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媒矩陣」變出來的金山銀山——嵩縣旅遊扶貧側記

嵩縣位於河南省西部伏牛山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95%的面積是深山區,4.5%是淺山丘陵區,0.5%是河川區,人們戲稱其為“山高縣”。

「嵩媒矩陣」變出來的金山銀山——嵩縣旅遊扶貧側記

  大山如桎梏,把嵩縣人與外界分割開來,一代又一代嵩縣人掙扎求生,千百年來,嵩縣人靠山吃山,吃的山窮水盡。青山綠水變成了窮山惡水,“守著祖宗的地,過著祖宗一樣的生活”。2011年,嵩縣被定為國家秦巴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是河南省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如何掙脫大山的桎梏,打贏脫貧攻堅戰?嵩縣的優勢只有山水,希望也在山水。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嵩縣靠山吃山改變了吃法:“厚植山水,旅遊扶貧。”旅遊扶貧不僅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更帶來了觀念、志向、信心和眼界的改變,實現了從貧困向富裕、從落後到美麗、從窮山惡水到金山銀山的華麗轉身。

「嵩媒矩陣」變出來的金山銀山——嵩縣旅遊扶貧側記

從看客到老闆的轉變,貧困山區群眾觀念一變天地

石場村是一個“風吹石頭跑,地上只長草”的“荒蠻”之地。村落依山而建。石房石屋,家家比鄰而居;石院石牆,戶戶隨形而就。

168歲的皂角樹,300歲的國槐,建於清朝咸豐年間的保安樓……這裡的一切都有故事。在戰亂年代,保安樓經歷過槍林彈雨,至今還保留著彈痕。

2012年6月,石場村有了一個新名字“石頭部落”,有了一個新名詞“旅遊景區”。但村民面對熙熙攘攘的來客,無動於衷。石頭、房子、荒坡對他們已經司空見慣,並且深惡痛絕,什麼部落、景區對於他們好像是天方夜譚,甚至有人認為是政績工程,九皋鎮的幹部動員他們開商店、建家庭賓館,他們堅信這是一場“騙局”。

為了改變貧窮,他們從扒火車、背麻包、住窯洞、要飯吃,全國各地四處採摘皂角刺,到收破爛、賣小貨,勤奮吃苦的石場村人幾十年來一直想“翻身”,但外遷戶越來越多,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就憑這旅遊能翻身,他們不信這個“邪”!

無奈,鎮裡決定,誰家建設家庭賓館補助5000元。好說歹說這才勉強建起8家。

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當地政府籌措資金5600多萬元,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對石頭部落進行建設提升。石場村從一個貧困村逐步發展成為美麗鄉村、國家3A級景區。

“以前咱村太窮了,姑娘們都不願意嫁到這裡。現在石頭村成了旅遊區,這不起眼的石頭村、石頭房、石頭巷卻成了遊客眼裡的‘稀罕物’。春節長假,每天都能接待七八千名遊客呢!”村主任李紅立說。

回遷戶多了,返鄉潮興起。貧困戶柴雪鋼之前四處賣小貨,辛苦一年的收成不如干一個月農家樂。得知5萬元免息貸款馬上到賬,他準備在自家的搬遷房屋頂上加蓋一層,“俺村是3A景區,1年就能回本。”

“土雞蛋3元一個,2元淨利潤。村民隨便採摘點菌子、中草藥都能賣錢。”嵩縣住建局派駐石場村的扶貧幹部王亞樓說,通過旅遊帶動,真正實現了人人有活幹、戶戶能增收,就是沒有勞動能力的“兜底戶”,也能依靠光伏發電每年固定收益3000元。

再修一條寬7米、長12公里的公路,再打一眼330米的深井……石頭部落的村民謀劃的不僅僅是脫貧,而是鄉村振興。

從九皋的“石頭部落”到大坪“中原花海”,從車村的“白雲小鎮”到白河“千年銀杏林”,從手繪小鎮到“黃金小鎮”,住在土房子裡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房東”,從看客變成了老闆。

