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城大(CityU),是一所坐落於中國香港九龍塘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八所高等教育院校之一,獲教育部列入國家重點高校名單,為京港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並獲AACSB和EQUIS雙重認證。

學校原為1984年在九龍旺角建立的香港城市理工學院,1995年獲政府授予自我評審資格,並更名為香港城市大學,1997年在原威靈頓中學舊址設立九龍灣分校。

根據2019年英國QS大學排名,城大位居全球第55位,並被評為全球最佳50所創校未滿50年的大學第4名,QS綜合星級評定五星+大學。城大在2016年英國QS大學排名亞洲第7位。城大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年輕大學排名世界第7位。在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城大在工程領域位居全球24位,在社會科學與理科領域位居全球100-150位,學校的數學學科位居全球22位,計算機科學位居45位。圖書信息科學位列全球第3位。公共管理,管理學分別位居全球第15位,16位。傳播學,金融學分別位居全球第30位,31位。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在最近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榜取得佳績,在法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Emerging與德國研究機構Trendence合作完成「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中,連續三年位列全球首150名內。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數據顯示,位於九龍塘的校園總面積共15.6公頃,學校開設7個學院的130多個專業學科和1個研究生院,在校學生約20,000人,其中6500人是研究生,教職員工逾1000人。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文化傳統

校徽

香港城市大學擁有使用該標誌的唯一及專有權。

城大的品牌並非只是一個標誌,而是代表了城大是一所怎樣的大學、所做的一切,以及如何通過其設立的專業教育課程、進行突破創新的研究為社會帶來改變。

城大煥然一新的品牌,展示了城大充滿活力、銳意創新、志存高遠的精髓,同時突顯城大充滿活力的教職員師生和課程、節節上升的排名,以及致力成為全球一流大學的抱負。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校訓:敬業樂群

典出《禮記·學記》,原典為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即是說學習了一段時期之後,不但要能掌握基本知識,還要提升到“敬業樂群”的境界。唐代經學家孔穎達(574 - 648)在《五經正義》中解釋說:“敬業,謂藝業長者,敬而親之;樂群,謂群居朋友善者,願而樂之。”朱熹(1130 - 1200)也說過:“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群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這些先賢的說法,有助於我們瞭解這四個字的豐富文化內涵。同時,亦充分說明城市大學校訓“敬業樂群”意義深遠,始於典籍。

“敬業”旨在人格的培養,對專業知識敬慎以待,包含了現代學術的專業精神與專業道德;“樂群”則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一方面是個體人格的成長,另方面則提倡群體精神、社會關懷與造福人群。以此四字為校訓,最符合城市大學的風格及辦學宗旨。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師資力量

截至2010年3月,共有900餘位分別來自22個國家的教師,逾500名持有海外知名學府的博士學位、150名曾於海外的大學擔任專職教研工作。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共有教職員工逾4000人,擁有9位世界級院士。

院系專業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開設8個學院,130多個專業學科,開設一個研究生院。

商學院:會計學系、經濟及金融系、資訊系統學系、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系、市場營銷學系。

人文社會科學院:應用社會科學系、亞洲及國際學系、中文及歷史學系、英文系、翻譯及語言學系、媒體與傳播系、公共政策學系。

科學及工程學院: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化學系、計算機科學系、電子工程學系、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數學系、機械及生物醫學工學系、物理系、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建築科技學部。

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生物醫學系、傳染病及公共衛生系。

創意媒體學院

能源及環境學院

法律學院

周亦卿研究生院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教學建設

創新課程

城大推行“重探索求創新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原創性科研工作,激勵學生求知熱忱,並培養其創新能力;必需修讀的“精進教育科目”為學生補充主修科目以外的基本知識,拓寬視野、啟發思維;主修科目中加入“跨學科”元素,使學生涉足各知識領域,全面發展。

教學模式

城大商學院2005年通過國際管理教育協會(AACSB International)的入會評審,確認其目標為本的教學研究具高質素,是當時大中華地區第3個獲得此認證的商學院;2007年獲得歐洲評審組織(EQUIS)認證。

科學及工程學院2012年始,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推出雙學士學位課程,成績優異的學生將於城大及哥倫比亞大學的綜合學科學院分別學習兩年,學成後將獲兩校分別頒發某一主修學科的榮譽理學士學位。

法律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學院,澳洲莫納什大學法學院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分別簽訂了合作協定,開設“環球法律教育認知課程”。常邀請國際知名法律學者來港授課,或以視像會議的形式。首創帶學分的實習科目,安排學生到本地的跨國律師事務所、非政府機構或內地法院實習。講座授課以大班為主,導修課以小組教學。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模擬法庭比賽,開設具學分的國際法庭辯論及訟辯科目供學生選修。學生可參與《香港城市大學法律評論》這份期刊的編輯工作。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研究平臺

據2016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香港跨學科高等研究院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國家工程研究生中心1個,研究院1個,大學研究中心4個,學院研究生中心17個,應用戰略發展中心5個。

另外學校建有深圳研究院、成都研究院。

國家重點實驗室: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汙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大學研究中心: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劉璧如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司法教育研究中心。

學院研究中心:佳達亞太氣候研究中心、應用計算機及互動媒體中心、混沌及複雜網絡研究中心、功能光學中心、中國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傳播研究中心、韓禮德語言研究智能應用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航貿金融研究中心、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系統信息學工程研究中心、能源研究中心、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生物系統/神經科學和納米技術研究中心、機器人與自動化研究中心、東亞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應用戰略發展中心:多媒體及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中心、電子封裝及組裝暨失效分析及可靠性工程中心、智能能源轉換及應用研究中心、香港海事及運輸法研究中心、全球互聯網財經中心。

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學校歷史

1980年11月,港督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委任了一個檢討香港專上及工業教育委員會。該委員會在1981年6月建議,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香港應全面加強專上教育,立即展開第二間理工學院的籌劃工作。

1982年6月,香港理工學院校董會成員獲委任為第二間理工學院的籌備委員會成員,並正式委任鍾士元爵士為籌備委員會的主席。

1982年5月,“大學及理工資助委員會”在倫敦召開第一次會議,隨後提交《第二理工學院第一號報告書》,建議新理工學院命名為“香港城市理工學院”(City Polytechnic of Hong Kong),並認為新理工的校址應參考英國的做法,設於 人口稠密、主要交通網絡可達到的地區,在九龍塘一幅約12公頃的土地上建設永久校舍。委員會同時決定應儘早在1984–85年度於臨時校舍內開課,以待永久校舍的落成。

1983年初,在全球展開招聘首任院長的工作,英國盧保路科技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首席副校長莊賢智教授(Professor David Johns)獲委任為首任院長。

1984年,根據《香港法例》第1132章“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條例”於九龍旺角成立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最早期的校舍位於今日旺角的工業貿易署大樓。

九龍塘又一村達之路的永久校舍落成後,於1990年起陸續遷入新校舍,並把原校舍轉交香港公開進修學院作校舍用途。學校獲得政府撥地,把原歌和老街臨時房屋區的地段作為未來學生宿舍的位址。

1995年,獲政府授予自我評審(self-accrediting)資格,並正名為“香港城市大學”。

1997年,在原威靈頓中學舊址設立九龍灣分校,專門為自資副學士、展翅計劃及毅進計劃的學生提供上課地點。

2014年11月1日,舉辦慶祝建校30週年活動,成立“香港城市大學基金”。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批准華東政法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舉辦法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終止辦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