪之畫也得力頗多

他有一方圖章,文曰“二石之後”

可見他畫風承襲的源流

但他能變古拓新,自成一格

他的畫以江南山水居多

清新雅緻,秀勁超逸

從他的遺作看

他也臨習過黃公望等元人的畫跡

從中得益匪淺

他筆墨靈動可能與此有關

清代“四畫僧”

(漸江、石濤、石溪、八大)

的繪畫尤其是山水畫

在20世紀得其真傳的非懶悟和尚莫屬

懶悟不僅有所傳承

而且有所拓新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他筆下的徽山皖水

(如天柱山、九華山、皖江水系)

尤其是一些手卷作品

寫意之自由暢懷

筆墨之靈動精妙

意境之深幽清逸

直追古人,罕見來者

他的小長卷與黃公望相比

也不見得遜色

懶悟堅守和傳承了新安畫派的

優秀傳統“師古人兼師造化”

使其文脈畫心在20世紀得到了延續

功莫大矣!

安徽“八家”|最後的畫僧,幽遠的藝境——懶悟

談到新安畫派在20世紀的傳承發展

有四個人是不能不講的

即黃賓虹、汪採白、懶悟、賴少其

黃賓虹、汪採白在20-40年代

對新安畫派藝旗再度高擎

懶悟50-60年代對新安畫派精神的默然堅守

賴少其70-80年代對新安畫派

黃山畫派傳統的傳承弘揚

構成了新安畫派遺風流韻的現當代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