2017年,嵩縣全縣接待遊客1163.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益40.5億元,旅遊重點區域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比例達68%,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8.36萬人減少到2017年年底的4.41萬人。旅遊產業已經挑起嵩縣脫貧攻堅的“大梁”。

「嵩媒矩陣」變出來的金山銀山——嵩縣旅遊扶貧側記

從貧困山村到A級景區的蝶變,貧困山區群眾志向一變勁頭添

洛陽人吳栓娃要回嵩縣老家看親戚。臨走時,老伴包下幾件舊衣服,唸叨著“老家窮,鄉親們興許用的上。”車到站,吳栓娃睜眼一瞧,又閉上了。“俺要到天橋溝,你咋停景區了,這還不到嘞。”

“這就是天橋溝,你下車看看。”司機說。吳栓娃不信,窗外風景優美、農家樂連片,窮山溝哪去了?同車的乘客大笑:你多久沒回來了?天橋溝現在叫白雲小鎮,是3A級景區呢! 

窮山溝咋就變景區了?吳栓娃有點懵,天橋溝的鄉親們一開始也不敢想。

天橋溝村地處伏牛山腹地的嵩縣車村鎮,環繞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群。“地在牆上掛,旱澇都害怕。”全村1130人,2014年建檔立卡,光貧困人口都369人。

河南省旅遊局駐村第一書記陳佔元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西有5A級景區白雲山,東有4A級景區木札嶺,310國道穿村而過,咱天橋溝憑啥發展不起來?關鍵是志向。守著幾畝薄地,過著吃不飽,餓不死的窮日子,有倆閒錢打打牌,有個閒工夫乘乘涼。

扶貧先扶志。扶志先幹事,旅遊扶貧正趁手。2015年,村裡依託白雲山景區,引進自駕旅遊營地項目,建起滑雪場。本著“同等條件下貧困戶優先的原則”,安排當地貧困人員搞建設、跑運輸,貧困戶創收54萬。

“天橋溝的冬天啥時候也沒這麼熱鬧過!”該村村民陳志勇說。

據介紹,以前一年掙不了一萬元,現在年收入十幾萬,農家賓館入住率從不到20%提高到90%,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嚐到“甜頭”,村民們心思活絡起來。嶺後、古路溝幾個長期落後的村民小組,紛紛要求發展旅遊。陳佔元趁機開始整治全村環境。

人心齊,泰山移。村裡有條溝,以往垃圾成堆,汙水橫流。八九十號人“打白條”記工分幹了一年多,一條美麗的“白雲花谷”出現在遊人眼前。開發企業感嘆:“僅支付工錢,600萬元都不夠,天橋溝人了不起!”

昔日髒亂差的窮山溝慢慢綻放出美麗的笑容。四公里長的“白雲花谷”綠樹成蔭,小溪潺潺,常有騎友穿梭其中。道路兩旁,一座座農家小院竹籬疏疏,雞犬相聞。2017年年初,天橋溝白雲小鎮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發展旅遊不能只富大戶,村裡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貧困戶農舍、林地、苗圃等作價參股,農民變股東,終身受益。合作社收益壯大集體經濟,不僅兌現了工分,還能持續保障村民增收。

2015年年底,天橋溝實現整村脫貧。如今,自駕遊營地二期工程、精品民宿、美食街區提升、遊客服務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小山村要打造4A級鄉村旅遊示範區。

近幾年,嵩縣以“572510工程”為載體,縣域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速:每年打造5個特色小鎮,三年覆蓋全縣16個鄉鎮;提升7條精品線路;圍繞7條精品線路,按照“1+X”村鎮佈局(即一箇中心鎮輻射若干個示範村),建設25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10個溝域經濟示範區。

近幾年,在景區帶動下,附近群眾吃上了“旅遊飯”。目前,在白雲山、木札嶺等景區直接就業的村民有500多人,帶動農家賓館近千家,解決就業1萬餘人,其中近1/3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嵩媒矩陣」變出來的金山銀山——嵩縣旅遊扶貧側記

