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造火箭的名義來造飛彈:日本的地對地飛彈技術暗中發展中

二戰之後,日本受到非常多的限制,直到50年代限制才逐步放鬆,日本才得以重建國防工業,為了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日本確實想了許多辦法,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成果自然不小。

用造火箭的名義來造導彈:日本的地對地導彈技術暗中發展中

那時戰後興起的導彈技術,日本自然要加以研發,只有其中的地對地導彈,特別是遠程導彈技術,日本不敢下手,這類技術幾乎就是為核武器而生--只有擁有遠程導彈技術,才能讓核武器真正發揮威力!所以那不僅是高端技術,更是敏感技術。幸好,軍用與民用航天技術之間的界定非常模糊,日本可以打著民用的名義,實圖地對地導彈技術。

用造火箭的名義來造導彈:日本的地對地導彈技術暗中發展中

民用航天在早期其實就是科研活動,後來才加入了衛星應用等,基本上屬於只賠錢不賺錢的買賣,不過日本依然於50年代創辦航天工業,且投入越來越大。

日本首先從探空火箭開發,然後開始研製運載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由於大力投入,以及發達的科技水平,日本在1970年2月11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比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早2個月,不過日本所用的L4S固體多級火箭較差,不及中國的長征一號火箭。於是日本從美國引入了雷神-德爾塔火箭技術,開發出了“N”系列火箭,並搶先發射了靜止軌道衛星,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3個能發射靜止衛星的國家,自然領先於中國。

用造火箭的名義來造導彈:日本的地對地導彈技術暗中發展中

不過在80年代之後,日本的航天技術發展轉入緩慢期,主要問題可靠性差,發射成功率低,發射次數也少。

中國則快速發展,已經在應用衛星技術,特別是軍用衛星方面已大大超過了日本,更建立起了北斗導航衛星技術,建立全球定位網只是時間問題了。同時,已成功發射了多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並實現了宇航員的太空出艙和太空站對接。這方面日本沒有自己的載人發射技術,僅能借助別人運載工具將本國宇航員上過太空,自身也進行過宇航員的技術培訓。

目前只有在深空探測技術上,日本領先於中國,多次發射深空探測器,其實是中國有意放鬆了有關的工作,以集中力量發展探月工程,目前發射了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已成功在月面著路,日本則尚無此類技術。

用造火箭的名義來造導彈:日本的地對地導彈技術暗中發展中

日本現有H-IA系列和H-2B運載火箭,並積極開展H-IIA/B系列火箭的升級,還在研製大型固體運載火箭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從理論上來說,日本已擁有短程、中程、遠程地對地導彈技術,可以說,日本在成為航天技術強國的同時,也在理論上成為不可小視的地對地導彈技術強國。

從實際情況來說,日本距離其目標太遠了!日本的火箭技術只應用於民用,沒有任何研發與製造地對地導彈的經驗。民用火箭技術與軍用地對地導彈技術只是原理相同,實則差別不小,民用運載火箭根本無法直接改為地對地導彈使用。日本如果要進行武器化,自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什麼成果。目前的國際政治形勢下,也不允許日本從事有關的工作,連提出有關的計劃都是巨大的麻煩。

既便日本解決政治上的約束,可以從事有關的研發工作,那麼也沒有什麼意義。

首先,完成有關開發,再實現實戰性的部置,所需代價不低,時間也會相當長,且在沒有達到一定規模之前,也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想實現具有實際威懾力,而不是理論上的,那麼即便日本可以解決一切技術問題,也不考慮時間問題,僅相關的財力,物力、人力即絕非日本所能承擔的。

用造火箭的名義來造導彈:日本的地對地導彈技術暗中發展中

其次,中國已經擁有反導技術。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已開始反導技術研究,試驗了代號“反擊”的第一代反導攔截彈,近年又多次進行了反導/反衛星試驗,水平之高已讓美國人感到意外。相比之下,日本根本就沒有開展什麼反導技術研究,至多能說它擁有研究的潛力。

無論怎麼說,從整體軍事實力和國家戰略而言,中國顯然已處於上風。

事實上,日本早在多少年以前即明白,它不可能有條件發展起一支可與大國相抗衡的戰略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