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畫壇「四王」的起起落落

原標題:妙至毫巔 去故宮博物院看清初畫壇四王

清初,“四王”橫空出世而一統有清近300年藝林畫壇,他們在世時,享盡無比尊崇;待皇朝沒落,他們又遭遇了激烈的詆譭與批判,甚至與封建王朝直接劃上了等號。評價的兩個極端都在“四王”身上出現,這無疑是中國美術史上最具有爭議的話題。

2018年9月11日,“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在故宮文華殿書畫館開幕,也將“四王”藝術風采一同全面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清朝画坛“四王”的起起落落

清 王時敏 秋山白雲圖軸

王時敏,直接受教於董其昌,得董氏“南宗”山水畫衣缽,開創“婁東派”;王鑑,在“南宗”的實踐道路上更加精進;王翬,摹古功力深厚,融“南北宗”為一爐,開啟“虞山派”;王原祁,王時敏之孫,以“不生不熟”之筆墨立身正統派中堅。這四人,有著緊密的師承關係和相似的畫風,在清初畫壇,他們受董其昌“南北宗論”的繪畫理論影響至深,並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植而傳派甚眾,被譽為“國朝正派”,影響甚巨。因其從近代開始的反差巨大的品評體系,“四王”在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繪畫作品的同時,亦留下了很多值得深度開掘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故宮博物院收藏“四王”的存世作品800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04件套,二級文物600餘件套,不僅為全國文物單位之首,更為海內外所藏之最。

清朝画坛“四王”的起起落落

清 王鑑 夢境圖軸

本次“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展出文物多達113件套,分為“‘師古’為宗”“融古出新”以及“霑溉後學”三個單元。在展品的遴選上,不僅優選了藝術造詣高的繪畫精品,同時又選擇了能夠體現“四王”畫學思想的作品,如王鑑的《四家靈氣圖》、王原祁的《神完氣足圖》等,使觀眾易於理解“四王”的繪畫風格及理論,同時也為繪畫實踐者提供了優秀的臨摹範例。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致力於發掘更多優秀展覽,搭建學術平臺,更與大眾產生良好互動。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採訪中介紹,“故宮有7萬5千件書法,還有2萬8千件碑帖,這樣的資源大部分沉睡在庫房,我們希望更多珍貴的書畫能夠展示出來。這些書畫90%以上都是國家頂級的珍貴文物,當它們源源不斷地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相信會對人們有多方面的幫助。”本次展覽與過往書畫展也有一大不同,允許觀眾不使用閃光燈拍照,單霽翔說,“最讓我欣慰的是,現在來看這些書畫展覽的大多數是年輕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愛我們的優秀藝術。過去我們的書畫展覽是不允許拍照的,但是今天我們認為,用手機拍照,不使用閃光燈,對文物沒有傷害,(社交媒體)展示的內容會傳到世界各地,也擴大我們展覽的影響力。”

當日,故宮出版社與湖南美術出版社聯合推出的《故宮藏四王繪畫全集》在文華殿首發。該全集共十卷,收錄了包含此次展覽全部作品在內的近700件(套)文物藏品,全面展示了故宮藏四王繪畫的整體風貌和藝術成就。這也是首次出版故宮藏“四王”繪畫作品最多的作品集。全集的出版為公眾和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將推動“四王”學術研究的進步,也為書畫愛好者提供了新的讀本。為配合此次特展,故宮出版社還推出了《跟著“四王”遊山水》的藝術普及類讀本,向讀者講述“四王”每個人的傳奇繪畫生涯,勾勒出他們的藝術面貌。本書行文流暢,通俗易懂,以平實的語言詮釋作為山水畫正宗的“四王”的繪畫藝術,同時配以高質量清晰圖片,方便讀者理解與欣賞。

