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徵文」20年:我親歷司法公開帶來的法院變革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20年:我親歷司法公開帶來的法院變革

今年8月9日,唐山廖海軍案重審改判無罪的宣判剛剛結束,央視現場採訪的鏡頭已經對焦審判法官。此時,唐山法院主動推出的“答記者問”也已遍佈網絡。我禁不住感慨:法院陽光司法的程度,真是20年前無法想象的。

20年前,我的身份還是一名報社記者,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持證到基層法院請求旁聽一場庭審卻被法警拒之門外。當時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隨著歲月的變化,我個人經歷了從媒體記者到法院宣傳工作者的職業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一直關注“法院與媒體”、“法院與社會”的關係,從而深切感知到河北法院的大門,從關閉到日益向社會打開、公開的巨大變化。時至今日,不但任何公民持有效證件都可以旁聽公開開庭的庭審,法院還主動將自己的庭審全過程在互聯網上直播,將裁判文書大量網上公開,更以社會評價作為庭審質量考核的重要指標。司法公開正迎來一場浩大的程序革命,我們的司法活動變得史無前例的公開透明,陽光司法從未像今天這樣燦爛,司法的公正性、權威性、公信力也在逐漸加強。

我注意到,這場巨大的變革,是以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重要節點的。《決定》歷史性地寫入了推進審判公開的內容。自此,“確保審判權在陽光下運行”成為中國法院矢志不移推動的重要目標。習近平同志關於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作為推行陽光司法的基石,目標是“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他進一步指出,執法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

記得多年前,我聽到專業人士對法院相對封閉性的解釋,他們說,“司法活動具有獨立性、中立性特點,判決之外,法官無語。”然而,與此相對應,媒體則往往持如此觀點:“對阻隔在法庭之外的大眾而言,僅憑常識或道德很難對裁判結果作出準確而適當的評判。”時下,司法公開已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要求,透明度也已成為公民判斷司法文明的重要標尺。

隨著司法公開程度的加深,公眾的呼聲得到最大程度回應,我所感受到的河北法院司法公開過程,是全國法院的一個縮影。

十八大以來,從王書金案到後來一系列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大案要案、熱點案件,任何網民都可以通過微博直播庭審平臺進行圍觀和評論,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透明力度。自2013年以來,司法公開遠遠超越了庭審公開,向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領域公開拓展。三大公開平臺的大力建設,倒逼了法院的公正司法。

期間我感受最深的,是法院擁抱互聯網的主動態度。

當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滲透到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時,受到影響甚至輿論衝擊的人民法院,不是被動而是積極主動地擁抱互聯網,全方位享受互聯網技術革命帶來的便利與快捷。繼“@最高人民法院”正式上線後,我所在的河北法院迅速建起包含全省三級189家法院的微博發佈廳矩陣。法院主動擁抱新媒體肇始,這些法院又隨之入駐騰訊、澎湃客戶端,以更為積極的方式,擦亮司法公開的窗口。

我關注到,互聯網已滲透到我們工作的每個細節,上級法院隨時可以調取轄區法院庭審實況,大法官和基層法官在一個平臺辦公,“智慧法院”建設在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中日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我身邊,越來越多的內部工作流程都從線下轉到線上,從內部的電子審批、電子簽章到面對社會的網上立案、網上信訪、電子法院、公開平臺、庭審直播,我院移動辦公平臺使用程度越來越高。

2016年浙江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我院衛彥明院長向全世界的朋友展示了河北自己開發的便攜式數字法庭設備。在河北法院,法官不論走到哪裡,都可以通過無線傳輸和無線直播,實現法律文書的現場製作、遠程籤批、現場打印。河北法院還開啟了刑事案件三方遠程視頻庭審模式。這套系統啟用後,在一些案件審理中,嫌疑人不用再提押到法院,檢察官、法官、嫌疑人各自在檢察院、法院、看守所,通過三個視頻終端就可以參加庭審。

