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銷合作總社:棉花價改引領新疆棉花品質穩步提升

8月中旬,正值棉桃果實膨大期,新疆昌吉市老龍河農業園區農場主馬春峰心裡喜滋滋的——2017年棉花籽棉畝產達430公斤,每畝地增收約200元,2018年棉花又將是個好收成。

經過為期3年的試點和1年的深化改革,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定價機制基本建立,國內外棉花市場價差明顯減小,農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機制作用得以發揮,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棉花全產業鏈全面激活,新疆棉花產業戰略地位凸顯。

新疆發改委農產品和水資源價格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4年新疆啟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以來,摸清了棉花種植面積基數,建成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按照“不適則改”的原則,完善政策設計,調整補貼形式,優化實施環節,政府的補貼方式由“暗補”變為“明補”,引導棉花種植向高產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同時開展了棉花加工企業公示、誠信經營評價,徹查嚴懲“轉圈棉”、虛開發票等套取補貼的違法行為,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打造了良好市場環境。

此外,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價格形成交由市場決定,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各涉棉個人和經營單位直接面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生產結構的作用,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激勵了農業技術進步,控制了生產成本過快上升。

2017年,為提升新疆棉花品質,探索新型利益保障機制,新疆在沙灣縣、瑪納斯縣、精河縣、尉犁縣、阿克蘇市、麥蓋提縣開展目標價格補貼與質量掛鉤試點工作,對達到“雙29”級以上(即長度達到29mm以上,斷裂比強度達到29cN/tex以上,馬克隆值A級)的棉花進行補貼,鼓勵棉農和加工企業通過分等採摘、分級堆垛及加工等方式提升棉花質量,進而獲得更好的收益,棉農及棉花加工企業的質量意識得到明顯提升,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新疆利華棉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年從事棉花收購加工的企業,該公司總經理李德華明顯感覺到,自從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政策以來,棉農改變了只重視產量、不重視質量的種植習慣,新疆棉花質量穩步提升。

2017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通知》,明確從2017年起繼續在新疆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棉花目標價格3年一定,2017年至2019年保持在18600元/噸。

與此同時,國家也明確新疆今後3年的重點改革工作,按照“控制面積、降低成本、提質增效、保障能力”的要求,通過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改革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強化棉花流通市場的事中事後管理,積極探索開展補貼與質量掛鉤和“保險+期貨”試點,提高新疆棉花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鞏固新疆棉花的優勢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