據悉,特展將持續至10月30日。本期美術報“鑑藏”將帶讀者朋友們一同去領略這四位引領清代畫壇“四王”的“毫巔絕妙”。

清朝画坛“四王”的起起落落

清 王翬 巖棲高士圖軸

“四王”是每個喜歡書畫者心中的一座高峰。如果有一個“四王”展,會比“四僧”展更有意義,畢竟“四僧”分開看,並無什麼影響。而“四王”是真正有關係的四個畫家(不是親戚就是朋友),他們之間的傳承和變化,需要大量樣本共同呈現,才會形成更清晰的印象和判斷。因此,故宮這個展真是精彩。

清朝画坛“四王”的起起落落

清 王原祁 神完氣足圖軸

“四王”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所謂“正脈”,吳湖帆、張大千哪個沒有臨過。近現代藝術史強調個性,這沒錯,但是往往會矯枉過正。有一段時間,大家貶低“四王”,說他們千篇一律,缺乏變化,死板得很,甚至上升到限制了中國書畫發展的程度。但是我認為,說這樣話的人,對“四王”的理解膚淺得很。要看足夠多的畫,才能對一個畫家下評論,正如要了解足夠多的側面,才能對一個人下評論。

西方的紳士出門前,要梳頭、刮臉、選好襯衣、配好領帶、穿好西裝,帽子、口袋巾、手錶、鞋子一套規矩全都做好,才可以出門。或許會覺得他們裝,或者古板,但看久了才明白,他們就是那樣的人,他們規矩、體面,而又自然不做作。“四王”的山水,就是這樣的紳士風度。

自清一代,無人不學“四王”。但是,學“四王”是很難的,在平淡和規矩中,做出自己的特點,就像一道白水煮豆腐,做出風味,一般人未免難以掌握,所以學得僵化、死板。這並不是“四王”的問題,而恰恰證明了“四王”的“妙到毫巔”。

婁東開山 王時敏

王時敏,是“四王”中年齡最長、地位最高的“元老”人物。他出生在宰相家,爺爺是明代首輔大臣王錫爵。家有三千畝良田,自己又愛讀書。首輔大臣家裡是怎麼養小孩的呢?跟著傳統的祖父,王時敏也成了“好古之人”。他小小年紀,有一個很昂貴的愛好,就是喜歡古書畫。王錫爵退休以後,就愛這麼一個孫子,只要他喜歡,點個頭,畫就買回來了。有一次,王時敏喜歡上一幅李成的《山陰泛雪圖》。王錫爵眼睛都不眨,花了“金二十鎰”,買下來給王時敏臨摹。金一鎰合銀20兩。袁崇煥在天啟六年的奏本中說,“兵每月二兩月餉”。就算是我們今天一般工資3000塊,那麼一兩銀子也就是今天的1500多塊,等於王錫爵花了60萬,買了一幅畫給孫子來臨摹學習。董其昌親自給他當家教,他天天看著李成這種傳說級別的大神的真跡,摹古功力怎麼可能不深?

衣食無憂,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出身,讓王時敏對功名並沒多大欲望。明亡後,他本可以當清朝的官,但還是選擇了隱居。出身好,家庭幸福,王時敏的性格平正溫和,所以他痴迷黃公望也是很合理的,但是他的學古也不是傻傻地死臨,他將黃公望的圓形山頭,披麻皴,有層次的點苔變得更加圓融,在整個山水畫面中形成有機一體。如展覽中,他的代表作《秋山白雲圖》。無論是樹、山石、白雲、天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層次,但柔和的過渡,讓它們組成了一個溫柔的山水化境,望之好似春風拂面。細節部分,更能看出他這種明顯的個人特點,用渴筆的皴擦,使得山石樹木都溫柔敦厚起來,彷彿君子。

南宗畫派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大勢。他開創了婁東畫派,成為“四王”裡的大前輩。後來皇帝也認為他們的仿古山水好,是“正統”,就這樣,“四王”這組“清朝F4”在畫壇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