我曾經在我院的數據控制中心平臺,觀看邢臺的一個庭審,主畫面根據發言情況自動切換,證據材料通過示證展臺進行展示,所有的庭審程序都藉助網絡、語音、視頻等設備完整呈現,40分鐘就結束庭審,當時,最高法院周強院長也同步在北京遠程觀摩這個庭審,庭審結束後,周強通過視頻詢問河北此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情況。

期間,已經調入院新聞處的我,開始頻繁地協調各類官方媒體,採訪河北法院庭審網絡直播、減刑假釋案件“獄內數字法庭”公開庭審、網絡司法拍賣的內容。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在內的國家、省市級媒體,大量推出司法公開的創新性舉措。河北法院的理念是:“群眾普遍關心什麼,法院就依法公開什麼。” 以審判流程公開、執行信息公開、裁判文書網上公開三大平臺為抓手,河北法院的“陽光司法”平臺,在省、市、縣三級法院全線整體運行。

庭審過程實現網上直播。不論你是誰、在哪裡,鼠標一點就能同步觀看庭審直播。法官、律師、當事人在庭審過程的一言一行,完全置於社會監督之下。全省500多個數字法庭全部納入省法院數字法庭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庭審過程互聯網直播。

針對一些判刑後減刑快、假釋比例高等社會反響強烈的現象,河北在全省推廣了衡水中院對減刑假釋案件“獄內數字法庭”公開審理的做法,對7大類減刑和全部假釋案件通過“獄內數字法庭”公開開庭審理,實現內網和外網庭審直播。服刑人員、家屬及社會群眾均可收看、監督,確保減刑假釋案件審理在陽光下運行。

針對近年來執行領域腐敗高發情況,我院探索形成了“司法網絡拍賣模式”,不再委託拍賣機構,與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直接對接,在互聯網實行電子競價,全程公開,從而截斷法官與拍賣機構之間的利益鏈條,同時降低了50%的佣金,實現了債權人和債務人雙贏。

在暢通傳統來信、來電、來訪渠道外,河北法院系統在所有司法公開平臺都建立了投訴窗口,充分利用新媒體途徑拓寬民意渠道,設立官方微博微信微視、院長信箱、舉報網站,籌辦電話服務熱線、手機APP便民服務平臺。

對於司法公開的效果,我院在出臺《陽光司法指數評估暫行辦法》進行“自評”基礎上,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他評” ,涵蓋了審判執行工作應公開的各環節和司法公開保障機制等。 同時,建立每月通報、定期調度、重點約談等考核管理機制,對全省法院評估結果每月統一排名,法院建立強有力倒逼機制,確保全方位、實質性推進司法公開。

法院在公眾眼中不再神秘,在每個“12.4”,河北三級法院舉行“公眾開放日”已經成為慣例,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校學生、機關幹部、農民工等各行各業代表,都走進了法院的大門。

司法公開的各項舉措大大方便了當事人的訴訟環節,河北法院通過微博、微信、手機APP、手機電視、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方式,實時向社會提供詳盡權威的司法信息和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務,在各級法院的服務大廳,任何人可以持手機掃碼,既可隨時隨地查詢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庭審直播等司法公開信息,獲取案件查詢、文書樣式等司法服務,還可以參與官方微博互動討論,監督辦案過程。

在我的工作過程中,發現多家媒體這樣報道河北法院司法公開的效果:“法院規範化水平明顯提高,涉法涉訴信訪量量下降,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媒體稱,河北法院以自我革命的改革精神創新司法公開舉措,解決了全社會多年來持續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系列難點問題,增強了人民群眾在司法改革中的獲得感。

在公眾評價法院的時候,我聽到這些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邵喜珍親身體驗法院整個審判流程正在最大程度地公開後,認為“這項工作很有意義,一方面提高司法透明度,防止司法腐敗,另一方面,對提高法官素質水平有很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石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東晨說,他對司法公開的感受最為深刻,感覺到法院系統的工作作風正在日益好轉,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持續提升。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王長華提出,法院的各種司法便民措施漸見成效,切實方便了老百姓通過法院處理糾紛、定紛止爭,司法公開讓人民群眾與司法活動的距離拉近了,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也有力防範了司法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