從一到十的裂變,貧困山區群眾智慧一變路變坦

打小很少進城的嵩縣黃莊鄉三合村人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家的破房子成了旅館,家門口的綠水青山吸引了無數學生來此畫畫。1年多的時間,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伏牛山寫生基地。

這一切得感謝從這大山裡走出的“娃子”馮亞珂。“這裡有山、有水、有梯田、有民居,是一個男耕女織、炊煙裊裊、恬靜自然、田園詩畫的小山村,非常適宜做寫生基地。” 2015年10月,美術專業畢業生馮亞珂多方籌資120萬元,將自家住房改建成四層可接待210人規模的寫生賓館, 當年就入住1500人。

黃莊鄉黨委副書記夏萌介紹,2016年鄉里成立了工作組,創建寫生基地,復建豆腐坊、織布坊、石磨坊等傳統手工作坊,新建改造25戶農家賓館,日接待能力達到600人。精心打造後的手繪小鎮,目前已初具規模,不僅能吸引美術寫生,更能帶動鄉村旅遊。

“全村日接待600人,再加上超市、特色小吃、娛樂等附加消費,日營業額8萬元左右,一年下來全村群眾實現增收1200萬元。” 馮亞珂說,如果持續推進寫生基地建設,三合村不僅可以摘掉貧困帽,還能邁進小康村、富裕村行列。

1993年4月,嵩縣第一個旅遊景區白雲山開園;2002年,天池山、木札嶺景區開園;2008年,臥龍谷、伊河漂流、龍池十八瀑、中原怪峽開園;2012年,太極山莊、石頭部落、大坪油菜花、白河千年銀杏林、楊山森林人家等等景區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

從無到有,從一到二,從五A景區到鄉村旅遊,再到全域旅遊。嵩縣集中財力、集中智慧、集中能人,通過“騰籠換鳥”、“借梯上樓”等大膽改革,政府引導,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實現量與質的裂變。

2014年9月,嵩縣引進了河南瑞貝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這一戰略投資商,對白雲山進行高層次、高質量的開發--將投資120億元把白雲山建成集現代化、人文化、生態化於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讓白雲山成為世界眼中的“中國風景”,成為旅遊扶貧的標杆。

短短四年,白雲山景區已完成20多億元投資,形成了涵蓋車村鎮、白河鎮的四大旅遊綜合體,串起了旅遊脫貧致富帶。與此同時,景區成功入圍‘公司+農戶’國家旅遊扶貧項目名單,帶動百姓走出了一條旅遊‘造血’的脫貧之路。”名山+名企,讓景區的質量產生了大裂變,成為旅遊扶貧真正的龍頭。

在嵩縣田湖鎮程村,以兩程理學為主題的鄉村文化旅遊項目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整個村莊按照仿宋和豫西民居相結合的風格已經改造完成。同時,嵩縣挖掘程朱理學文化精髓,依託有著300年曆史的老舊房屋打造廉潔教育基地,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閃耀著兩程理學光芒的豫西知名旅遊景區。名村+名人,讓文化注入旅遊,成為旅遊的靈魂,使旅遊扶貧更有深度和厚度。

各鄉鎮發揮優勢各顯其能,圍繞旅遊+,把獨特優勢加上,加出了百花齊放。

工業+旅遊。嵩縣大章鎮獨闢蹊徑,全力打造洛陽市首條黃金工業旅遊精品路線。

城鎮化+旅遊。白河銀杏古鎮、車村白雲小鎮等特色旅遊小鎮建設,勾勒出城市魅力提升與美麗鄉村發展相輔相成的美妙畫卷。

  文化+旅遊。開發文化體驗遊、鄉村民俗遊、佛教禪修文化遊等特色線路,使文化“軟實力”成為旅遊的“硬支撐”。

工業+旅遊。推進大章黃金小鎮和飯坡、田湖產業集聚區建設,打造項目觀摩亮點,激活傳統工業資源。

農業+旅遊。發展鄉村旅遊及休閒農業,發展田湖閆莊川區、高都川區等休閒農業片區,打造嵩湖生態園文創基地,讓鄉村寄託濃濃鄉愁。

林業+旅遊。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林業生態旅遊,推出楊山森林人家生態遊環線,提升車村白鷹河戶外運動遊步道,讓“好生態”變成“搖錢樹”。