君子如玉 王鑑

王鑑是“四王”中最有靜氣的那一位。王鑑和比他大6歲的王時敏,人生經歷很相似。王鑑是官四代,他曾祖父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還是吳門地區有名的書畫鑑藏家,是一位連董其昌見了都要仰望的人。因為家裡收藏了許多名家真跡,所以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喜歡摹古。王鑑36歲中舉,本有志於“兼濟天下”,但因性格太過剛正,差點遭牢獄殺身之禍,所以40歲時,王鑑辭官歸隱,一心畫畫。正是相似的經歷,讓王鑑和王時敏成為了好友,早年畫風甚至也受到王時敏影響。1636年,王鑑與董其昌結識,從董處見到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吳鎮《關山秋霽圖軸》真跡。雖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在繪畫技巧和理論上留給王鑑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王鑑的山水,可以看的整個人安靜下來,他的筆是穩的,情緒是穩的,畫畫時心如止水,一心不亂。一筆一筆,心外無物,仿若禪定境界。禪境,其實就是專注度,當專注到了極致的程度,一心不亂,不為外物所擾,便可以獲得很大的快樂。而他隨手畫就一個小景,彷彿可以把所有煩悶憂愁的心緒都塞在裡面,消失的乾乾淨淨。不僅沉穩,而且柔和,這就是中國人對君子如玉的追求。

超然塵表 王翬

“四王”裡,我最喜歡王翬,太靈了。王翬雖然家境不是很好,但極有繪畫天賦,運氣也好。先被王鑑慧眼識中,收為徒弟,後來王鑑北上赴任,便讓王翬轉拜在王時敏門下。聰明勤奮的王翬,很討王時敏歡心。王時敏不僅不收他學費,管吃管住,還讓王翬隨便看自己收藏的名人字畫真跡,他得以日夜臨摹宋元名家作品,很快從中領悟南宗山水“骨法樹石,皴擦勾染”的精髓。王時敏感嘆這個徒弟有天分,可惜董其昌見不到(“又恨石谷不為董宗伯見也”),他甚至將董其昌為他所臨摹的輞川、洪谷、北苑、米芾、營丘等樹石畫卷統統送給了王翬。這師父對徒弟,好到掏心掏肺了。

看他畫中的細節筆觸,細細密密輕輕柔柔,卻又一筆不亂,能組成一幅元氣十足的畫面。大面積的長披麻皴,方向一致,這種皴法非常考驗技巧,要麼過於整齊就顯呆板,要麼顯凌亂,但是他的畫一心不亂,在整齊下蘊含的小變化,足夠人們慢慢回味。

集大成者 王原祁

很多人認為,王原祁是“四王”中集大成者。當時,人們叫王翬 “畫聖”,但王翬很謙虛地說,我的畫比起麓臺來,還是不行的呀。麓臺,就是王原祁的號。

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老王家的藝術基因傳到第三代,屬王原祁最爭氣,他不僅將婁東畫派發揚光大,也是“四王”之中,仕途最順、官位最高的一位。

他也是繼承家學,小時候跟爺爺學畫,長大了就進宮專門給康熙畫畫。康熙非常喜歡他的畫,老把他帶在身邊。康熙四十四年,王原祁奉旨與孫嶽頒、宋駿業等編撰《佩文齋書畫譜》,康熙五十六年主持繪製《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王原祁是“四王”中年紀最小的,可年紀輕輕就已有點“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架勢了。繪畫結構以龍脈佈置,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金剛杵”。他不僅會畫,還總結理論,強調“理、趣、氣兼到”,著有《雨窗漫筆》《麓臺題畫稿》。金剛杵單看還不覺得,在展覽上對比一看就看出來了。他筆下的千山萬石,層層堆疊,有爭鳴之態,可不就是一曲宏大的交響樂。50歲後,他這種風格基本形成了。仔細欣賞他筆下的萬石爭鳴,轟然有流動之氣,並且一路向上,這麼精神的畫兒,康熙當然稀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