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7日,李健導師唯一的隊員,丹增尼瑪成為《中國好聲音》2018總冠軍。這是繼去年劉歡戰隊成員扎西平措之後,又一名民族唱法歌手奪冠。

不知不覺,《中國好聲音》也已經進入第7年了。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重新改回“好聲音”名字、轉椅模式迴歸,這個夏天裡,《中國好聲音》為中國電視留下了什麼?

是四個身高175的純男團導師?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是冷萌段子手李健信手拈來的成語?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以及時不時上演的文言文點評?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還是謝霆鋒的菜譜吸引法?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又或者,你記住了刷爆播放量的康樹龍男聲版《魔鬼中的天使》,或是驚歎於周杰倫的無死角粉絲學員宿涵,或是驚訝於“打包安琪”的二次元嗓音,或是圍觀褲子太緊的小哥哥……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應該說,2018《好聲音》依然在反映時代。除了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香港音樂,95所熱衷的粉絲文化、二次元文化,已經是中流砥柱(都有代表作者走到了賽程後半程),今年還突破性地出現了北歐小眾音樂的演唱者。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在收官之後,我們需要思考,未來,我們是否還需要《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節目?它又能承載觀眾多大的期待?


梅丸君看來,音樂節目,最大的作用還是奉獻“好音樂”。

5年前,龍丹妮在《快樂男聲》總決賽上說,“音樂不死,選秀就不會死。”快男實際上是選idol,音樂並沒有那麼重要。龍丹妮那句話,似乎更適合《中國好聲音》。這個以盲選為主打的節目,當然應該以奉獻好音樂為綱。

但是這些年來,我們逐漸發現,好的音樂不僅僅是爆紅單曲,更是在引領音樂潮流,而不是被已經紅的音樂形式帶著走。

以第四季為例,雖然那英在總決賽上一句“張磊扛起中國民謠的大旗”曾遭到民謠圈的群嘲,但不可否認的是,《南山南》的確是被張磊唱火的,並且也的確掀起了一股“民謠熱”。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此後一季《新歌聲》,奪冠的蔣敦豪還是民謠歌手。

節目組也不斷在增加選手的多元性,試圖從中找出一種新的增長點——嘻哈、假聲唱法,都是嘗試的方向。

但遺憾的是,互聯網垂直綜藝橫空出世,搶走了這些潛在爆款的注意力。什麼時候能出現一個極致的、大眾的唱法,博得更多人的心呢?

為什麼都選出同一種類型的中國式的民族唱法?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這是和民謠一樣,在帶領潮流,還是一箇中庸的選項?我想,見仁見智吧。


除了好音樂,我們還寄希望於選拔規則下,能出一些“好歌手”。

什麼是好的選手?梅丸君看來,一檔選秀節目能製造出以下兩種其一,就很不容易。

第一種,是能唱很多代表作。第三季冠軍,張碧晨,很受市場歡迎。“畢業”以來戰績優異,《涼涼》等代表作。被坊間(好吧就是李誕)戲稱,張碧晨了取代張靚穎成為了新一代“OST女王”。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另一個層次的歌手,就是要能夠改變娛樂市場和生態。今年符合這個特徵的,只有蔡徐坤和楊超越。雖然這兩人的出道經歷中,音樂只是一小部分,但粉投出身的流量屬性,讓他們分別成為今年當之無愧的流量擔當和錦鯉擔當。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改變了娛樂圈生態。

這幾季,我們很缺乏這樣的學員。過去我們把它歸因於藝人經紀的後續開發,今天看來並非如此,更重要的還是市場特質。

節目近兩年在後期賽制強化了唱片公司、專業音樂人的投票權重,就是要更多考量學員的市場特質。可以說,兩季投出藏腔唱法的歌手,專業樂評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退一步說,即便沒有選出一個好歌手,但是它本身是個“好節目”,也有它的意義。

好的綜藝節目,不僅要求賽制設計沒有漏洞,而且還要求“可複製”,又得“微創新”。

拋開原版模式的影響,從轉椅子到戰車,再到轉椅的迴歸,我們看到燦星團隊在自主創新的努力,也能透過今年LED大屏幕的微創新,看到他們的無奈。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在賽制上,我們發現它正努力向時下流行的網綜靠攏,先是引入選手池,進行強化海選的隨機性,再到卡位戰,豐富盲選階段的賽制。

後期的戰隊對抗戰,把音樂車禍、負面點評大量放出,強化了真人秀的元素。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所以,從模式來講,2018年的《好聲音》更加大膽和自由,有強烈的2018特質,卻在漸漸喪失它的可複製性。

好的選秀節目,還要處理好明星導師和素人選手的關係。

從《新歌聲2》陳奕迅的加盟開始,節目組在宣發和製作過程中,愈來愈多地強化明星導師的表現。作為一組需要平衡的矛盾,節目對學員本身的關注,被一定程度擠壓,這也成為《好聲音》難出明星的原因之一。

今年,李健和謝霆鋒兩位新導師,也成為話題製造機。謝霆鋒甚至親自給自己的學員表演,搶戲程度又達到了歷史巔峰。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李誕在《吐槽大會》裡曾這樣戲謔選秀節目的評委:“好的評委就是用語言的藝術,把節目組想要的人選上去。”這話雖然缺乏事實論證,但是倒也一個側面理清了導師與選手該有的關係——點評、幫助並且成就。

這也正是《中國好聲音》該有的價值觀。


無論節目製作的版本更迭中有何捨棄,不變的,一直是《好聲音》的“價值觀”。

好聲音,從來不是表演“一轉成名”和“一夜成名”,它努力通過導師和學員的交流,變成一檔“音樂點評節目”,更是小人物實現夢想的平臺。於是,我們才無數次聽到了“你的夢想是什麼”。

走到今天,繼續做《中國好聲音》的夢想又是什麼呢?

李健戰隊奪冠,這一季《中國好聲音》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我想,回答好這個問題,才是它走入第8年、第9年乃至常青的不竭動力。

今年的《中國好聲音》你看了嗎?你的評價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