水利+旅遊。依託陸渾水庫,建設環湖自行車道,發展水上娛樂項目、休閒漁業,讓水上旅遊“飛起來”。

交通+旅遊。公路通到哪裡,風景就延伸到哪裡。串起交通沿線、旅遊景區、城鎮周邊和河流兩岸的美麗風景。

城市管理+旅遊。優美的城市環境、賞心悅目的街頭雕塑、獨具風情的商業街等,共同裝點著一個宜居、宜遊、宜業、宜商的旅遊目的地……

 “+旅遊”正凝聚起嵩縣全域發展的強大合力,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正在全力做好“脫貧攻堅、產業培育、新型城鎮化、生態保護利用”四篇文章,嵩縣旅遊逐步由原來的“月朗星稀”變成“眾星捧月”,旅遊扶貧由單一的“輸血式”變成扶志、扶智、扶產業的“造血式”,由脫貧致富向鄉村振興邁進。

「嵩媒矩陣」變出來的金山銀山——嵩縣旅遊扶貧側記

從單幹到合作的嬗變,貧困山區群眾眼界一變寫新篇

4月30日,欒川縣、嵩縣、西峽縣共同成立伏牛山全域旅遊扶貧聯盟,並在美麗的陸渾湖畔成功簽約。該聯盟成立後,欒川、嵩縣和西峽將共同在高速免費活動、伏牛山片區精品景區創新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化交流合作,合力打造伏牛山精品旅遊圈,書寫全域旅遊背景下的旅遊扶貧新篇章。

嵩縣是個貧困縣,財力有限,要想大發展,就需要大合作、大聯合、大共享、大共贏。嵩縣先後引進了瑞貝卡等企業入駐嵩縣,聯手開發白雲山、木札嶺、臥龍谷、石頭部落等景區。合作帶來了大發展,大裂變。

2018年5月6日,白雲山上細雨綿綿,卻阻擋不了新聞媒體和民宿愛好者們的步伐,大家相聚在風光旖旎的白雲山,共同出席車村鎮“保護老屋,我們在行動”主題民宿老屋新聞推介會及簽約儀式,一時間山裡的面臨倒塌消失的老屋,成為搶手貨。

嵩縣將在全縣範圍內,利用三年時間,將搬遷出來的舊民居,山水之間的小村莊,通過招商引資合作共贏的辦法,建設1000套民宿,讓腐朽變作神奇。

為了讓合作成為常態,成為嵩縣旅遊扶貧的新動力,為了回報社會各界對嵩縣扶貧的付出。 2016年8月,嵩縣面向全國發起“幫扶一個貧困戶,嵩縣山水任你遊”大型愛心公益活動。2020年前,只要幫扶一個貧困戶,即授予幫扶者“嵩縣旅遊精準扶貧愛心卡”,本人及家庭成員可以免門票遊覽嵩縣所有A級景區。脫貧攻堅完成後,將對做出貢獻的愛心人士授予“嵩縣縣民”榮譽,遊覽景區終身免票。消息發佈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各界人士紛紛參與。

2017年8月,該縣又啟動了暑期貧困學生專項幫扶活動,全縣150個單位、鄉鎮、企業,為808個貧困戶聯繫到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一年多來,共有1400餘位愛心人士與嵩縣的貧困戶結對幫扶。

開放、改革、合作、共贏、感恩,嵩縣人的眼界已經越過高山,與新時代、新思想接軌、共振。

今天的嵩縣,山水在變,變得更美;山村在變,變得更富;貧困群眾在變,變得更加有志有智。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強大靠山,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